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法律思想亦内涵丰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与“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2.
儒家自然法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自然法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固有之法律思想、儒家自然法思想的范畴为“礼”。儒家从其自然法思想出发,提出了“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三者构成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的自然法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观中,包含了一些可为当代法制建设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3.
“德主刑辅”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本文从儒家“德主刑辅”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介绍“德主刑辅”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德主刑辅”对当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崔焱  王勇 《文教资料》2013,(24):66-67
《清史稿》中记述的最后一位清官王仁堪,是一位知行合一的爱国志士.其任职京城及地方期间,时刻践行着儒家的“忠于国”“忠于民”的爱国、民本思想,其公正廉明、为民谋福祉的行为,是对儒家精神的最佳诠释.王仁堪忠于国、民的儒家理念,可溯源自其儒家“孝义”思想.王仁堪在家庭生活中践行的“孝义”理念,亦是对儒家“百善孝为先”的典范诠释.正是王仁堪在言行中对儒家“忠”“孝”思想的良好实践,才使其能够成为青史流名、百姓传颂的晚清名流.  相似文献   

5.
在论述有关中西法律思想时,一个共同的前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即中西古代文化传统中都存在着法律意识,只不过有点差异罢了.有许多学者就是以“中国法律思想史”为题论述中国古代法系,于是有道家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等研究.按中西文化不同之点,在于中国是以德为主,以法为辅;而西方文化则以法为主,以德为辅,彼此恰恰相反.在上述这些论点的背后,暗含着法律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因而只是如何宏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儒家思想为尊,因此,古代公文通过直接或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指导思想、出发点或证明具体观点的论据。这不仅使公文思想深邃、富有内在张力,也使儒家政治伦理和实践理性得到传扬。作为临民治事工具的古代公文与作为儒家思想具体表现形式的儒家经典相结合,成为“治统”与“道统”有机结合、互相补益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7.
《墨子》中的“非命”思想对儒家的“命”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儒家的“命运论”于人、于社会都是不利的.本文试图全面把握墨家“非命”思想对儒家“命”观的批判,并指出其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9.
“中”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起源于西周时期“中罚”的法律观,儒家学派将它由“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并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步演进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研究“中”是因为传统文化决定着法律思想的公平观、正义观、价值观,法律思想也总是通过各种概念、命题和原理,最终归复到文化准则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陆逊是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其辅政对吴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儒家法律思想表现在“民本”、“德教”和“缓刑”三个方面,而产生原因主要有家族传统、友族影响和社会需要。另外,陆逊的法律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易·大象》德礼治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大象》强调“德”的功能。“德”是礼与治发展的目的。《大象》思想是以德代治。从德、礼、治三者之关系看,由于德这一思想源于乾坤二卦象的“自然之德”,即要求君子具备天地之“健德”,因而“君子之德”也就具有理想化色彩;礼本为贵族集团所专有,其非现实性亦导致了礼的衰败;法治思想在象传中尚未成体系,它包含于德和礼之中,起着说明和补充二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创新,其内容涉及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任务、立法、守法、法制教育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3.
实行行政法治,要熟悉行政法治的构成要素及其涵义,掌握实行行政法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切实做好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法制学习和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执法者的法律素养,完善行政制度,强化行政法律监督等工作。  相似文献   

14.
法治行政是现代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和行政法律规范的民主,人权价值两大方面,行政权本身的特点是法治行政的事实依据,过去社会主义国家“管理论”的行政法制观的失误,也是我国推行法治行政的实践依据,法治行政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条件,在“法治”起步不久的中国,厉行法治行政必须积极创设这些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由于内部行政行为的一些缺陷,容易成为规避依法行政,造成人治的避风港。为此,我们要强化内部行政行为的法治化。一是推进内部行政程序的法治化,二是完善内部行政行为各项法律制度,三是建设内部行政行为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同时政治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论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把法律置于人之上并使权力非人格化的思维。法治思维是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法学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在思维中的有约束力的表现。法治思维既具有人类文明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具有中国法治思维的特殊性。中国法治思维是人类文明法治思维在中国法治实践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是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抽象性概括和总结。不能以法治思维的特殊性否定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不能通过法治思维的一般性而否定法治思维的特殊性,要处理好法治思维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民主法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民主法制建设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今天,对毛泽东思想中的民主法制思想进行探索和思考,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法制原则、宪法思想、刑法思想三个方面对毛泽东的民主法制思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矿难,不仅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次的惨痛教训,同时也突显了一些法律的盲区。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行政行为过程中的不作为,以及事故调查背后隐藏的“官商勾结”、“官煤入股”的渎职行为是矿难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从行政法角度入手,对矿难所引出的行政法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应从行政监督的落实、行政不作为违法的国家赔偿制度的建立及行政问责制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法治思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法治思维不是职业思维、法律思维,而是良法思维,包括法律信仰、职权法定、程序正当、责任意识四个核心要素。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有三种途径:一是以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理念为宗旨,培养大学生对法治价值的认同感;二是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调整法治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法治教育师资质量;三是以公众参与为途径,培育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