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六二《五行志》日:(太平兴国)九年,扬子县民妻生男,毛被体半寸馀,面长、顶高、乌肩、眉毛粗密,近发际有毛两道,软长眉,紫唇,红耳,厚鼻,大类西域僧。至三岁,画图以献。~①点校者于此条未出校勘记,然实有两疑误之处:其一,"乌肩"当作"鸢肩"点校本《宋史》之底本系据百衲本影印元刊《宋史》,且参武英殿本及浙江书局本作了校勘。  相似文献   

2.
邵春驹 《图书馆杂志》2011,(4):95-96,54
中华书局点校本《梁书》于文字校勘用力甚勤,实为迄今为止之最佳版本。然其中仍有可商之处。今仅就其若干职官名词之误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3.
许谦与《读四书丛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谦是元代北山学派的四书学大家,其代表作为《读四书丛说》八卷.该书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奥者白之,约者畅之,要者提之,异者通之,画图以形其妙,析段以显其义.至于训诂名物之缺,《考证》补而未备者,又详著焉".在义理阐发上大致沿袭朱熹之说,虽然于《四书章句集注》训诂名物之缺多所考订,却又渐流于章句训诂,表明了元代中后期北山学派学风的一种转变.  相似文献   

4.
"四书"学是朱熹经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首次提出"四书"之名,并倾其毕生精力来钻研和探究。他将训诂与义理阐释相结合,第一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注合刊,以"四书"来发明道统。在不断完善、修改的过程中,朱熹逐步确立了"四书"学理论体系。《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使"四书"地位升格,取代"五经"成为儒家核心经典。当然,《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还和宋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特定历史时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集晋张湛注、唐卢重玄解、宋徽宗训、宋范致虚解于一体,颇有资料价值,《续修四库提要》称其“出于金人之手,因得存四家之解,且注皆精,是则留心文学之士所不容忽视者也”.此书流传既久,不无讹误错乱.本文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代正统道藏本《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为底本,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本宋刻《冲虚至德真经》、湖海楼丛书本《列子》、续修四库全书石砚斋本《列子》、明代正统道藏本《冲虚至德真经义解》为校本,参照继子》《尔雅》等典籍,进行校勘.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居重要地位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进行的个案研究。 以往对《四书章句集注》的研究,或侧重于文献整理或侧重于哲学思想方面,这里则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出该书的某些特点来。文章认为《四书章句集注》实际上是以典籍整理的方式,进行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开拓,是传统儒学向宋明理学过渡发  相似文献   

7.
金履祥是元代北山学派四书学的代表学者,其代表作为<论孟集注考证>十七卷.该书在体例上,实为朱子<四书集注>之"疏";在内容上,对<四书集注>"隐括其说","演绎其筒妙","摅其幽发其粹","补其古今名物之略","引群言以证之",对朱熹之说多所订正生发,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表明金华朱学在元代初期仍然具有相当的学术活力.  相似文献   

8.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摒除了以往各种版本《宋史》中的大量讹误,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宋史》版本。但金无足赤,现行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中仍有失校或校勘失当的情况。笔者因长期与《宋史》打交道,发现现行点校本《宋史》中有一些人名失校或校勘失当,以下试一析之,以求就正于专家。刘旰与刘旴《宋史》卷6《真宗纪》载:"[至道三年八月]庚申,西川广武卒刘旴巡检使韩景祐,招安使上官正、钤辖马知节讨平之。"  相似文献   

9.
《通典》是研究制度史的必读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虽详加校勘,但依然存在史事记载失实问题.今仅就《通典·职官典》记载十四则失误,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10.
就徐行可旧藏钞本《北齐书校勘记》和《欧阳行周文集》略加识语,以例证徐氏收藏钞本之精;考证约匕齐书校勘记》钞写时间,并通过与点校本约匕齐书》比对,指出该书存在劳而少功之遗憾,仍能胜意迭出;指出《欧阳行周文集》钞本内有清劳格校语,可确认为藏园老人曾经寓目和用于校勘者。  相似文献   

11.
《文献通考》是研究制度史的必读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虽详加校勘,但依然存在史事记载失实问题,今仅就《文献通考·职官考》所见十二则失误,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1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之《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有功于《大学》、《中庸》甚巨.但其中之曲解误说,亦所在多有,而今之学人则多有不知.指纠其曲解误说,对于正确理解《大学》、《中庸》原文、正确认识早期儒学及程朱理学,乃至端正学风,减少人云亦云,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三十四《唐书十庄宗本纪八》([1]469)载:"(同光四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王正言为兴唐尹、知留守事。"此处文中虽然有校勘,然仅仅对"兴唐尹"做了考证,校勘原文:"为兴唐尹,原本脱"唐"字,今据列传增入。(影库本粘签)"([1]469)载:"(同光四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王正言为兴唐尹、知留守事。"此处文中虽然有校勘,然仅仅对"兴唐尹"做了考证,校勘原文:"为兴唐尹,原本脱"唐"字,今据列传增入。(影库本粘签)"([1]469)  相似文献   

14.
《玉台新咏笺注》是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目前,该书最通行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该版本经过标点校勘甚便阅读,然亦存在一些讹误.前已撰文订正若干.兹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中的人名、地名、书名等讹误进行补充考订.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南京图书馆报来一部带有句读、标抹的元刻本《四书章句集注》(见图一),参与珍贵古籍评审。因其版式风貌不似元刊而类宋刻,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派人专程前往南图作进一步考察。此书每半叶七行,行十五字,小字  相似文献   

16.
后世流传之《仪礼》经注本,以宋代严州本为最佳,其次则为明嘉靖时之徐本,而二者之间存在版本传承关系.严州本自乾隆末年重现于世,备受学者推重,对《仪礼》研究影响颇大.阮元撰《仪礼注疏校勘记》、张敦仁所刻《仪礼注疏》以及阮刻《仪礼注疏》,皆与之有密切关系.而胡培晕撰《仪礼正义》、曹元弼撰《礼经校释》,亦多引据重刊严州本,从而使《仪礼》经注文字之校勘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17.
<正>《文献通考》现存世最早的刊本为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其"乐考十三"有关于"房中乐"的记载:隋高祖尝谓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乐。晖远对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则房中之乐也。高祖大悦。然则房中之乐,非无钟磬也。毛苌、侯芭、孙毓皆云有钟磬是已。郑康成、王肃谓房中之乐,弦歌《周南》、《召南》而不用钟磬之节,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君子也。陈统日:妇人尚柔,以静为体,不宜用钟。至隋牛弘修乐,采箫统之说而然之……(卷一四○,中华再造善本)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文献通考》作:  相似文献   

18.
康熙年间,高安朱轼所刊《大戴礼记》是清代《大戴礼记》的最早刻本,也是被研治者长期忽略的本子。该本是依据南宋韩元吉刻本《大戴礼记》校刊而成,后人谓其出自明代袁氏本抑或程氏本,都无显据,只是推测而已。高安本《大戴礼记》经朱轼校勘并施以句读,因而自成一系,被后世研究《大戴礼记》者,如戴震、孔广森等人所广泛参考,具有重要的版本与校勘价值,实开清代校勘《大戴礼记》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隋书》是研究有隋一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隋书》是目前最为通行、最便阅读的重要版本.笔者在阅读中华点校本《隋书》时,发现其在点校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兹利用张元济百衲本《隋书》,参考南京图书馆藏武林竹简斋石印本等本子,对中华本《隋书》儒林传部分加以举证,如儒林何妥为西域人、刘绰师法郭懋而非郭懋當、隋书为唐时所编当避“渊”字讳等,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6):117-122
《四库全书荟要提要》、文津阁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判所收录春秋类典籍,多以朱子《春秋》说为据,然朱子自称五经中最不能理会的便是《春秋》①,朱子亦无春秋学专著,那么以朱子《春秋》说为标准的实质内容为何?本文试就三部提要称述,与引以为评判指标之朱子《春秋》,条理其内容,以说明编纂《四库全书》选书与形成评价的基本要项与内容,对朱子说的接受与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