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7,(5):9-15
数据新闻创造性地将"视觉框架"与现实认知结合起来,由此引出"视觉框架分析"这一理论命题。在我国数据新闻的环境议题报道中,数据修辞、关系修辞和时空修辞是视觉框架产生的本质。视觉修辞再造的数据关系想象可以对某一议题在视觉意义上进行"标出"式的凸显或贬斥,被建构为"数据他者"。这一过程始于数据维度,借由视觉修辞实践完成。当数据成为脱离社会语境、忽略人文关怀的自我演说主体时,其可视化实践就此承载了一定的主观意志。  相似文献   

2.
数据新闻的出现为媒体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修辞方法.数据新闻报道中对数据的处理和呈现成为了媒体报道的一种隐蔽的修辞手段,即视觉修辞.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媒体在突发事件数据报道中的视觉修辞分析,指出国内媒体该类报道中视觉修辞的普遍特征:通过对数据不同的处理和呈现迎合人的思维惯性和思维惰性来实现其修辞目的.  相似文献   

3.
喻爽 《中国传媒科技》2023,(5):35-38+55
【目的】探究四种数据新闻的视觉修辞生产模式——时间修辞模式、空间修辞模式、交互修辞模式和技术修辞模式,剖析数据新闻的现实应用困境,总结数据新闻未来发展的策略,助力数据新闻的创新发展。【方法】采用视觉修辞理论探究数据新闻的四种视觉修辞生产模式,运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层层递进,融入案例研究法针对四种不同的视觉修辞生产模式进行剖析,得出数据新闻现实应用上的困境,提出数据新闻现实应用上的破壁策略。【结果】经分析,发现数据新闻现实应用上的困境在于报道方式上避重就轻,内容呈现上千篇一律,图表形式上标新立异。【结论】总结出数据新闻未来发展的优化策略在于视觉形式上讲求技术之思,视觉内容上做到内容之新,视觉法则创作上追求规律之美。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框架“梯次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琳 《东南传播》2011,(1):76-80
新闻报道框架"梯次模型"的提出,是基于之前学者对于新闻报道框架的众多研究。这一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新闻报道框架实质上可归结为一种报道价值取向,它通过各子议题(主题)的聚合全景建构的议题(主题)框架展现出来,同时体现于各个新闻文本的话语结构中,且在悄无声息的修辞渗透中也可管窥一斑。因此,所有新闻报道框架都可以从价值框架、议题框架、话语框架、修辞框架这四个梯次来考察。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对公众的公共健康观念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自杀是一个争议较大且研究意义显著的问题。现有研究指出:面对自杀这样的敏感议题,媒介在进行新闻生产时,应该加强对舆论和公众观念的引导,将自杀行为当作一种公众健康问题来进行报道。本文以2019年12月南方周末关于北大女生自杀事件报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框架理论视角分析该报道自杀议题的媒体呈现方式,并提出两点规范性建议:在概念系统层次构建理性同情、以人为本的新闻框架,在文本结构层次构建融入结构性问题和权力因素的新闻框架。  相似文献   

6.
建设性新闻研究在全球多地兴起,本文研究了建设性新闻在新常态议题报道中的实践探索情况,基于人民网采集的样本数据分析了建设性新闻各分类在该议题报道中的使用:方案新闻、预期新闻多;和平新闻、恢复性叙事新闻少;成就多,问题少。在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中,我国的新常态议题报道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与西方建设性新闻报道不同的是,我国的报道更注重社会整体的协调,通过成就报道,构建积极向上的景象;通过政策方针的介绍,引导积极的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7.
数据新闻是对社会事件进行“视觉建构”,其实质是对话语的运作,借助数据的修辞表达使自身话语合理化。本文从数据、关系和时间三个维度对数据新闻视觉修辞实践进行分析,并建议在其适用范畴内拓宽题材、创新报道形式、丰富新闻业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讨论《人民日报评论》微博中的青少年议题,总结新闻评论的建设性框架。研究发现,青少年健康议题、青少年教育议题、青少年网络议题是新闻评论建设性框架的主要内容指向。建设性框架主要包括评论写作框架,即“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论的目的框架,即“信息告知—舆论引导—价值协商”。国内建设性新闻评论的未来实践可立足已有建设性评论框架,创新论题论证模式,开发新议题、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王平 《传媒》2018,(8):72-75
作为国内领先的新闻大数据云服务商,凡闻科技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多角度服务两会报道:自动分析两会舆情,生成可视化数据,利用可视化大屏呈现,帮助媒体积极引导舆论方向;数亿条数据检索两会相关新闻,分析议题热度趋势,判断舆论趋势,为媒体选稿提供依据;除了报纸、网站实时监测稿件,还实现了微信、微博、APP覆盖;对原创稿件传播效果进行实时监测,统计转载篇数,跟踪传播路径;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某省居民最关注的两会议题、全国媒体最关注的某省议题等新闻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10.
数据新闻作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新闻类型,在西方发展势头正盛,而中国在数据新闻方面还比较落后,几乎在该领域"失声",淹没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本文以财新网和《纽约时报》为例,通过分析中美两国的数据新闻视觉修辞框架,研究视觉修辞在数据新闻中的作用,以在数据新闻中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1.
张超 《编辑之友》2021,(9):75-79
在图像转向中,语图关系成为视觉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语言没有零度,图像同样如此.作为视觉文本的数据可视化,语图关系如何可视是深刻理解语图话语协作生产的窗口.文章分析了数据可视化中的四种语图关系:语言统摄、图像统摄、语图互补、语图协商,认为图像转向是一种修辞,语言和图像是共生关系.无论是哪种语图关系,其应用标准都应服从整个数据新闻文本表征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球传媒业经历了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不论是传播技术、新闻生产方式还是受众分布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传播技术上,虚拟现实技术(VR)和无人机航拍成为报道新闻的新宠,也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呈现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新闻生产上,众包新闻和用户原创内容(UGC)的兴起正在颠覆传统的生产模式,带来“公民新闻”的崛起;在受众分布上,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将来自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民众带入了互联网构筑的全球社群中,改变了互联网的舆论生态.在这样的巨变中,新闻记者必须重新认识传媒行业,定位自身与媒体的关系并建构新闻生产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3.
媒介(报道主体)通过对信源、信息频率、新闻视角、新闻选题、新闻语境等限定,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框架。新闻框架通过报道主体以不同视角来进行新闻选择和叙事, 使受众的知晓模式、认知情况等发生倾向认同或涵化效应, 从而影响舆论。本文试图通过新闻框架因素及其影响的效果分析,说明新闻框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9,(9):82-89
语图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哲学、图像学、符号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中,语图关系都是研究的重点。在新闻传播领域内,语图关系的研究重点关注具体的文本中语言以及图像所达到传播效果,注重传播实践。而随着视觉修辞领域的兴起,语图之间如何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更好的修辞效果,成为视觉修辞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视觉修辞中语图关系有必要立足于哲学脉络中两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弄清语言和图像发展的哲学脉络。本文从哲学视角试图勾勒出语图关系的发展史,弄清其学理脉络,并对视觉修辞领域中语图关系的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域,为语图关系研究提供路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两会是重要的时政会议。近年来,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积极运用直播、海报、短视频、AI、VR等新媒体技术为两会报道持续发力,通过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构建了两会报道的传播新图景。本文将以人民日报2022年的两会报道为例,从场景建构和关系重塑两个角度分析人民日报融合新闻产品可视化呈现与传播实践,以期为其他媒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新闻网站和社会化媒体对夏俊峰"死刑核准日"在24小时内的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它们同样可以借助于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元化组合形式呈现的新闻,呈现出不同的新闻框架,两种平台所呈现的舆论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7.
方博  方刚 《今传媒》2011,(8):35-37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媒体议题,媒体通过自己的报道框架对大学生就业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大学生就业这一框架究竟是怎样的?大学生就业这一议题又是怎样通过框架来呈现的?对大学生就业,什么样的报道框架是合理的?本文利用台湾学者对框架的高、中、低三层分类方法,以《中国青年报》2006-2010年对大学生就业议题的框架为例,探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框架议题的变化过程,为大学生就业这一议题寻找合理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黄炎秋 《青年记者》2016,(23):20-21
“框架”的概念来自于人类学家贝特森,①后被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传播学家塔库曼提出“作为框架的新闻”,而我国学者周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新闻报道框架的“梯次模型”,②将新闻报道框架归结为一种报道价值取向,通过梯级议题框架建构展现出来,梯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修辞框架、话语框架、议题框架及价值框架.  相似文献   

19.
结合广播电台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从设计灵活的新闻采访方式,提高新闻采访效率;巧妙运用新闻编辑艺术,提高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和视觉冲击力;准确切入正在发生的新闻信息,体现新闻传播的实时性特色三个方面探讨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近年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20.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察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最佳场域。争议性新闻事件由于其自身的争议性,势必引发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因此,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或日框架来磨合信息,进而以何种新闻图景呈现事实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家媒体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媒体是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这场争议,进而影响或引导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