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装的学问》是我研究较多的一节课。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法及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在我看来,《包装的学问》不仅要研究怎样使表面积最小,还要渗透其他如方便运输、促进销售等因素,从而.构成真正的“包装的学问”,而不仅仅是“包装中的数学”。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呢 ?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教例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课。师 :生活中 ,常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 ,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想一想 :要把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包装起来会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 ?学生尝试用长方体学具拼摆、讨论、交流。师生归纳 ,有三种不同的包法 :  师 :现在我们来猜猜 ,哪种包装样式的表面积最大 ?哪种包装样式的表面积最小 ?要说明理由。生 :上下重叠的样式表面积最小 ,因为重叠部分面积最多 ;左右重叠的样式表面积最大 ,因为重叠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设计背景】“制作收纳盒”一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表面积应用的练习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展开图和表面积,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本节设计为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制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中含有许多“变”和“不变”的因素,教师要抓住“变”和“不变”的辩证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后,学生练习这样的题目:1.一个正方体棱长5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2.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第1题学生不难解答,第2题求长方体的体积用1个正方体的体积乘以2即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许多学生仍是用正方体的表面积乘以2。很明显,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是错误的,而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受了“…  相似文献   

5.
<正>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紧紧围绕一张A4纸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一张A4纸中揭秘数学。笔者着眼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和培育,结合“一张A4纸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寻找数学核心素养的孕育点和生长点,阐述培养学生“三会”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二)”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其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体积和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认识体积含义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感受什么是“空间”,这比体积本身更难理解;二是表面积(或占地面积)和质量对体积含义认识的干扰。有近20%的学生明确表示“体积就是表面积(或占地面积)”。同时,有34.1%的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体积就大”。由此不难发现表面积和质量是干扰学生建立体积概念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教学中不能回避,需层层剥茧。  相似文献   

7.
<正>课前思考:1.教材是如何编排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做中学”,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找到不同制作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设计意图本方案根据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设计。活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主题 ,先从研究2个磁带盒的捆扎开始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验到哪种拼法捆扎更牢固 ,了解绳子常用的捆扎方法以及绳结的打法等实际问题。然后研究4个磁带盒的捆扎包装 ,使学生感受不同拼法所需包装纸的不同 ,以及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选择既省料又牢固的包装方法。在研究8个磁带盒的包装中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去发现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即沿长方体最大面重合时 ,组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也就是最…  相似文献   

9.
<正>"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讲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把数学课本附页1和附页2的样图制作成长方体和正方体,提前调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开课时我用学生亲手制作的长方体实际学具引入新课,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六个面,要想知道长方体  相似文献   

10.
“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是《标准》所规定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运用已学的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在执教该课时,我经历了磨课的伞过程,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二、新授(一)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二)什么是表面积?1.看课本第87页再回答。2.出示一个长方体教具,将其六个面展开,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六个面的总面积。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节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总复习课。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九义”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练习课中的一道习题,老师是这样开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放飞学生思维火花的。师:(出示如下敞口的长方体纸盒)请同学们先观察下面的纸盒,再讨论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学生观察、议论。)生1:先算出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再减去一个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综合性体现在内容组织、过程方法、目标要求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的内容可采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等学习过程,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从而整体理解知识含义,实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本文基于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易碎品的包装”,鼓励学生主动利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大纲在初一几何中要求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积的探究,制作长方体纸盒,并在剪开纸片前先进行美术设计”,课本中有“设计长城牌2001年墨水瓶的纸盒”,这些内容自然要反映在中考试卷中,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我组织学生练习这样一题:求左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列出了(5×5+5×10+10×5)×2、5×10×4+5×5×2等两种解法的算式,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正当我要“鸣金收兵”时,出现了如下一幕: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我打量了一下公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他:“你把题目看错了,把长方体的表面积错求成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大声争辩。我大吃一惊,心想:怎能不错呢?好,看你怎么辩解。于…  相似文献   

17.
[题目】用两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体(如右下图)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可能有几种隋况?它们的表面积各是多少?[分析与解】同学们都知道,用两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它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但表面积会发生变化。而且,表面积会因为拼法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寻求源泉。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把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成六块,分别有三个二块相等。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再创造。学生发现:只要求出不同的三块长方形的面积,就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听了四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供学生练习:有一个形状是长方体的无盖玻璃鱼缸,长50厘米,宽20厘米,高25厘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厘米?对于这道题,有个学生在板演时作了如下解答:  相似文献   

20.
讲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后的一节练习课上,当学生通过基本练习已掌握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后,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敞口长方体纸盒,如图: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纸盒的表面积。由于学生有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学习基础,因此,很快就得到了以下两种解法:解法一:先算出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再减去一个底面积,就得到敞口纸盒的表面积。列式为:(长×宽+宽×高+长×高)×2-长×宽解法二:由于是敞口的纸盒,只要算出一个底面积,长×宽。再算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长×宽×2,以及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宽×高×2。最后把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