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棠》苏轼东(?)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诗风一大特色就是善用比喻,想象丰富,新鲜贴切,出神入化,境界独造,这在我国诗歌史上罕有其匹.他善将人人熟悉的事物,写得新颖别致,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么新鲜奇妙,这把西湖美景写绝了,所以西子之喻被称为:“西湖的定评.”东坡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  相似文献   

2.
杭州摭记     
杭州位于秀丽的富春江下游,钱塘江右岸。绵亘不断的山丘,犹如一双手臂,搂抱着轻盈柔媚的西湖。我国有许多美丽的山城和江城,不少城市也有十分媚秀的湖泊,但是像杭州这样,江、山、湖那么集中,那么匀称地组合在一起,犹如经过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故意结构成的一幅天才作品一样,的确是罕见的。杭州的美,是我们的伟大祖国、江南大自然美的概括集中。她在秀丽中带着无限温柔,又在温柔中蕴涵着挺拔娇娆。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美人西施的故乡就在杭州附近诸暨的苎萝村,人们往往把西湖比作西子。当我们徜徉于六桥三竺之间时,就会情不自禁想起宋代大诗人苏轼…  相似文献   

3.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三苏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苏文化及其家国情怀作了充分肯定。对苏轼治理西湖的经验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确实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可以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决策的科学性、强大的执行力是取得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而“无所愧怍”的初心、实事求是的作风,对今天的从政者具有多方面启示意义。因此,从苏轼治理西湖“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不但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公堤     
苏轼喜爱游览西湖,不仅白天游览,夜里也常去。苏轼不仅游览西湖,还为西湖做出过重要贡献。为了解决两岸交通,东坡上奏朝廷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还动员弟媳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苏轼主持的这次工程规模空前,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深挖,把挖掘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务沟通南北的长堤,即后来的苏公堤。  相似文献   

5.
刘建龙 《语文知识》2006,(12):36-36
此诗以“戏赠”为名,在调侃性的赞美中隐寓着微微的嘲讽。头两句明写美人靓丽夺目、艳“映楚云”的美貌,实际上是运用春秋笔法借“桃花”写出她的轻薄。后两句化用《陌上桑》的故事,将她与秦罗敷相比较:秦罗敷夸耀“东方”的丈夫.严辞拒绝了使君的调戏;美人虽有罗敷的美貌,却因“漫学”而迷失了方向,最终沦为使君的玩物。  相似文献   

6.
漫步西湖,处处皆景。 脚下残荷,依稀飘散着不年临安城的酒香;身后栖霞,尽情铺排着岳武穆的壮怀激烈;眼前的苏堤,点缀得空濛的西子如此迷人;更远处的夕照山,荡气回肠的爱情大戏正在上演……  相似文献   

7.
"老师,我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和西子放在一句诗里来写?"此时,我刚领着全班同学朗诵完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冷不防的一个提问打断了我的思路。我迅速调整教学思维,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来探讨。于是,我"抛"出一句话":谁愿来谈谈你的想法和感受?"教室里鸦雀无声,无人"应招"。我接着又轻轻抛出了一句":可以分别说说西湖和西子嘛。"顿时,教室里举起了无数双小手,他们说:  相似文献   

8.
谜语诗揽胜     
传说宋朝诗人苏轼在杭州任职时,黄庭坚有一次特意去拜访他。苏轼见自己的门生来看他,十分高兴,便邀上秦少游,三人结伴同游西湖。三人欣赏西湖美景,十分惬意。这时,秦少游口占一谜:“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苏轼已猜到这是什么,却佯装不知,笑着问黄庭坚。黄庭坚知道苏轼的意思,于是也随口说了一谜:“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走,  相似文献   

9.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白居易就是最早赞美西湖的诗人。读这首诗,我们自然会联想起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似文献   

10.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千古美人崔莺莺只不过是想象世界里的一个虚幻的美人神话,是艺术家充分理想化的产物。红颜薄命、“自古美人遭狼吻”这才是美人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笔者站在女性主义文化思维的视点上,试图用别样的眼光——即撇开《西厢记》的文学史或美学方面的研究,而仅仅借《西厢记》中的美人(崔莺莺)的故事为由头,来思考一些关于“美人”的文化话题。  相似文献   

11.
西湖赏景     
一、秋望西子 西湖西山秀石,石刻摩岩隐寺。苍松翠柏常青,金戈铁马忠魂。  相似文献   

12.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的这一比喻,把西湖比做西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恐怕可以成为杭州西湖从古至今最绝妙的一句广告语。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擅长以人喻景的写作手法,使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浓浓的人情味,充满了独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谜语诗揽胜     
传说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有一天与黄庭坚、秦少游结伴去游西湖。秦少游吟出一首谜语诗:“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苏轼已猜到这是什么,却佯装不知,笑着问黄庭坚。黄庭坚明白苏轼的意思,于是随口说道:“我有一只船,一人摇橹一人牵;去时拉纤  相似文献   

14.
清代盛大士说过“画有四难”云云。本文借此“四难”作为视角,对苏轼《月梅》图进行鉴赏评析,并于欣赏之中揭示其创作特色: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少面多,栩栩如生;二是以为正,奇、安相济,画势均衡,险不入怪;三是经营惨淡,布势天成,浑然画面节奏的律协和,生机勃勃;四是意境深邃,“物我相融”.这些意见时研究作为北宋“文人画”领袖的苏轼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袁媛 《现代语文》2007,(6):12-112
有美堂,为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作。《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一些骚人墨客,无不见夕阳而生感慨。借黄昏而抒胸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时光流逝、世代沉沦,寄寓了深沉的感兴;叶剑英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阳明”,反李商隐迟暮消沉之意而为之,抒发了一代儒将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而茅盾先生的这篇《黄昏》。则是用散形式写黄昏之景、抒胸中之情,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古到今,西湖都是诗人笔下的美景之一。今天我们一家便来到西湖,享受着西湖之美。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我国宋代名的学家。诗、词、皆工。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之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仕途屡遭贬谪,其缘由皆与“新旧党争”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论苏轼文艺思想的庄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文艺思想的渊源问题上,庄子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说有四个方面的表现:1、受庄子“心斋”“坐忘”说的影响,苏轼注重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心胸的培养;2、在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启发下.苏轼创建了“文理自然”的创作风格论;3、受庄子技道并进思想的影响,苏轼非常重视艺术创作技巧规律的训练和探讨;4、受庄学言意观的启示,苏轼在形神问题上,不仅追求“传神达意”,还追求形象之外的无穷意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沉影响为基本依据,阐释了苏轼关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形而上“功业观”的实际内涵,重点论述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困顿中建立“平生功业”的成功范式。这个范式的本质特征蕴涵两个积极的层面;一是“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是苏轼建立“功业”的精神支撑点;二是主动地接近黄州人,适时地转移其生活方式,在与黄州人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中实现其“平生功业”。同时向读者展示了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东坡居士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