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中国画发展的各种取向、趋势划分中,新具象水墨与都市生存体验倾向的作品,一直以来被视为当代中国画的代表性表述。在语言表现上,新具象水墨的取舍自由度要远远地强于其他水墨品种,这主要得力于这种水墨样式的折中性和包容性。新具象水墨最为感人的地方在于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现实关怀的价值。新具象水墨与都市生存体验的提法是一种新的分类,其目的在于强化新具象水墨与现代都市生活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突显水墨的现代干预性,另外,就这一类画家的绘画体裁而言,也大多与都市生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对传统线型经典语言的背离.是墨象语言真正独立的标志,它提醒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笔墨”与“水墨”之定义。虽然水墨人物画在历代承传中处于尴尬状态.但其发展的前景是可观的。  相似文献   

3.
宋代梁楷的泼墨人物画,以其独特的“墨象语言”拉开了与传统“线型语言”的距离,但是,由于长期封建专制的险恶环境和极难攻克的人物造型等因素的困扰,水墨人物画一直裹足不前。20世纪,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家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将水墨人物画创作推进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目前的水墨人物画坛虽然多元并举,但是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理论上的问题亟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暗示》将写作视野投向词语背后的意识暗区,展示生活中存在于言说之外的隐秘信息和符号系统,是对中国古代语言中“得意忘言”、“言不尽意”等观点的阐发。《暗示》中语言观具体体现在重具象、重全球化语境下传媒对具象的改造、质疑语言符号、重具象对认知的弥补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被誉为一部“破天荒”的“创格”作品。它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一种“象喻”的特征,大量运用“转喻”和“隐喻”,既表现了艺术思维的具象性,也表现出作者对理趣与观念的钟情。同时,废名的比喻还兼有一种叙事功能。论文正是力图从语言的层面具体揭示《桥》的诗性特征的生成,并试图提供一种解读文本的微观诗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论有“意在事先”一说,意指完成一幅作品,事先要有立意,即想表达什么意象、借什么具象来表达、怎样构图、怎样使用画语等等。有了这些主观的构设,然后将其烂熟于胸,再提笔追写,方能得其形神。  相似文献   

7.
“都市水墨”人物画致力于在都市题材基础上对传统笔墨语言进行新视觉探索。对都市化社会的关注,对传统中国画内容、笔墨语言、视觉图式的拓展,使得“都市水墨”人物画在中国画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一定积极的作用。“都市水墨”人物画在当下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多向度、多维度主题构架中独树一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了中国画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思维支配语言,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在领会原语意图后,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运用适当的翻译手段,调整语句结构,使译文地道、自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一、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西方文化“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汉文化“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具象”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倾向于使用概括某一类事物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物象,而具象思维倾向于把特定的思…  相似文献   

9.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 ,辞欲巧”的信仰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性言语观 ;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 ,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到今,有很多优秀的“景物”诗,这种诗的教学难度较大,并不是文字的理解难,而是这种诗的理解具有朦胧性,从而造成诗歌理解的无限生成性。正如《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说,宁不能写出所有的语言,语言又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的意思,于是圣人借用“象”来表达未尽之意。这里的“象”是指意象,“未尽之意”便是意境。  相似文献   

11.
“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见于中国古典诗论,但又为各种传统艺术门类品评时所共用。与学和绘画结缘极深的书法艺术,“意象”的营造则贯穿其萌生、发展的始终和创作、批评的全过程,大凡论书,都没有离开对意象的研究和评说。当代书法理论对意象的本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意象”是“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将书法艺术史中“自觉”和“自然”阶段列入“意象”范畴,其“意”偏重于客观字所包含的具体“含义”之“意”,其“象”偏重于字的符号图像;一种认为“意象”就审美心理角度说是心和物的同一,就艺术认识论角度说是意和象的契合,就作品表现审美特征说是情和景的交融,意象不是比喻、象征和寄托,应从书法“自觉”阶段开始,“意”是书法创作主观思想情感的表露和反映,“象”是被完全抽象了字符号原有实用性质之后的艺术之“象”。笔较为赞同第二种认识,并认为“意象”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学艺术思想等深层次的综合反映,具有不系统而深刻、不全面而广泛、不具体而抽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水墨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中国的设计师已自觉和不自觉地将水墨元素融入设计的创作之中;水墨对设计的介入,也可以说是中国设计文化在身的必然体现。文章结合传统水墨的“器”与“道”,分别从两个层面解析和阐述传统水墨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今,艺术的融合、跨界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武星宽教授在传统绘画、现代水墨以及现代设计等领域的独特见解为我们后辈提供了启发与引领.他把传统水墨与现代工业材料相结合,表现出大象无形的水墨交融;用解构具象、化繁为简,为我们诠释了叹为观止的景观建筑.我们用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去品读武星宽的作品,感受他的蒙古族热情,以及对不同的创作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论素有“意在笔先”之说,意指完成一幅作品.事先要有立意:想表达什么意象?借什么具象来表达?怎样构图?怎样使用画语?等等。有了这些主观意旨的构想,将之烂熟于胸。再提笔追写,方能得其形神。写一篇文章,先要占据一种“立意”的高度,借以决定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处理、结构的搭建乃至方法的选用和语句的铺排等等。内容决定形式。立意决定内容以及内容如何与形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水墨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表现,在进行动画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加进传统的文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动画进行融合,这样更加能够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动画融合的表现力,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创意.因此在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将国画笔墨语言在水墨场景设计中进行合理的运用,把数字的水墨技术和传统的国画技术有机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领悟国画的内涵与精神,对运用的方法进行分析,使得国画和动画进行完美的融合.本文主要针对动画场景设计中感悟国画水墨精神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爷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型语言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型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重构型语观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论素有“意在笔先”之说,意指完成一幅作品.事先要有立意:想表达什么意象?借什么具象来表达?怎样构图?怎样使用画语?等等。有了这些主观意旨的构想,将之烂熟于胸。再提笔追写,方能得其形神。写一篇文章,先要占据一种“立意”的高度,借以决定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处理、结构的搭建乃至方法的选用和语句的铺排等等。内容决定形式。立意决定内容以及内容如何与形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蒋琼耳面貌清新的水墨艺术,是中国水墨元素与西方哲思相融合的尝试,是中西合璧创作方式的有益实践.作为有着法国留学背景的上海艺术家,蒋琼耳对中国传统艺术水墨元素的掌握娴熟,对西方哲思以及创作方式的理解独特,因而她与当今一些常见的艺术面貌和表现形式拉开了距离.其作品的主题中西合璧的创作路径,呈现出可贵的个性化面貌,她以传统的水墨文化之魂结合西方视觉语言之象上演的艺术之舞可谓精彩,可谓亮丽.她以墨色为基础,大胆地将墨光引入水墨,将墨韵用于交响.创造了温润的光艳之美.  相似文献   

19.
人类语言在本质上表现出抽象性和具象性两种截然对立的属性,文学语文一方面适应文学作品的需要去描写形象性的事物,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强化其自身的具象性,二者相辅,更突出了语言的意象性。中国诗歌就充分利用汉语具象性这一特质,在字形、音韵、句法上强化诗歌语言的意象性。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意象的并置。特别是前三句,完全是具体事物的并列,没有动词、谓语,不分主宾,更不着一个虚词加以修饰,完全不是普通语言的句子…  相似文献   

20.
怎样将传统的水墨文化通过现代平面设计这个渠道延伸。以形式语言与内在意蕴的完美结合,保持鲜明的民族个性。从中国水墨文化与平面设计语言的思维方式、艺术规律、创作手段等因素入手,透视当代优秀设计师的作品,或许更益于现代平面设计师准确感知、把握将传统水墨文化进行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