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甸彝村和街子汉村位于滇中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山区。由于历史上的资源占有、政治隶属以及经济共同体的发展等原因,两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立场,一直以来发生着一系列彝汉矛盾。当地链接两村彝汉民族的街子及其开新街仪式活动,充当着彝汉族群边界的角色,划定和界分着彝汉两个民族的身份和文化认同。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公民社会养成的推进,彝汉族群边界逐渐出现弱化和跨越现象,两村彝汉民族关系呈现出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山村文化播种人──记开远市中和营乡清水塘小学民办教师邢美珍邹桂萼偏僻、贫困和缺少文化的大平寨村公所清水塘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苗、壮、汉等民族杂居的村寨。这里的各族群众一提起邢美珍,都称赞她是一位扎根山寨的文化播种人。痴心教育1972年,年仅17岁的...  相似文献   

3.
建水县面甸乡是个汉、彝、回、苗杂居的多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改革开放以来,面甸乡的部分农民想改变自己的贫困面貌,学外地经验,在乡里创办企业,开展科学种田。但时间不长就因技术问题或管理经营不善而失败。外地栽的甘蔗亩产7000-8000斤,面甸栽的只有1000-2000斤;别人种的洋葱亩产近万斤,面甸种的只有4000-5000斤。现实教育了面甸人,要致富,除了靠党的富民政策外,还要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婚俗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姚安县马游彝族的婚俗自民国以来至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族内婚俗和“超哩若麦哩卓”两种婚俗演变为现在彝汉趋同的现代婚俗,并日趋简化而具有现代气息。婚俗的变化,主要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彝族婚俗变化的直接表现是普遍的彝汉通婚,其既是彝汉民族融合的起点,也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也将是民族融合的终点。  相似文献   

5.
奢香文化具有维护祖国大统一,各民族亲如一家、患难相顾,彝汉文化与时俱进、共同发展三大特征。奢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团结、统一、和谐、发展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6.
族际通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深层次问题,是研究和考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会东县彝汉民族关系的演进中,彝汉通婚数量的增长及其思想观念的变迁,体现了彝汉民族关系的变化。本文以族际通婚为视角,运用民族学、人类学及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调查方法,梳理会东县彝汉民族关系的演进情况,分析彝族、汉族思想观念的变化及彝汉通婚现象等,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彝汉通婚及民族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在以昭通、威宁为中心的滇黔川边区大量兴办医院、学校,并刨制了苗族文字("老苗文"),尽力保护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民族杂居地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苗、彝、汉各族同胞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8.
朝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区,境内有汉、蒙、满、回、锡伯,朝鲜、壮、布依和彝等多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杂居。明清以来,河北、山东一带大批移民陆续从四面八方涌入县内,少数民族语言与各地方言的融合.使得朝阳地区形成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语汇。  相似文献   

9.
发展山地旅游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早日摆脱贫困现状具有重要作用,是对旅游扶贫模式的一种积极实践。针对六盘水市海坪村这一研究样区特点,在旅游扶贫规划编制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彝族村寨的山地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从市场分析、区域功能划分、产品设计、旅游扶贫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尝试为民族贫困村寨发展山地旅游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永仁县是彝、傣、回、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三。为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永仁县近几年来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适当增加学校布点和采取多种形式办学,使高寒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就近入  相似文献   

11.
针对畲生特点加强“五爱”教育──福安市兰田民族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实验跟踪报告林作祥兰回民族小学是本市十所民族重点小学之一。1987年该校140多名学生除主村外,主要来自卫星的五个畲族自然村和一个畲汉杂居的行政村,少数来自本镇较远的畲村,全校8位教师。一...  相似文献   

12.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彝汉杂居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文盲比例较大,男女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非常不均衡,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彝族和汉族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将通过随机调查的方法,对以教育观念落后、经济发展薄弱、地理环境恶劣的小凉山为代表,对彝汉杂居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呼吁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重视学校的教育情况,以此来改变彝汉杂居地区受教育程度偏低的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3.
彝族、苗族及汉族杂居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抽取杂居区初中生彝族、苗族260名,汉族被试800名,用症状自评量表(SCI—90)调查。结果为:1.杂居区彝、苗和汉族初中生的平均分低于常模,呈差异异常显著的总趋势。苗族部分结果与总趋势不符合,可能是苗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因素差异造成的。也可能与样本较小有关。2.彝、苗族初中生的平均分与同一地区汉族初中生基本无显著差异。3.在贫困的杂居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地按照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针对杂居区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和形式,建立适应于各民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沾益县菱角乡第三中学,坐落在县城西北45公里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镇——卡郎。这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主要来自周边汉、回、彝、苗等民族散杂居的5个村庄。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该怎么发  相似文献   

15.
仪式是民族村寨文化构建的核心组成部分。论文以中越金平县太平村哈尼族的调查为基础,从仪式与村寨时空、仪式与宗教信仰、仪式与生态文化几个方面,阐述了仪式对于哈尼族村寨文化构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当前村寨文化发展中存在偏离本民族文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彝语和汉语都是汉藏语系的语言,彝文和汉文都是本民族自己原创的方块文字,彝族和汉族交往的历史从没间断,彝汉双语相互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彝汉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别。本文将对彝汉双语的语法特点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四川大凉山东坡,因地形崎岖、彝汉杂居,俗称小凉山.小凉山区的东部分布有下三叠统、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构成的丹霞地貌,其类型多样、特点突出,具有很好的旅游价值.但交通不便是本区开发旅游的一大劣势.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与调适--以永仁县谢腊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和转型,与其经济社会相适应,这是传统文化的必然走向。云南楚雄州永仁县谢腊彝族在长期与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接触、交流、磨合乃至碰撞中,不断调适本民族传统文化,吸纳了优秀的文化成份,使彝汉文化融为一体,顺其自然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并与当代先进的科学文化嫁接。  相似文献   

19.
彝语和汉语都是汉藏语系的语言,彝文和汉文都是本民族自己原创的方块文字,彝族和汉族交往的历史从没间断,彝汉双语相互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彝汉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别.本文将对彝汉双语的语法特点进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0.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居保山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保山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地区。区内有汉、彝、傣、白、傈僳、布朗、景颇、阿昌等13个世居民族。新华乡位于腾冲南部,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1%,其中阿昌族1121人、傣族346人、傈僳族88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为保山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