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简要阐述和分析了当今凉山彝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认为当今凉山彝族人正处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现实环境里,提出凉山彝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中受教育主体的彝族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需求应该是多元文化教育、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43项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各自具有自身的起源、特点和功能。通过对凉山地区目前开展较好的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从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角度对它进行诠释,探讨分析其具有与生产生活相联系、满足彝族大众和游客观赏及资源向资本转换的功能;教育功能;民族融合的功能;促进彝族大众参与和游客参与的功能;历史上扮演的军事功能。探讨分析其凉山彝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对凉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对凉山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凉山旅游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彝族头饰是传承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它们保留了彝族文化传统特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本文旨在对凉山彝族传统头饰造型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意图运用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于现代帽饰头饰的设计造型中去,以全新的方式来拓展保留凉山彝族传统头饰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疾病认知不仅是一种生理体验,更是一套建立在地方性知识实践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决定着患者的医疗抉择。超自然论病因观,是四川凉山彝族医疗抉择的文化认同基础。由此,彝族构建起疾病治疗实践体系,并通过患者的疾病治疗体验和毕摩、苏尼的疾病治疗经验,社区的疾病预防实践得以不断强化。现代医疗体系介入民族地区医疗服务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文化认同在医疗抉择中的主导作用,树立文化相对论意识,从文化认同感培育入手,促进民族地区就医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在我国彝族中的传播情况为 :四川凉山彝族抵制 ,云南、贵州部分彝族皈依但逼迫基督教本土化 ;其原因在于凉山彝族的自治状态和较完整保留的传统文化与家支制度 ,阶级和民族压迫、传教士的人为因素则促使云贵地区部分彝族接受了基督教。  相似文献   

6.
随着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可以把凉山彝族社会分为三个不同地理空间对应下的三种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教育发展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实施的凉山彝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凉山彝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向是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地区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缺乏终身教育观念,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局外人;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上存在应试教育的满堂灌现象;在选择远程教育内容上缺失少数民族文化;在远程教育培训上存在着质量水平不高、流于形式等现象。本文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征和教育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彝族地区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观念进行阐释并提出了更新观念、融入民族文化、加大投资、自力更生等改善彝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家支文化在历史上对凉山彝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文化时期,家支文化在与周边强势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中发生了嬗变。对其进行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家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推动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在历史上曾经有三个民族在这儿发挥过深远的影响,最早是藏族、接着是漠西蒙古和硕特部,最后才是彝族.这一特殊的历史过程使得今天在这里所看到的文化生态特点既有别于凉山腹地,又与藏区不同.但从今天调查到的当代彝族生计着眼,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彝族文化对这里的特异生态环境作出了成功的适应.其社会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成效,都比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更能彰显文化再适应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西部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西部民族体育的一大宝贵遗产.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对凉山彝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向世人展示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分布及传承,了解凉山民族传统体育主要项目、文化渊源、传播途径,剖析其经济文化价值,旨在保护和传承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1.
彝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西南民族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少数民族。四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凉山彝族代代传承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大小凉山彝族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特的彝族民风民俗也体现出其价值。但是,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多年来形成的婚姻习俗中的高额彩礼、厚葬铺张浪费、频繁的人情礼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凉山彝族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因此,研究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对加快推进凉山彝族脱贫攻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现代性转型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一个具有强烈区域性和民族性特质的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从文化权力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的内卷化与其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紧密相关,同时现代性转型中文化权力主体的置换加速了其传统社会的解构,传统和现代脱节甚至对立,各种外来权力话语体系的冲击,造成当地传统文化断裂,社会结构瓦解文化认同多元泛化,从传统的主体性、主导性族群蜕变为现代性语境中的边缘群体,致使当地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阻力增大,过程缓慢,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在我国彝族中的传播情况为:四川凉山彝族抵制,云南、贵州部分彝族皈依但逼迫基督教本土化;其原因在于凉山彝族的自治状态和较完整保留的传统化与家支制度,阶级和民族压迫、传教士的人为因素则促使云贵地区部分彝族接受了基督教。  相似文献   

14.
甘孜彝族与凉山彝族之间保持着脉络清晰的家支谱系,有骨肉相连的亲戚关系。他们共同使用一种语言方字,即彝语、彝文。甘孜彝族与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他们之间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相似文献   

15.
在凉山彝族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法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很多法治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流传于彝族民间的习惯法就是例子,它在凉山彝区地区直到今天都发挥着重要的秩序功能。通过对凉山彝族特殊案例"死给"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探讨国家制定法与彝族习惯法的冲突及调适。  相似文献   

16.
凉山是彝族的主要聚集区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得这一地区的彝族文化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形成并传承着其独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凉山彝族特有的家支文化与德古解决纠纷机制为彝族地区社会治理产生了一些正负面的影响,在新时期彝族地区社会稳定中也受到一些冲击。因此,应该要探寻一些时代性与民族性相一致的治理对策,以促进该地区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滕星撰写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对凉山彝族社区学校的彝汉双语教育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并从教育人类学的立场对彝族社区文化变迁和双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书从认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重性特征的启发和思考:(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统一;(2)少数民族群体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存在工具性和情感性两大视角;(3)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既要重视群体的文化传承,也要关注个人的发展需求。"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重要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8.
昭觉县作为凉山州腹心地带,聚居着圣乍、所地、阿都、依诺四个语系的彝族人.作为凉山彝族文化的中心地,有"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之说,昭觉其悠久的历史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凉山彝族音乐文化染上了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风格.彝族重视生命全程中的人生礼仪,他们始终延续着本民族自古相沿的仪式传统,并通过音乐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将本民族的生死观念、个人生命哲学进行阐释.彝族人生命中所有特定的仪式都与音乐文化有着极其深厚而悠久的联系,音乐是彝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彝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让彝族传统的婚丧音乐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凉山是彝族最为聚居的地方,凉山本土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以火葬为主。居住在都市的凉山彝族即“都市凉山彝族”虽传承了凉山本土彝族的丧葬习俗,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凉山本土彝族和“都市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进行比较研究,是全面认识凉山彝族丧葬习俗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局内与局外,是人类学家文化观察和田野讲述的不同视角。阿里瓦萨《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田野调查——三十三位凉山彝人访谈录》,是其博士学位论文田野调查访谈录。该访谈录表面的堆砌和杂陈,是作者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主题而采用一个灵活的书写策略,而其中鲜活、独到的田野话语,确是来自凉山彝族民间真实的讲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