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來,我雖曾寫過不少篇有關詞與詞學方面的論文,但却大都是以男性之作品為主,而未曾寫過任何一篇有關女性詞人的論述.一年前應香港城市大學之邀前往講學,曾做過一次題為<從雙重性別與雙重語境談早期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的講演.  相似文献   

2.
救火     
有一次,高尔基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出了书箱。因为抢救书籍,他几乎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相似文献   

3.
798,这不是简单的3个数字,这3个数字的组合标示着一种精神的魅力。从798成长的初期,我和我的相机便无数次地进进出出这块地方。那时,这块地方还只是北漂艺术家的栖身之地,他们或者初露头角,或者愤世嫉俗,或者桀骜不驯。一个月千把块钱的租子,一并安顿了床铺和画室,一并安顿了身体和心灵。那时的798,有那  相似文献   

4.
成群 《世界文化》2012,(5):58-61
我喜欢摄影,不仅是因为它好玩,更主要的是通过相机快门记录光影变幻瞬间的心灵驿动,完成一次次心灵的诉说,把激荡于心灵的感受诉诸画面,把精神层面的东西解析为光与影的实在。摄影是用心在默默地诉说。  相似文献   

5.
西湖水韵     
正在洱海之源,有个和杭州西湖同名的西湖,位于洱源县右所镇。初次遇见,是在很多年前中学交流学习时,曾在湖边就餐。那一次,我好像只顾享用美酒佳肴而未曾细赏湖边秋色。只记得临走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拽进了这美丽的景色中。催了好多遍才拉齐了流连于景的队伍,第二次到西湖,是从沙溪归来,路过洱源,应同窗好友之邀相聚西湖。农历三月,正值大蒜收获的季节,田间到处是忙于收获的身影。空气中飘散着蒜香,让你不禁想起有蒜相佐的各种美食。譬如,永平黄焖鸡、  相似文献   

6.
这世间有太多的感动,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看到希望,重新振作.消逝的感动,我们无法挽留,而那不曾消逝的感动.纵使岁月流逝,也依然长留心问,一次又一次改变着我们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柔情剑川     
于我而言,剑川始终是我未曾抵达时魂牵梦萦的远方,是我抵达后流连忘返的乐园,是我离开后又始终无法割舍的地方。也许,身怀三尺剑,难敌绕指柔,面对这样一个柔美之地,何人能够  相似文献   

8.
醉入莲峰     
奉命到连城扶贫支教一年。行前,安排好手头工作后,想起了一位远方的朋友。说是朋友。其实却未曾谋面。他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只是一次稿务上的往来后,便有了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他准时每期给我寄来样刊,不打电话,也不写信。每当我收到他寄来还散发着墨香的杂志时,都像是听到无声的叮咛,催我奋进,令我汗颜。行前的匆忙中,  相似文献   

9.
三月的集市     
铁栗 《大理文化》2013,(4):91-92
时间的手伸向万物,只轻轻一抹,季节就变了颜色。天地更加明亮了,远处的苍山闪着碧翠,近处的洱海荡着嫩水。心里有了《诗经》的情致,再举着目光去看大理,就满眼都是远古的余韵。我知道,凡是有着远古余韵的景象,都来自于时间的沉淀,都有来自于岁月的往复。人的生命不可能与时间共始终,所以人更看重自己的日常,讲求心灵的多重体验。《诗经》里说,神之听人,终和且平。这种描写不只是一种意境,还是一种愿望,还是一种场景。可是,无论这"终和且平"之中有着怎样的美好,我内心的感受都无以名之,只能把它说成一种古意。三月里春光浩荡,大理的古意就这么铺展着,看上去是那么的  相似文献   

10.
坚守心灵一方净土刘文中在我尚未开蒙的时候,便看到楼上的书房中藤箧木匮、锦函玉笺都装满了书。父亲说:“这书房是你的‘琅福地’,长大了都归你!”后来我上了小学、中学,考上了大学中文系。庋藏图书的书房成了我须臾不可分离的领地。先秦诸子、昭明文选、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1.
杨雷 《世界文化》2013,(12):10-11
“我渴望默默无闻,因默默无闻而享有宁静,因宁静而成为我自己。”这是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一句诗。这仿佛是一句谶语,印证着诗人孤独而平静的一生。他生前经历简单,默默无闻,死后才声名大振,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最为动人的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写作者”。  相似文献   

12.
透过波澜不惊的面容——细赏《窃听风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波澜不惊看不出表情的脸,一双深邃冷静不动声色的眼。 看完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获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张脸和这双眼总在我的眼前晃动,我感受着主人公毫无表情的面容所掩盖的心灵的巨大悸动,感受着影片对正义战胜邪恶、人性艰难复归的默默讴歌。  相似文献   

13.
海男 《大理文化》2014,(10):4-17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来到滇西抗战的主战场腾冲,我曾两次攀越过高黎贡山。第一次穿越高黎贡山时,我们沿着怒江而上,看见了江岸之上一束又一束木棉花。我从小在金沙江的滇西长大,并不是第一次看见木棉花,然而,那年春天,我却用目光迎着江岸以上那一棵又一棵高大的木棉树而上,我的目光在那一顷刻间逢着了那硕大的花冠,那些红的花冠之上似乎还浸润着早露。  相似文献   

14.
微尘     
那是扰乱我们心灵之眼的一点微尘。——哈姆雷特他们漫步走出阴影幽暗的世界,步入一缕黄昏的金光,是那些细小的丝丝缕缕赋予我无尽的欢乐却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就在卧室里。他们也许是极小的天使在我看来即是如此,他们无需用翅膀起飞、滑落、离开视线,却毫不费力地游  相似文献   

15.
《“我拍照片的目的是让心灵安静下来”——对话摄影家姜平》 姜平:摄影人在创作过程中基本都会经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你会被一种惯性思维禁锢,要么重复自己要么重复别人,跳不出来。我拍雪山也是这样。当我无数次面对雪山,我老有这样一个观念,要拍得高大伟岸,雄奇不可逾越。直到有一次我离开雪山,  相似文献   

16.
热恋故乡     
正我时刻把故乡装在心田、揣在怀里,一天一天地想,一月一月地念,一年一年守望着,一辈子祝福着。——题记一我的家在大理云龙县一个叫小地庄的村子里,全村有14户人家,因为两次失火,有6户外迁,现在还有8户在原址居住。从对岸羊群多的山上看过来,小村庄静卧在一把绿色掩映的"太师椅"上,按地理师的说法是:左青龙,右白虎,这可是有福之地。  相似文献   

17.
名人名言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  相似文献   

18.
情牵大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已经离开大理二十多年了。然而,不论是先在省城昆明还是后来在首都北京,我都一直透过各种渠道关注着大理的发展与变化,始终情牵着一个好山好水好风光的"风花雪月之地"。毕竟那是我可爱的家乡,也是我曾经辛勤工作过的一方热土。自然,在大理生活工作时的一些陈年往事以及回访大理时的一些难忘场景,免不了会时常浮现于眼前。  相似文献   

19.
陈玥 《世界文化》2005,(3):41-41
尽管我是一个很爱吃的女人,但最近一次的泰国旅行,却让我作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禁食。因为当地盛行一种健身之道,即所谓的禁食疗法。据说耶稣、摩西、穆罕默德、释迦牟尼都曾禁过食;甘地、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吐温也曾禁过食。而且甘地曾经说过:“真正意义上的禁食是对人身体、心灵和精神的一次净化。”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坐了一天飞机,我来到了泰国苏梅岛的绿洲度假村。当时,我的皮肤是干燥而苍白的,身体因多食而发胖,眼睛也没有光泽。我报名参加了为期10天的禁食治疗,虽然要支付1000美元的费用,但我还是从心底里希望自己…  相似文献   

20.
張信剛 《中国文化》2006,(1):116-121
今年春节过後,我到印度德里大学作学术访问。这是我第三次到印度。第一次是1963年,带着一片无知去蜻蜒点水。第二次是2001年,应印度文化交流理事会之邀,带着一腔热隋去走马观花。这次在新德里一个月,接触到不少人,也体验了一下印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