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立荣 《教师》2019,(18):77-77
品德与社会课堂需要生活化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充分激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采用多样手段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灵魂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佟天涛 《文教资料》2012,(24):180-181
一堂好的品德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之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更加重视品德课堂教学语言的评价,追求课堂语言评价的"价值"、"味道"、"神秘"及"真实",才有更好地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两课"教材的内容往往是特定时代与理论的高度浓缩,展现给学生的是条目化,纲要式的知识,学生接收的只是零碎的、残缺不全的知识。把时政融入课堂、融入教材,使"两课"教学动起来,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知识,增强本领,又提升品德修养,才能使"两课"真正成为各门学科的主帅、学生思想的主导,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4.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课程要求我们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课前“热身”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品德教学课前准备活动就是要教者着眼于现实世界、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有内容、有能力进行的课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提前介入品德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刘雪涛 《考试周刊》2011,(84):166-167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追求动态生成的品德课堂,必须关注学情,设计弹性方案,开放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将回归生活、开放的品德教学生动有效地展现在课堂上。这样教学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依赖"教参",视"教参"为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淡化了"教参"意识,它期待着教师去创造。开放与生成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学要确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7.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一直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均衡,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教师除了要内强自身语文素养,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组织教学时既要兼容并蓄,有机整合教育资源,提炼学生的语文技能,又要以人为本,知识育人、品德育人、能力育人。在"读"中感知语文素养,在"阅"中积淀语文素养,在"写"中锤炼语文素养,在"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多元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品德课堂尤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但大多为“动”而“动”。简言之,现在的品德课堂就是:“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所以,我们应探讨如何在动静之间架构成熟有效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9.
杨文娟 《江苏教育》2007,(14):102-104
“品德课堂在哪里?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中,在40分钟的教室里。”这是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惯性思维。反思几年来的小学品德教育,从实效性、趣味性来看,这样的“课堂”太小了!我的实践告诉我:“活”学“活”用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既可以达到使品德教学情趣盎然的目标,又可以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不断深化的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对"品德与社会"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将传统的灌输式、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与外界的互动与学习合力。本文阐述了"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分析了"互动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应用的特点,并提出了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变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这种主题活动的教学活动方式带有"玩"的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玩",在动态的教育中,闪烁创新的思维,让学生既在"玩"中感知,又在"玩"中体验,并能在"玩"中领悟。科学合理地运用"玩"的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努力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真正提高思品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也因此更加强调体  相似文献   

13.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一个师生间互动的课程。教学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才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课程,是小学生初步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入门,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体现师生互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学生而言,习惯、道德发展与人格养成才是久远的。——这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所追求的核心教育价值,是德育课程的魅力所在!在数十载的教学实践中破译了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密码——"生动",即:品德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为生而动"设计教学、"依生而动"组织课堂教学、"促生而动"提升课堂实效。因为,只有学生心动了、行动了,品德课堂才真正的"生动"了,只有"生动"了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品德课堂。唯此,才能实现德育课程美好的育人理想。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2):28-29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地与渠道。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其教育理念、对教育现状的思考都会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将知识更加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小学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在课堂中有效施行"活""趣""实"的教学理念,力求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针对每个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身边生活实际着手,抓住"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做到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本文将以《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品德课堂的体验活动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品德课堂中,普遍着存在"从现象",具体表现为:从本、从师、从众。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书本、教师,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思维建模、技能学习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和润课堂”是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存在的“离、空、灌、偏”问题,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教学主张。基于儿童生长的天性、教学过程的本质、品德形成的规律来解读“和润课堂”的内涵。从亲和力、吸引力、针对性三个方面分析“和润课堂”的特征,阐明“和润课堂”从创设情境、观察生疑、唤醒经验、体验自悟到实践导行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开放的。在教学中,我们在珍视学生的多元感悟、独特体验时,也应做到去伪存真,适时引导。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生成"是无法预约的,所以才显得更加宝贵、更有价值,才能在不期而遇间演绎课堂上的"精彩"。  相似文献   

20.
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导向,而思品学科教材的工具性、导向性更高,其"一举一动"都意味深刻,所以研读教材本身是教好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2016年秋季《品德与生活》教材被《道德与法治》取代,不是同一教材名不同的文字表述,也不是"道德"与"法治"两个内容的叠加,而是将品德课程教学目标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下。对于大多数为兼职的思品教师,如何教授这门课程,使得课堂忠实于教材而不偏离课程目标,用好配套的课件可谓是一条捷径。同时,教师用儿童的眼光去解读教材每一板块所蕴含的"画外音",是取得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不可或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