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但观今人的研究成果,涉及其思想方面的既少又不够深入,而且对怎样去研究其思想没有创新。本文利用左思流传至今的作品及与其相关的材料,力求对左思的心态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以期推荐一种左思思想研究的有效方法或技巧。  相似文献   

2.
左思是西晋文坛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其诗《咏史》八首呈现出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这八首诗反映出了左思的矛盾心理形成与他的自身原因、思想渊源、社会制度、社会道德有着紧密的关系,明晰地向大家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左思。  相似文献   

3.
西晋诗人左思把咏史诗从叙事体转变为抒情体,将述史和咏怀融合,拓宽了咏史诗的渠道。此外左思又继承了建安诗人的“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优秀传统,猛烈抨击了腐朽的社会,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左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咏史作为咏怀方式之一的诗人。他的咏史诗成为他在文学史上的主要标志。左思之所以会如此,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现实政治、文人风气的影响,以及他个人思想观念和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所致。  相似文献   

5.
门阀等级制度在魏晋南北朝之世甚为流行,左思和鲍照虽其所处时代不同,环境各异,但两人的人生轨迹、两人笔下的牢骚呼声却是何其的相似,而且很有其独特而内在的价值。本文拟以浅析左思、鲍照两位寒素诗人诗文中特有的牢骚与怨言。  相似文献   

6.
左思的《咏史诗》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巧妙的加工处理,融入诗人的人生感慨;语言质朴,造语奇伟,显示出其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7.
有人称鲁迅是中国愤青的始祖,"横眉冷对千夫指",在虎狼成群,风沙扑面的时代,他以一支笔为投枪匕首,直插敌人的心脏。真正的愤青意味着一个人天然的正义感,对社会不公感到愤世嫉俗。其实,中国早有愤青传统,西晋太康诗人左思就是古代愤青诗人中的一位,而《咏史·郁郁涧底松》是他的愤青代表作。左思是西晋文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作有《三都赋》和《咏史诗》,刘勰有言:"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文心雕龙·才略》)十年写就《三都赋》,蜚声西晋文坛,风行一时,成语"洛阳纸贵"皆由此而来。如此才情的诗人何来愤怨?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因为相似的出身,相似的遭遇,写出了具有相似情感的诗篇。左思的《咏史》(其二)长于比兴,表达直白,是失意中忧愤的喷腔而出,更是压迫下不平的血泪控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抑扬顿挫,含蓄委婉,是逆境中痛苦的长吁短叹,更是落魄中无奈的忍气吞声。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司马家族统治下的西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朝代之一。左思出身寒门,因为当时门阀氏族把持朝政,寒门庶族常常受到排挤,他仕途不得意。他的很多作品反映了这种不公  相似文献   

9.
钱志熙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其晚年退居宜春里的回忆之作。但《咏史》八首复杂的思想、中古诗人诗句的对比、《咏史》的流传都说明左思的《咏史》诗并非晚年回忆之作。  相似文献   

10.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文学家。他是当时重视形式而轻视内容的不良风尚中重振建安风骨的唯一诗人。他的八首咏史诗,被刘勰誉为“拔萃”之作。钟嵘冠之以“左思风力”。指出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也批评他“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这固然是囿于齐梁时尚,但我们从中可知钟氏所谓“左思风力”并非指其诗的文彩,主要就其内容而言。很显然,左思不象以前的咏史诗人那样,只在客观铺叙史事中略见自己的意旨,而是能慷慨地以古人自喻,做到了“咏史而己之情性俱见。”他的咏史诗有强烈的抒发性。再加之他恰当而变化多端地以史实作为抒怀的素材,这就使他奔放热烈的感情能多角度地自由迸发。  相似文献   

11.
石铭吾与侯节、刘仲英等一道私淑“同光魁杰”陈衍,又与饶锷、杨光祖等潮汕诗家结壬社,诗酒目和,并继饶锷之后任第二任社长,对晚近潮汕诗坛的多元化探索起到了关键作用.石铭吾终其一生研读杜诗,以为诗学底色,进而遵奉宋诗派与同光体,又能自具面目.但凡歌哭国殇、关心民瘼、体味生命、游览风景、送别亲朋、赏析字画等等,皆深挚沉着,音节弘亮,使人味之亹亹不倦,颇可觇近世潮汕诗坛风气转移的消息.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文体家,以“小说是回忆”的诗意构成、“气氛即人物”的诗学意境的理论自觉,实践着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本文讨论:“回忆”机制对汪曾祺小说文体诗意建构的影响;同时指出:氛围浸透了人物,氛围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氛围投射人物的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是中唐独具特色的优秀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诗在韩孟、元白诗派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影响巨大。这与刘禹锡自觉总结诗歌理论是分不开。试以其自己的诗歌理论为指导,以其咏史怀古诗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咏史怀古诗内容的旨意含蓄,风格的取境精练、语言警策、想象丰富来显示刘禹锡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家杨时“虽不以文章见重”,但其文学创作颇有特色。主要表现在:作文善用典型化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作诗追慕陶渊明,学习李杜,几得其神。题材多样,风格独特,理趣、逸趣兼备。炼字琢句,善用叠词,描写生动。  相似文献   

16.
宋湘在继承清初岭南雄健诗风的同时,大胆创新,自成风格,启蒙了后继"诗界革命"诸人。作为从清初"岭南三诗人"到晚清"诗界革命"的过渡者,宋湘在思想情操、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唐险怪诗派诗人孟郊以苦吟著称于世,而苦吟的结果使其诗歌创作吐奇惊俗新异崛峭,奇中见易平中见险,呈现出“尚奇”的个性与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其诗构思奇巧新颖,开合自如而出奇制胜;抒情奇特细腻 ,流畅自然而匠心独用;比喻奇妙传神,人情理而生动形象;语言奇峭练达,明白浅素而不落庸俗。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诗坛,格调、神韵、性灵三大诗派各立门户,以诗论互相攻讦。三派的诗歌理论分别从表现形式、诗歌境界、抒情主体的不同角度探讨诗歌创作规律,主张各有偏颇。乾嘉诗人黄培芳则调和神韵、格调两派,同时吸纳性灵派主真情的观点,在儒家传统诗教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这集中体现在《香石诗话》一书中。  相似文献   

19.
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北宋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历程,梳理韩诗与欧诗的艺术关系,揭示出欧诗承韩有学韩、似韩与变韩三个时期,其关键在于对“以文为诗”的标举与承传创变。欧阳修的尊韩、学韩确立了韩愈诗歌在北宋的诗学典范地位,他在模仿研习韩诗基础上的“变韩”为自家诗的独创新意奠定了基础,学韩而不觉其为韩的创新精神是他接受韩诗、领导诗歌革新的真精神所在。比较韩、欧诗歌的不同可见,欧诗“变韩”之处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日常生活化与文人化、议论说理的凝练精警与理性色彩、谋篇布局的疏荡章法与铺叙笔法等方面。此外,欧阳修还以平易细密扬弃了韩诗的过分奇险拗峭。欧诗承韩这一接受现象对创立有宋一代新诗风具有深远的诗学意义。欧阳修承上启下,是杜、韩与苏、黄之间的重要艺术中介,其接受韩诗之意义就在于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旅菲闽商施子荣经商之余一直致力于古诗词的创作,以独到的诗心慧眼记录和提纯生活中的美,诗歌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沉厚,始终贯穿着心系家国、怜世悯人的儒者之风,呈现出温柔敦厚的彬彬之态,充分反映了诗人以诗品铸人品,以诗魂铸灵魂的诗教用心。作为民间文人,施子荣的诗歌创作难能可贵地保留了儒家传统的文化生态,堪为儒家诗教在民间弹奏的正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