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不尽意论是我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命题,它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言意之辨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从哲学、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中言和意的关系,并落脚于文学创作。本文认为言不尽意论是在对语言表达功能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深化了对言意问题的认识,我国古代对言意关系的认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言以达意论;二是言不尽意论;三是言外之意论。由言以达意、言不尽意到言外之意,既承认了言和意的一致性,又指出了它们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找到了解决冲突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言意论。  相似文献   

2.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情景论又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将“以意为主”这个范畴扩大化,又进一步深化了前人提出的“情景论”观点,并将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关学和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3.
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情景论又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将"以意为主"这个范畴扩大化,又进一步深化了前人提出的"情景论"观点,并将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古代很少作正面再说。本文以”文学“的外延——文体论入手,考察了它所显示的“文学”内涵、指出:“文学”的特征是“文字”,“文学”是一切文字著作,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训诂学方面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征论的文化渊源,并与西方古今文学特征论一一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规定和制约着中国译论的研究方法。与其它语言相比,汉语具有浓厚的人文性。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汉语缺少形态标志;语词的搭配及其句法位置灵活多变;行文简约,意尽即止。因此,中国译论必须大胆突出人的主体作用,放弃西方译论从语言形式出发求得对等的策略,而以语义为中心,(?)索语义的灵活对应,侧重变通手段、非同步转换的研究。我国的译论已体现了这些特点,今后应该朝着现有的方向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在形式与内容、言与意、笔与意的关系上是后者决定前者的。换言之,中国的艺术创作观就是崇意观。通过对中国美学“崇意”观——以意为主、意在言外和意在笔先等的细致梳理和整合,中国古典艺术对语言形式的超越和对主体心意的执着这一特征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金圣叹小说“文法”论的文学意义:集中在金圣叹小说“文法”论中的矛盾,是古代文学传统同近代文学精神之间冲突与交融的反映.这正是金圣叹小说“文法”论的文学意义所在;金圣叹所总结的具体的“文法”的文学意义.就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明清小说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批评的新阶段;金圣叹小说“文法”论中的小说语言艺术批评代表了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形成了颇有见地的小说语言艺术论;因此,其深刻的文学意义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散文是特殊的文学现象。其“论-说”因素的内在矛盾性决定了它独特的文学性质,“论-说”因素的具体结构,形成了它不同的构成形式,“论-说”因素的具体特征,又造成它多样的文学风格。先秦诸子散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产生的独特审美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译小说”中“以中化西”的改写一直以来被后世诟病甚多,但其本质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坚守.在晚清特定社会需求以及译者本身文学素养的共同合力下,林纾在译介有关文学规范、宗教道德等文化文学核心内容时,选择了“以中化西”的翻译策略.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译本原有的文学艺术魅力,但却使得西方小说顺利地进入国人视野,达成了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中化西”的过程中,林纾有意无意地超越了僵守本国文化文学的立场,实现了文本形式及语言内容的“中西交融”,这不仅促成了中国传统小说内部的文学演变与革新,而且也为当今时下如何真正做到“文化坚守”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词学中的词意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词作之本"意内言外"论的标树;二是对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创作运行与意致呈现关系的考察。其中,在第二个维面,主要包括词意表现新颖独创论、含蓄深致论、真实自然论、圆融浑成论、不可取巧论及精粹凝炼论;在第三个维面,词论家将言为意用、笔为意用、意随辞转的创作原则极致地张扬了开来。现代词论家们从不同视点与程度上或承衍、或充实、或深化、或创新了古典词意论的内涵,完善了传统词意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乃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和文学结盟的必然产物。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段有所变化,但其表现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核心内质从未遭到动摇。就文学本性和其表现能力来看,文学无力自足承担反映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重任,本质真实论不能成立。文学是以艺术(审美)形式、形象表现、精神情感三元质相结合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王瑜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49-53
"革命文学"是后期"创造社"提出的对"阶级论"文学观的形成起过巨大作用的创作追求。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等人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态。"左联"的成立深化了"革命文学"并对"阶级论"文学观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阶级论"文学观成熟的标志,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研究数十年。回顾与重审"革命文学"和"阶级论"的文学观意在启示当前,以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教化论是贯穿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一条主线,它以“诗言志”、“美刺”说、“文以明道”为核心范畴,形成具有教化特色的文学本质论,功能论,作家论,创伤论及风格论,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学教化论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其实质上蕴着强烈的古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代关于文学形式的认识,先后形成五种典型观念,即"工具论"、"载体论"、"辩证论"、"中介论"、"关系论"。"工具论"主张文学形式服务于文学内容;"载体论"主张文学形式是反映内容的手段;"辩证论"主张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中介论"主张从社会生活到文学内容以文学形式为中介;"关系论"主张文学形式的性质在多边关系中确定。本文把"过程"思想引入"关系论"中,认为古今"六种"文艺范式所内涵的普遍性精神为当代文学形式和内涵奠定下了基本质素。  相似文献   

15.
本是从意义论的角度对庄子言意之论思路的清理。论首先分析性确认庄子意义论的实质是谈意义的源始之发生,而不是谈事实性状态中意义与陈言的关系,进而确认庄子言意论的内在意向是要不断地回返意义创生的本始,搜毁历史状态中的意义板结,为语言-意义的创造确定根基。由于上述确认,章廓清了中国后世极为发达的诗言意义论的地基;源源不绝的关于诗意特殊性的探索和创说何以能从“言不尽意”论中生发而来。  相似文献   

16.
顺应论已经普遍被翻译界接受,运用顺应论探讨各种翻译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是涉及文学翻译的文章相对较少。论文运用顺应论,结合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探讨文学翻译的问题,主要讨论在文学翻译中如何运用顺应论来解决语言、风格、文化三个方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言”与“意”之间──评阮忠的《庄子创作论》戴学青庄子的思想与文章在思想史与文学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惜历来研究庄子的书与文大都从哲学的角度阐释在于的思想──“意”,而相对忽视了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他的语言表达形式──“言”,这也许是“以其人之道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意在对西方诗经学形成的每一阶段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时期的特征进行分析。西方诗经学历时三百多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6—18世纪以教会学术为中心的第一阶段;18—19世纪还《诗经》以文学作品本来面目的第二阶段;20世纪西论中用对《诗经》进行全方位研究的第三阶段。其演变历程为:从教会学术向世俗学术———即由神学研究转为综合性文化研究,继而向文学研究的过渡,再向西论中用对《诗经》进行再阐释与分析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心理能量文艺学是一门建立在审美生理学基础之上并从文艺心理学中衍生出来的、尚处于探索之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重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其学科特征是以心理能量为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学本质论、文学流程论、文学功用论、文学模型论、文学经营论和作品文本例论等六个部分。心理能量文艺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为未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某种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