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验证自尊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是否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为抑郁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儿童应激事件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和自尊量表追踪调查七年级学生323人,采用Mplus6.1对追踪数据进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七年级学生被试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自尊得分则与应激事件和抑郁症状得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可能是缓冲应激事件影响、降低抑郁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大理白族自治州150名农村留守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学生生活事件应激状况显著高于普通学生,需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是否存在,以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获取社会人员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外显刻板印象特征词语,以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证明农村留守儿童外显刻板印象与内隐刻板印象的一致性,以字母记忆测试和数学等式判断测试来验证农村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存在。结论如下:(1)社会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刻板印象,消极的刻板印象多于积极的刻板印象;在消极的刻板印象中,社会人员偏向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消极特征。(2)社会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刻板印象词语的反应显著快于积极非刻板印象的词语,消极刻板印象词语的反应显著慢于消极非刻板印象的词语,表明社会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外显刻板印象与内隐刻板印象相一致。(3)在字母记忆测试中,实验组反应时慢于控制组,正确率低于控制组,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存在;在数学等式判断测试中,实验组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与控制组差异明显,同样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存在;同时,在上述两种测试中,农村留守女童在反应时与正确率上均优于农村留守男童,性别在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学习压力与乐观对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的影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湖南省两所农村中学的999名留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学习压力对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的影响中,乐观既是调节变量,也是中介变量,可以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乐观应对压力的方法;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把压力变为动力的信心;通过学习小组的设立,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变化对其学习及生活态度的影响,本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问卷,揭示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态度。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态度总体是积极肯定的,但存在矛盾现象;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态度不存在年级和性别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态度直接影响其身心的发展。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对家产生消极态度的事件及原因,改变家庭及事件中不科学的做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家形成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74个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在三个量表中的部分因子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这些因子是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发泄、幻想和忍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丧失和健康适应.与非农村留守初中生相比,农村留守初中生面对的生活应激值要更大、应对方式更多是消极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抚养人的育儿方式及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要抚养人态度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049名初中生(30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父亲外出组在心理健康多项因子上得分高于其他组;初三年级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虎、适应不良因子上的得分比非留守儿童高;留守女生抑郁因子得分高于男生.留守儿童临时抚养人在严厉、干涉程度上均低于父亲或母亲.结论: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初三"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留守女生比男生更加抑郁,这些与抚养人的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对2219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堪忧,不同安全感水平下心理健康差异显著;(2)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3)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4)安全感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5)留守处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安全感在留守处境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倾向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编制成册的量表和问卷对300名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呈显著正相关,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和品行问题倾向呈显著负相关(p<0.05),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未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心理韧性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结论: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倾向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生活环境、受教育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经济、制度、社会三方面文化上对社会排斥留守儿童的原因进行探讨性分析,以期对改变不乐观的留守儿童现状做出一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求助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学业求助问卷对188名留守儿童与209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求助行为与求助对象上差异显著;农村留守儿童在执行性求助行为方面性别主效应显著,在回避性求助行为方面性别与年级交互效应显著。寄养儿童回避性求助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养儿童。  相似文献   

13.
探索大学生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是否存在污名效应。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及自由联想问卷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在内隐态度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农村留守儿童与积极属性词相联系,对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明显偏爱(p<0.001);(2)在外显态度方面,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评价明显少于普通家庭儿童,而消极评价明显多于普通家庭儿童(p<0.001)。结论: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发生了分离。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法,对417名农村留守学生进行无记名测试,以412名农村非留守学生为参照对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非留守学生,其中,在生活满意度上,显著性地低于非留守学生(p〈0.05);农村留守学生的自尊、一般效能感、生活事件应激量与幸福感显著性相关,并均进入回归方程。据此,提出提高农村留守学生幸福感的建议,促使农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了解农村初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105名农村初一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在情绪、强迫、人际、焦虑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2)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抑郁、焦虑方面均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其中男生仅在人际方面优于女生。(3)留守儿童还在抑郁、焦虑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建议: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在2以上,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抑郁量表、孤独感问卷对1085名来自完整家庭的不同监护类型农村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在情绪适应各指标上,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相比,祖辈监护的双留守儿童、母亲监护的单留守儿童和父母监护的曾留守儿童的总体幸福感低、积极情感少、消极情感多、抑郁高、孤独感强;上述差异在男生、初中生中较明显;(2)在总的情绪适应状况方面,有留守经历的三类儿童明显差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3)在情绪适应类型的分布方面,有留守经历的三类儿童中情绪适应良好型人数比例明显低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结论:留守现象对儿童情绪适应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通过对农村9岁~15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章基于此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高中学生的生活事件、抑郁症状发生状况,探讨高中生所遭遇的生活事件与抑郁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评估高中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测评高中生的抑郁水平.结果:(1)在学习压力与ASLEC总分方面,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与高二学生;(2)不同年级学生的CES-D总分呈现出显著差异;(3)按照CES-D的划界分,高中生抑郁的发生率为16.5%,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相关生活事件是对高中生抑郁发生影响最为明显的危险因素.结论:高中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实施降低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干预方案是改善高中生情绪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儿童的心理存在着生活处境与生活信息之间的巨大反差引起的困惑。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缺乏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倾诉和求助对象,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爱心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对留守儿童中"问题"孩子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现状并不乐观,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