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作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流,心灵交融,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教育领域里正孕育着全新的“对话”与“倾听”的理念,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想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花开的声音,感受当代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要实践对话,而且需要学会倾听。  相似文献   

2.
顾孟武 《天津教育》2014,(15):103-104
自主学习,学生需要在主动倾听与互动对话的状态下才能得以实现,依托倾听与对话的过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通过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的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这就首先需要倾听,并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不去主动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对话就可能成为“独白”甚至是单方的“训话”。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应该包括“倾听”与“言说”。师生分别与文本对话,“倾听”文本所说,应当是师生及生生之间交流“言说”的前提与基础。可是,学生对文本的“倾听”普遍缺少。教学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间短,方法简单没有具体指导,环节设置走过场形式化。在学生阅读文本、“倾听”文本时,我们应当,激发阅读期待,指导质疑问难,创设情境语境,注重圈划批注,注意适时引导,引领学生更好地与“倾听”文本,与作者对话。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王尚文教授指出:“对话不仅仅是发言,也包括倾听,而且首先是倾听,倾听才是关键。”这就告诉我们,倾听是实现师生对话进而使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学会倾听。然而,深入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以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为目的,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其中的“对话”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自我对话、师生与环境对话、师生与社会对话,它们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转变观念,以德育人我们常说的“对话”,不是狭义上的师生交谈,而是指师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而要使“对话”顺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把对话理论引进了语文教学领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话的过程就是倾听的过程,师生倾听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率。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因而,倾听,可谓是阅读教学的精魂,学会了倾听,可谓是把握了阅读教学的精魂。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倾听。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常说的“对话”,不是狭义上的师生交谈,而是指师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而要使“对话”顺利进行,教师应注意三点:第一,必须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始终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影响教学。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教师耐下心来倾听学生,坐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目,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占。”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倾听,在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更需要倾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有效呢?这需要我们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一、良好的沟通与对话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交往,良好的沟通与对话有利于在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以真正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沟通与对话”的教学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友好对话关系、接纳、沉默和倾听、澄清和引导,以及合理运用评价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始终以一副执教者的面孔,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进行教学;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教师耐下心来倾听学生,坐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目.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听”的重要性。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倾听;在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更需要倾听。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对话成为教师们在实践中探讨、研究的话题。在课堂对话中,又以师生的直接对话居多,师生往往通过谈话与倾听来完成信息交流。倾听对话作为实现课堂效益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对话”在教学中的运用称之为“对话教学”,它是指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本之间的“对话”进行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对话教学”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  相似文献   

14.
谢嗣极 《宁夏教育》2006,(7):140-140
课堂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对话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课堂必须是真正民主的课堂,学生享有充分的说话权利,教师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其次,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表达,可能语言哆唆,条理不清,甚至漏洞百出,这就更需要教师耐心倾听,仔细筛选,适当点拔,听完之后要做准确而简要的概括。如果学生的发言对自己有帮助,要告诉全班学生,让他们知道,倾听别人的发言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为学生做个耐心倾听的表率。再次,要吃透教材。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一旦激发出来,常常会提出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就是师生对话,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导师与其研究生之间的对话不仅不限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而且更多的是存在于日常的师生交往之中.理解是对话的重要目标,但理解的重要前提是倾听,民主与平等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师生对话应当是师生双方互相倾听以达成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班级日记”是师生、生生之间在纸上用于交流的一种对话形式。通过对话,师生形成真正的沟通、交流,形成真正的棚互作用。对话不仅仅是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还包括双方的“敞开”和“接纳”,包括对对方的倾听,是“双方情感和精神的互相承领。”对话过程就是思想、情感、意义的呈现和彼此渗透的过程,是师生的精神境界发生变革的过程。师生通过棚互间的对话,师生心灵的门户相互敞开,致使双方的意识、经验、体验在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流淌,无拘无束。  相似文献   

18.
<正>对话是一种主体间的互动,所有参与者都是对话的平等主体;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话各方之间的理解,消除误解,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对话之精神。因此,可以说对话的目的就在对话之中,是"通过对话,为了对话",对话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说到倾听,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善于倾听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品质。倾听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师生间的心灵之约:倾听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能否有效倾听学生的发言.  相似文献   

20.
对话,实质上是师生在课堂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世界感觉的过程。然而,当我们走进语文课堂,却不时地感受到教师对对话意义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