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埃德加·斯诺1937年出版的《西行漫记》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而由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Living China, 1936年10月出版)则是《西行漫记》的前奏曲。本文概述我国学术界40年来对《活的中国》的介绍和研究,着重论述了《活的中国》作为前奏曲的三个关键音符:一、宋庆龄;二、鲁迅;三、“活的”(Living),这些关键音符为斯诺后来写作《西行漫记》、深刻阐述中国革命的原动力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2.
作为第一个采访中国"红区"的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因其作品《西行漫记》而走红。斯诺的成功与其作为一名记者拥有的好奇心、职业感、冒险精神、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探求真实之心、吃苦耐劳的品质息息相关,也同他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正义感、普世主义精神也即他所谓的"人文关怀和采访"不无联系,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以印刷文字的形式而流传的诗作,也是最早被译成外文传到国外的“毛诗”。这首名作的发表与传播,与美国进步记者、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写的一部经典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密不可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徐清华 《文教资料》2007,(24):100-102
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斯诺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七十年来在中国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长征25000里》等形形色色译名大量出版,广泛流传,成为享有盛誉的报告文学作品。本文选取影响较大的几种《西行漫记》版本加以介绍,考订其出版的源流。  相似文献   

5.
《西行漫记》作为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 ,不仅树立了新闻报道的丰碑 ,而且创造了信息传播的奇迹。斯诺从新闻的采访感知到内孕外化以及传播导向的整个过程 ,无不体现信息运动的客观规律。《西行漫记》丰富的信息学内涵使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一书出版后,很快就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国内外的中国苏区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及思想观念。斯诺在书中揭示和阐释了红色中国存在和发展壮大的必然性,中国革命胜利的源泉在于民众,以及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等史学思想,从而得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进步力量的结论,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革命斗争的看法,也影响了美国政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远东战略决策,这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对后来美国中国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行漫记》以当下叙事、现场叙事的方式进行写作,却获得了无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它汲取了传记的某些长处,注意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因而具有文学性。文学的叙事与历史的叙事并不是绝然相异的,中国历史上许多记述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都成功地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斯诺的《西行漫记》也是如此。当下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历史叙事真实性的质疑,其实并没有超过斯诺当时的认识。斯诺常常自觉放弃自己作为作者的话语权,将叙事的权力让给被访者,使叙事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传播话语体系仍旧是当今中国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参照系。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话语建构的典范,《西行漫记》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其发表也“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通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实现了自身正面形象的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西行漫记》是中国共产党和埃德加·斯诺两者共同建构话语开展政党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双方以《西行漫记》为载体建构了认同聚合的传播关系、增强了话语主体主导力,形成双向共振的议题设置、优化了传播话语引领力,建构情感共融的话语方式、增强了传播话语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西行漫记》发表前,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被严重扭曲、污损甚至妖魔化。《西行漫记》发表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行漫记》通过真实的客观呈现、文学的政论表达、现场的直观感受,将一个被贬损的“赤匪”形象还原为了一个真实的“救星”形象,特别是将读者心目中被妖魔化了的反面形象转化为了真实的正面形象,仍具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行漫记》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著名作家、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重要代表作。这部报告文学作为一部“完整忠实描写中国苏维埃地区的第一部经典之作”,很快就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文字,连绵不断地得以翻印和重版,时至今日仍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因此再进一步探究《西行漫记》的译本情况仍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行漫记》塑造出崭新多样的红军形象,在当时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通过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文章将该书所建构的红军形象分为个人形象和群体形象两大类别。其中个人形象包括红军领袖、高级将领、红军“小人物”以及其他人物四个层面;群体形象包括红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五个层面。文章还将《西行漫记》的报道进行了详细解读以具体阐释这两大形象,同时将该书的内容与部分同时期报纸报道展开对比,以期管窥其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3.
海伦.斯诺同埃德加.斯诺一样,是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远东的国际记者。她的《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幕》)进一步向世界介绍了在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状况,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72年、1978年又两次访问中国,写出了《毛泽东的故乡》和《七十年代的西行漫记》,热情地赞颂毛泽东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变革。她的经历坎坷曲折,她的性格刚柔相济,她的作品历久弥新。可以说,她的中国情结书写了她传奇而光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校招生》2008,(6):73-75
风土人情 "湖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省份."这是美国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对湖南的赞美."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三湘四水,潇湘八景,南岳衡山,舜帝陵,桃花源,张家界."芙蓉国里尽朝晖",是湖南的真实写照.湖南的省会长沙是"山水洲城",更是美不胜收.这里有自然天成的名山,有奔流不息的秀水,有稀世少见的沙洲,有赏之不尽的奇景,自古就以"山水名郡"闻名天下.城内岳麓山巍峨西峙,浏阳河逶迤东来,湘江水穿城而过,橘子洲静卧江心,融山、水、洲、城于一体.走在长沙,就如在画中游.  相似文献   

15.
宣传动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最重要武器之一,革命作品的翻译是实现革命宣传动员的一种重要路径。复社所译的《西行漫记》是中国翻译史上最具抗日革命宣传动员力的不朽译作。在抗日革命宣传动员的动机驱动下,译者与作者合作,在正文本中展现真实的革命内容进行抗日革命宣传的同时,通过增加序、插图、译者附记等副文本,突显并强化了革命宣传主题,强化了抗日革命认同,增强了译作对目标读者的抗日革命感召力和革命参与意识激发。复社《西行漫记》翻译中副文本对抗日革命宣传动员的强化显著优化了作品的革命宣传动员价值,与正文本共同促成了译作在中国革命思想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斯诺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1936年,他先后到过陕西、甘肃、宁厦,采访了毛泽东和红军,撰写了《西行漫记》一书,向世界人民全面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今天,生活在电脑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习斯诺的精神,继承斯诺的传统,捍卫新闻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7.
在注重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初中史料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方法,因此对于史料的选择也应当在可靠的前提下注重可读性。报告文学作品的特点是兼具文学性与真实性,可读性强,且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西行漫记》作为报告文学作品的代表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被用作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历史“神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深化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美两国在思维方式上存在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在两国人民创作的各种作品之中.本文以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和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这几部反映陕北红色政权的报告文学为例,来浅析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揭示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如何在报告文学写作中影响作者的目的、选材、视角、立场、观点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西行漫记》在国际上产生“轰动效应”的现象,认为该著提出了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可通约性”法则,并对其具体方法——“零点思维的精神集萃法”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应美国斯诺基金会和中国三S研究会邀请,华中师大中文系尹均生教授,6月中旬在北京大学参加了“纪念《西行漫记》发表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向大会提交了论文《论斯诺在美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受到大会好评。出席这次学术讨讨会的有中外知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