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译者主体意识的几个表现形式中选取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文化策略来讨论鲁迅的译作《鼻子》的主体意识在译文文本选择、译介、输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鲁迅在选择译文文本时主张“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一贯主张“直译”,尤其对于文中的汉字词汇,他都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语字形。鲁迅“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与他的另一文化主张‘‘拿来主义’’在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两种文化之系统之间的冲撞与磨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翻译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受到更多关注。从译者选材到译作的出版的各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甚至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特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身处这一时期的鲁迅翻译在选材不断变化,体现着主体文化的要求,具有密切服务于现实实践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将其层面延伸到文化系统,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从译者选材到译作出版各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甚至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特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历史,这一时期鲁迅的翻译反映了时代的主体文化,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根据鲁迅的翻译选材,探索主体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由此揭示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译者应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5.
语言和纯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总是而且也应该是“互补共生”的关系;译者在同一译本中可能偏重一种翻译策略,但绝非“从一而终”,而是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对鲁迅名篇《呐喊》的杨译本处理源语文化专有项所用翻译策略的个案所作的分析,可以支持以上论点。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交际飞速发展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中介元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充分享有文化与文学网络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过:在整个文化网络中译者的地位是什么;他承受怎样巨大的翻译任务所施加的压力;他的主体性又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得以实施。作者就居于复杂文化文学丛林中的译者的角色进行界定.从另一个层面探讨译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纵观鲁迅翻译思想的发展历程,他所主办的《译文》杂志无疑是重要的里程碑。郑意长著《鲁迅〈译文〉时期翻译思想研究》一书,以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为视角,对鲁迅《译文》时期的翻译意图、译本文体及译者主体意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是对鲁迅在特定阶段和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思想的一次重新审视与诠释,巩固了鲁迅在中国翻译思想领域应有的重要地位及与之相应的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翻译理论与世界翻译理论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是一种客观存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翻译中文化误读成为现实的先决条件,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诸多因素如历史政治背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意象的表达浓缩在译者身上,通过他的翻译实践产生影响,造成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翻译思想经历了3次嬗变:晚清时期他坚持归化翻译,用意译法;在五四时期转为直译;在20世纪30年代他主要以硬译法来开展翻译活动。通过引入文化研究中自我/他者概念分析其翻译思想嬗变历程,可以发现一个译者的逐渐自我他者化。而其自我他者化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做出的身份选择的结果,其变化的翻译观是为其文化身份建构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5):59-60
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是永恒的,即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之时,依然摆脱不掉它的操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程度差异性。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译史上的典型译例,可以发现:一方面译者翻译行为摆脱不掉意识形态的操纵,另一方面译者总是发挥一定程度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制约等文化因素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13.
徐敏  李莲花 《海外英语》2012,(2):166-168
由于早期翻译理论长期没有关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导致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也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个最关键的因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翻译进行分析,发现翻译不仅是从一套符号系统向另一套符号系统的"意义"转换,而且翻译是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能动的实践活动,译者表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这两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基础上统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鲁迅在翻译选材及翻译方法上的特点,论证儒家传统文化和尼采思想对鲁迅的影响,以揭示他翻译选材和“直译”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美学中,对译者审美心理机制的探讨,为研究译者在翻译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了解翻译审美心理结构运作过程,将有助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翻译更能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审美体验活动,更有效地实现客观美的主体化。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翻译思想直接影响其译作。在陈苏东《最蓝的眼睛》的中译本中,译者在把等值与再创造有机结合的翻译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其对汉语言文字的操纵能力和对原著意韵的把握,巧妙处理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但不可避免的亏缺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影视字幕翻译有其一定的制约因素,本文运用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对《非诚勿扰》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进行研究。电影字幕的译者借鉴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的翻译方法,作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国外观众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译者极力想要传达出原片的幽默和寓意,起到原片该有的娱乐和励志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一翻译理论既可以对影视翻译中某案例作描述性研究,也可以为影视翻译实践提供规定性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从小受中西文化浸染,一生著述和译著丰富,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特殊的贡献。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就翻译者的素质、译者的动机、诗歌翻译、以及翻译创作论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译著和翻译理论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如果要编撰一部中国现代翻译史的话,朱光潜的名字恐怕是要重重写上一笔的。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单就黑格尔的《美学》及维柯的《新科学》这两部美学巨的翻译,就足以奠定他在我国关学及翻译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开拓地位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尽管朱光潜曾取得过斐然的翻译成就,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依据资料,从生平追溯、译事译绩、翻译理论、治学态度等方面对作为翻译家的朱光潜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在我国关学及译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