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的报纸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令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纯洁祖国语言的任务。因此报纸的新闻报道、文章、评论、标题,要力求鲜明、准确、生动、可读,尽可能堵住政治性差错、事实差错和文字差错。报纸的编辑应是“堵错”的主要“把关者”。报纸的编辑好比是一支足球队的守门员,施展浑身解数,扑跌腾挪,把各个环节“踢”来的差错“拒之门外”。要把报纸办成一张没有差错的报纸是很不容易的事,不过现在有些报纸的差错实在多得离  相似文献   

2.
气象新闻是都市报看重的服务性新闻品类之一,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相当的生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气象新闻报道经常容易陷入"不准"的尴尬,对于报纸的公信力是一种损伤。本文力图从都市报气象新闻报道的特点着手,分析导致这类新闻"不准"的成因——从客观上说,受天气预报技术条件和报纸出版周期的限制;从主观上说,受记者自身分析判断水平以及"抢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原因的探讨,本文尝试从新闻写作和编辑的角度,找出让气象新闻报道变得"准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工作中,大都是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确实十分重要,因为.实际是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新闻生命所在。没有对实际生活的深入细致地采访和了解,就不会有新闻作品的产生.更不会有大量优秀感人作品的不朽。其实,深入实际何止是对于记者如此重要,对于编辑也同样不可缺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新闻报道中的差错,不是出在记者的笔下.而是出在编辑的手里.共中除了一些技术上的原因外,更多的是由于编辑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感受不足而导致的。因此.提倡编辑也要深入实际.到社会实践中去感受,这对于减少新闻报道差错,提高报纸质量有着共它任何措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据《传媒天地》报道:四川省内江日报社前不久公开刊出“《内江日报》2000年度新闻报道十大差错”,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内江日报社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质量审评制度。首先,设立专门的部门,配备专人对每期报纸进行审读,当天上墙公布;其次,对采写、编辑、校对、审稿、出版等环节实行“链条式”把关,即从记者交稿到出版,不管槁件是否见报,只要发现上一环节的错误均记录在案,所扣奖金归发现人,并将责任人的差错扣分纳入年终考核,重大差错必须更正,其更正费按广告收费标准由责任人支付。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居高不下的差错率迅速…  相似文献   

6.
浅谈报纸编辑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纸编辑是报纸编辑方针的制定者,是报纸整体形象的设计师,同时,也是每一阶段新闻报道活动的具体策划者和组织者,是记者从事采访写作的指挥员和参谋。如果说记者的工作对象是单篇的稿件。编辑的工作对象则是报纸这样一种集合体。编辑工作的目标是生产出由各类稿件组合成的综合产品——报纸。因此,报纸编辑就必然处在“集大成”和“总把关”位置。  相似文献   

7.
岳平 《新闻与写作》2006,(10):31-31
日常报道应该不出任何差错。政治性差错不应出,知识性、技术性差错也不应出。因为后者常常反映着一张报纸的综合素质,同样关乎公信力。编辑、记者不可能是“万事通”,但只要多学、多问加细心,差错也是可以避免的。下面是两例差错。  相似文献   

8.
蔡之国 《新闻传播》2004,(12):14-17,22
无论是国内外,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社和出版部门都在关注和探讨一个话题:可读性。尤其是报纸媒体,从编辑到记者,在确保报纸导向性、权威性、指导性的同时,几乎都在绞尽脑汁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新闻报道更富有可读性。那么,什么是新闻可读性,应该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学理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姚炜 《新闻世界》2009,(10):30-31
编辑常被誉为新闻的“把关人”,夜班检查则是报纸的“把关人”。一张报纸的出版,从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到编辑、部主任编发稿件,再到总编审阅,最后在夜班“组装”成大样。大样的检查就是报纸“成品”前最后一关。如果说前面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和差错.还有后续环节可以帮助纠正的话,那么通过检查一关。问题和差错则可能无可改正了。  相似文献   

10.
察疑,对我们新闻工作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记者察疑,能够去伪存真,去瑕存瑜,有利于加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助于开掘报道的新意和深意,有助于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编辑察疑,则是发现差错、消除差错的一(?)。古人有言:“纤维皆审谓之察。”我们做编辑工作的,既要着眼于宏观,又要细察于微观。别人看书看报,有时候可以“一目十行”,一瞥而过,  相似文献   

11.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12.
敬振伦 《新闻窗》2013,(3):61-61
夜班编辑是一张报纸的总加工、总组装和总把关的重要环节,夜班编辑工作很大程度决定报纸质量和舆论导向。而差错是报纸质量的大敌。一个差错见报,不仅影响报道质量,还会损害报纸声誉。在日报的采编流程中,白班编辑把记者和群众来稿(纸质文稿)编好后,送到夜班。夜班编辑,尤其是一版夜班编辑,除了要把白班编辑的纸质文稿对照电子文稿逐字逐句删改,处理常规稿件外,还需编辑记者的临时性重要来稿、急稿和领导活动稿。要按照值班老总的意图,根据当天的新闻内容和临时性来稿安排处理版面。  相似文献   

13.
类别:新闻采写学编号──新闻的配套开发所谓的“配套式”是把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配套。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种创造。在国外的报纸上,新闻报道是有的,新闻评论也是有的。但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像我们的报纸上这样配套发表,则是很少的。这种配套的言论,有时是编期看到记者的稿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需要单独抽出来加以论述,故而配了一篇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时发表;有时,这种评论则是由记者自己撰写的。运厅这种方式,一般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一)记者在报道中虽然说了一些话,但是觉得言犹未尽,有单独写一篇评论的必要;(二…  相似文献   

14.
有两位读者在评报栏前边看边对话; 甲:“编辑记者的文学水平够高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差错?”乙:“谁吃饭不掉几个饭粒?编辑、记者也是人不是神,一点差错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对话有贬也有谅解,但确实值得办报人深思。“吃饭掉饭粒”“吃馍掉馍花”,跟“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是一个意思,这是对“差错”的一种开脱和自谅,这种差错难免论也是影响报纸编校质量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报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办好报纸娱乐版已成为提高报纸竞争力,稳定和发展读者群的需要。那么,地方报纸的娱乐版应如何加强思想性? 一、要注重运用“独家”手段网络资源是“共享”资源,但这些资源不能构成娱乐版的内容,我们应用自己的采编力量采写、抢发独家报道。综观时下很多地方报纸,娱乐版的内容几乎雷同,不少编辑记者过多依赖于网络信息,不仅形不成自己的特色,“滋长”了惰性,而且还往往疏于把关,将网上一些不健康的、未经核实的报道搬上版面。二、要充分发挥“策划”功能地方报纸娱乐版要加强有意识的编辑和策划工  相似文献   

16.
杨阶 《新闻前哨》2000,(11):38-39
编辑工作是否细致,直接影响到报纸质量。翻开报纸,文内错别字、病句实不少见,标题差错也不时出现。业内专家曾对我国几家很有代表性的报纸作过统计,从1999年1月1日这一天的报纸中,就“挑”出十处错误,其中就有一处还属标题错误。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某学校常将当地报纸拿来,找出其中的错字病句,作为教学的实例,令人啼笑皆非。由此观之,见报差错已经严重损害了某些报纸的形象。因此,编辑必须在实践中仔细,仔细,再仔细。报纸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有效防范见报差错,编辑必须在编、审、校各个环节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读者对报纸差错反映强烈。杜绝差错有许多工作要做,抓好报纸检查工作就是其中之一。检查是报纸出版过程中最后而又很重要的一环,因作者、记者、编辑、校对以及制版工人、印刷工人的不慎而产生的众多的差错,如能经过检查人的锐眼,在极短的时间内,迅敏地挑剔出来,并正确地给予纠正,必能大大减少见报差错。这虽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必须准确、真实,这是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连云港报去年10—11月份,发动群众反复讨论,制定了《加强责任制,防止新闻报道发生重大失实差错的规定》,从去年12月1日起试行。《规定》中要求报纸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无产阶级新闻道德,加强工作责任心,明确规定了岗位责任制和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其中,奖励部分规定:凡记者、编辑、校对和其他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发生差错或及时发现差错,并及时得到纠正的,除表扬外,都给以适当奖励;处罚部分规定:对于失实报道和发生差错  相似文献   

19.
徐勤 《新闻三昧》2008,(11):14-15
防止报纸的差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和声誉,甚至关系到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因此,它不仅是编辑的一项重要职责,也与记者和通讯员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大家一道来努力,减少和杜绝报纸的差错。  相似文献   

20.
个别见报稿件出现的一些数字差错,在读者中产生不良影响,也有损报纸的整体形象。报纸上出现数字差错绝不是小事,必须严肃对待,尽量杜绝。粗心大意是出现数字差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记者、编辑在采访过程中要细心再细心。记者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