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后汉书知意》是刘咸炘《四史知意》之一。刘氏博采众家,引证丰富,从史法和史识的角度对前人关于《后汉书》的研究进行史学批评和辨析,并对《后汉书》的篇体和识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本文以《后汉书知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后汉书知意》的撰写原因和体例,从史学史角度探讨刘咸炘著史需明确史体,读史应察变观风重源流的史学观,从中可见刘氏的史学意识。  相似文献   

2.
孟子称引《书》经,多是作为谈说的依据,或作为辩论的论据,并往往附述《书》篇的历史背景与作《书》的原由,此实为孟子以史论《书》的体现。孟子称引《书》经有以史论《书》的风格,这也涉及到经、史关系问题,体现前经学时代重"史"的风气,尚未形成后世经师治《书》等经学训诂与阐发大义的范式。事实上,经、史之间也是彼此紧密相联的,以经为义,以史为例,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高强 《华夏文化》2014,(2):30-31,34
正中国人素有记史、传史、治史、重史的优良传统,史学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当谈及史学作用时,国人必说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蒙学读物。所谓蒙学,指的是学业的启蒙阶段,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学读物就是学业初始阶段学童们使用的课本。中国的蒙学读物是从字书发端的,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据《汉书·艺文志》载:"《史籀  相似文献   

4.
傅杰 《中国文化》2013,(2):247-249
王鸣盛乃有清一代通儒。钱大昕《实庵小传》称其"以著述自命,经史子集四部咸备"。沈懋德跋《蛾术编》复引述其晚年自述:"我於经有《尚书后案》,於史有《十七史商榷》,於子有《蛾术编》,於集有诗文,以敌弇外!《四部》,其庶几乎!"其博通则庶几,而论学养造诣较王世贞实有过之。《后案》、《商榷》及《蛾术篇》虽各有补正余地,但在学术史上的不朽地位则是绝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李慈铭断言乾嘉之世兼精经史的学者惟王氏与钱大昕二人而已,而《十七史商榷》"考核精审,议论淹通,多足决千古之疑,著一字之重",与钱氏《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皆为治史者必读之书,而"钱专考订,鲜及评议;赵主贯串,罕事引证。兼之者惟此书,故尤为可贵"(王利器辑《越缦堂读书简端记》)。胡玉缙举《商榷》可议者多处,而终推崇"其书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为博大,视赵翼《廿二史札记》为翔实,实史学中不可少之书"(吴格辑《许庼经籍题跋》)。惟王氏文集《西庄始存稿》为早岁之作,后人较少佳评。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云:  相似文献   

5.
黄彰健一生勤治經、史,著述豐富。他從1973年起參與臺灣學界"周公是否稱王"之争,相繼發表四篇重要論文,集中討論"周公受命問題",並貫串於他後半生的經學史研究。黄彰健從《尚書·金縢》篇中發掘"周公受命"之義,並會通《尚書》周初各誥,提出周公受三王之命攝政稱王的新説,試圖裁斷兩千年來的經學懸案,可惜立説過於新奇、失之穿鑿,難以令人信服。不過,他通過重新解讀《金滕》《君奭》等經文,證明《大誥》《康誥》各篇"王若曰""王曰"之王確指周公,並檢核《尚書》周初各誥次序、鈎稽周公從攝政到歸政的事迹,爲探討周初重大史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意見。  相似文献   

6.
吕国康 《寻根》2020,(2):127-131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诸葛亮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由于史书记载比较简单,蒋琬继诸葛亮为蜀丞相,其籍贯、故里之争日趋激烈,众说纷纭,需深入研究。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辑录.  相似文献   

7.
"前四史"现一般皆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部史书。其实这样的统称并非一蹴而就。"三史"的概念诞生更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史"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书;唐代起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进入"三史"。南宋以后,《三国志》渐趋流行。至清代,《三国志》大热,"(前)四史"概念被进一步接受。在"前四史"之形成过程及确立后,对其中史书的比较研究贯穿其间,此亦为这一流变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引言 蒙文通先生是学通经、史、子、集四部的通儒。他治学由经入史,复以学术流变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故对先秦诸子和宋史、西南民族史创获尤多,早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但是蒙先生成就最大的还是史学。建国前夕出版的《儒学五论》主要是论先秦至汉的儒学,只有其中一篇《儒家哲学思想之发展》的《后论》是论宋明理学的。此外就是《理学札记》第一、二部分及《补遗》、《致张表方书》、《致郦衡叔书》、《答洪廷彦》等七篇。其理学著作虽然只有三万多宇,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多是宋明理学上重要的问题。但据《蒙文通文集》的编者在《…  相似文献   

9.
正在《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33卷)出版发行之际,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社科处共同主办的"侯外庐学术思想研讨会"于6月18日在西安隆重举行,共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中心主任瞿东林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谷嘉教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研究室主任张海燕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在人性学说中。《论语》首篇有《学而》,《荀子》首篇有《劝学》,后来章炳麟的《訄书》首篇有《原学》。这些文献与著作将有关"学"的文字放置在书的首篇,可见"学"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意义非凡。到底何为"学"?许慎《说文解字》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思想学说史》的撰述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整整六年。在我写序的时候,全部稿件已整理、修改完毕。朋友们曾建议我写一篇长序,叙述本书对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理解以及研究方法。也有朋友不赞成这样做,因为在一部书里的思路、方法是不能脱离具体内容的,没有必要单独提出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朱清如 《华夏文化》2000,(3):19-20,12
唐初(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修史堪称发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修史书高潮。纪传体“正史”大量涌现,计有《晋书》130卷、《梁书》56卷、《陈书》36卷、《北齐书》50卷、妇《北周书》50卷、《隋书》85卷、《南史》80卷、《北史》100卷,共八部。除“正史”外,还有纪传体国史和编年体实录问世: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徐中舒先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古代史和巴蜀文化史研究。基于1949年以后巴蜀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徐先生运用新的史学观,于1959年和1960年发表了《巴蜀文化初论》和《巴蜀文化续论》。在"两论"中,徐先生论述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紧密关系,梳理了巴蜀民族、部族之间杂居迁徙与相互融合的历史轨迹,进而得出中华各族"原来就是一家","中国"是因文化而立国的结论。徐中舒先生的"两论"与同期蒙文通、缪钺、冯汉骥、任乃强、邓少琴等先生关于巴蜀文化的研究争鸣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巴蜀文化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4.
张娜 《华夏文化》2016,(1):47-49
正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强调实录。实录本是史学著作"不虚美,不隐恶"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文、史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领域,文学应该有艺术上的虚构才能成之为文学作品,其所反应的真实也不应是史学的实录,而是艺术的真实,创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艺术形象。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2,(6):146
《民国史料丛刊续编》是在已出版的《民国史料丛刊》(全1128册)基础上增补编辑的另一套大型文献丛书,两书前后互补,堪称姊妹篇,尽可能"囊括"民国历史概貌。续编精选民国时期史事文献类纸质出版物2300余种,以政治、经济、社会、史地、文教分类编排影  相似文献   

16.
《陕西古代史》的特点张思恩陕西历史博物馆史学专家杨东晨先生呕心沥血5年撰写的《陕西古代史》,最近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陕西古代史》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以中国史通揽陕西史在研究地方史中,容易出现的倾向是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夸大地方性。作者撰...  相似文献   

17.
<正>邱汉生(1912—1992)先生著《四书集注简论》(以下称《简论》),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外庐(1903—1987)先生、汉生先生和我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开始撰写的前一年。《简论》的篇幅不大,全书只有201页,如果剔除其中一些在当时难以回避的"套话",如谈到"道德"就加上"封建统治思想",论及"天理"也会加上"地主阶级所谓天理",而且引用鲁迅先生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一文中的某些句子,如说"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流毒有待批判和肃清"等。将这些套话删去,直接探讨朱熹《四书集注》一书的本来思想,就会看到《四书集注简论》有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为我们撰写《宋明理学史》一书做了  相似文献   

18.
<正>《吕氏春秋·序意》是文信侯吕不韦本人为该书所写的提纲挈领性的文字。在《序意》篇中,明确地指出了本书的编纂动机和宗旨。"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要"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而要知寿夭吉凶,则要"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并且书中要求天子行事制令要"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纪》)。可见"天、地、人"三要素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笔者将深入分析《吕氏春秋》"天、  相似文献   

19.
苏秦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载有"《苏子》三十一篇"。然而,这部著作早已亡佚。它的具体内容,至今尚未澄清。以往学者常把《苏子》与《鬼谷子》混为一谈。《鬼谷子》是纵横家的理论经典,《苏子》则是苏秦及其学派书信和游说辞的总集,两者不能混淆。在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里,发现有十六章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我们以这些真实史料为标尺,将散存在战国秦汉文献里苏秦及其学派的书信和游说辞辑录起来,逐篇进行校勘、注释、考辨和译文,撰为《苏子辑校注译》一书。这对研究战国历史和纵横家的事迹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16,(5)
正《俗语考原》是民国时期一部民俗语汇方面的重要书籍,曾被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编入《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作为一本研究中国古代民俗、名物、制度、语言等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有着非比寻常的史料价值。但是由于俗语等民俗语汇向来不被研究者重视,加之关于作者的现存资料甚少,以至于对该书的作者和成书过程等研究近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以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俗语考原》为考察对象,对作者和成书过程等进行了相关考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