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类似"碎蛋壳"的花纹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以"碎蛋壳"花纹为内容组织中班幼儿进行欣赏和操作活动应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面对碎蛋壳,一般教师都会选择开展粘贴画活动,而原方案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引导幼儿用线条来再现碎蛋壳花纹,比较新颖。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因此,我们无论是制订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还是实施活动,都应注意因"材"制宜、有的放矢、讲究实效。  相似文献   

3.
在情境中学习旨在唤起幼儿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真实,同时丰富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态度。从这个角度分析,原方案将蛋壳破裂的过程制成课件似乎没有必要。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行准备熟鸡蛋,或压、或敲,感受蛋壳破裂的过程,再通过拼一拼、摆一摆,进一步观察"碎蛋壳"花纹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徐朗煜 《幼儿教育》2012,(16):34-35
最近,我园对中班美术活动"美丽的‘碎蛋壳’花纹"进行了一课多研。虽然几位教师在方案的设计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效果却大相径庭。下面我对两类教师几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作一些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在美工教学中利用碎蛋壳,教幼儿制作“蛋壳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我先收集蛋壳,将蛋壳洗净、晒干,染上各种颜色,再晾干后捣碎,按不同的颜色分装在小盒  相似文献   

6.
蛋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废品。我在幼儿园美工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碎蛋壳,教幼儿制作蛋壳画,收到了奇特的效果。首先,我和幼儿一起收集鸡蛋、鸭蛋、鹌鹑蛋的蛋壳,把它们洗净、晒干再染上各种各样的颜色,晾干后捣碎,按颜色的不同分装到各个小盒子里。然后,我为幼儿提供排笔  相似文献   

7.
目标:1.感受"碎蛋壳"花纹的特点,尝试用折线装饰"花瓶"。2.感受线条与色彩相结合的艺术效果,进一步体验油水分离的刷色乐趣。准备:1.课件:(1)蛋壳破裂的过程;(2)折线的画法。2.调好水粉颜料,准备好刷笔、"花瓶"轮廓图、蜡笔。3.成品画"花瓶"。4.幼儿有过油水分离作画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黄艳杰 《幼儿教育》2013,(Z1):56-57
设计意图:我园的长廊上有许多柱子,柱子上奇妙的木纹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和联想。"老师,你看这里很像蜘蛛。""老师,我找到了一只小熊。"……不起眼的花纹在幼儿眼里成了各种各样的事物。既然幼儿对这些花纹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不抓住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由想象花纹之美,并把它表现出来呢?于是,我结合幼儿已有的美术经验,设计了根据木板上的花纹进行想象创作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幼儿教育》2012,(16):34
目标:1.感受"碎蛋壳"花纹的特点,尝试用折线装饰"花瓶"。2.感受线条与色彩相结合的艺术效果,进一步体验油水分离的刷色乐趣。  相似文献   

10.
幼儿游戏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幼儿教与玩的互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幼儿,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而在游戏中,幼儿总会出现"偏区"的现象。教师根据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偏区"现象的特征,自主地寻求相宜的对策,如注意游戏材料的自由度,促进各活动区域有机结合,让自主性游戏与主题活动相融合,让幼儿切切实实地玩好每个活动区,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纸工教学活动,一般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幼儿作业、教师讲评等几个环节。此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结果,即幼儿作业的情况。为了使幼儿的作业完美,教师往往让幼儿机械模仿。虽然幼儿的作业达到了教师设想的效果,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压抑了。针对这种弊端,我对幼儿纸工活动进行了新的尝试。具体做法是: 一、让幼儿在观察、欣赏中探索学习。即教  相似文献   

12.
正组织一个绘本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做什么?相信很多教师会说:我要用什么方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要怎样设计才能让活动更出彩?我要怎样衔接才能让活动更自然……更多一线教师的关注点是我该"怎么教",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育机智、活动氛围、问题设计等,而很少有人在教学前会静下心来去关注、研究、解读绘本。  相似文献   

13.
宋超 《山东教育》2012,(Z6):87-89
设计意图因活动需要,幼儿从家里带来了许多蛋壳,而刘小旋带来的却是几只完整的鸡蛋。围绕这几只鸡蛋,幼儿有了争论:"别碰,一碰就碎了,流出蛋黄了。""这是熟的吧,我看它是熟的。""生的,不信你闻闻,有股味。""什么呀,就是熟的……"孩子们的争论越发激烈,有更多的孩子被吸引加入了进来。小小的鸡蛋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正>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是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合作的纽带与催化剂。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在预设活动时,必须细致考虑,什么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联想能力?怎样的提问能够让幼儿根据现有的经验推理出符合逻辑的情节?唯  相似文献   

15.
本月的主题活动是"彩色的世界",结合季节特征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对区英语教培班开展了一次情境式双语活动——Fruit。为了让幼儿感兴趣,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去,我挖空了心思,想尽各种让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可是,由于我是初次带小班,对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还不是很了解,试教的一次次失败让我动摇了去区里开课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正"让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是《指南》中再次强调的理念。儿童的思维具有表象性,他们的学习需要通过操作材料、自主建构认知结构来完成。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了解幼儿的学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教师教"转到"幼儿主动学"上,提高教学有效性,支持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教师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为主线,进行两次实践修改和分析,期待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主动建构数学  相似文献   

17.
音乐活动能塑造人的个性,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能激发幼儿的情感、智力。我园的音乐教育是传统型的,偏重于音乐技能的传授,追求一味的灌输,忽略了让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和表现美,限制了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好音乐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一、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与转变教育行为的先导。如过去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过去的唱歌活动中,总是按“教师范唱——教念歌词——分句教唱——集体练唱——完整…  相似文献   

18.
薛艳昀 《考试周刊》2016,(9):175-176
区域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幼儿自主活动形式,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实现"玩中学、做中学"。教师作为引导者,应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这种"介入"体现在材料的准备、细心的观察、有效指导和回归教学的最终目的方面,目的是促进幼儿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在做上教,幼儿在做上学,教师怎样教,幼儿就怎样学,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做到教学做合一,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幼儿自我学习的最好场所和途径之一。"寓教于戏"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创设适合本班孩子操作的各个区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玩中学,学中玩。  相似文献   

20.
<正>蛋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厨余垃圾,我们利用孩子常见且熟悉的蛋壳这一自然材料作为幼儿创造的载体,开展创意小制作的活动。蛋壳可变成蛋壳彩绘、蛋壳组合、蛋壳拼贴画等多种类型的作品,也可变成孩子们的玩具,如制作好玩的不倒翁。我们巧妙地利用蛋壳可塑性较强的特点,让孩子进行蛋壳创意小制作,可以加强创造性的培养,让幼儿在创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一、开展蛋壳创意小制作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一)意义在幼儿的印象中处于废旧材料的蛋壳除了丢弃之外似乎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