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20世纪初期,日本对俄政策经历了由“联英(美)抗俄”向“联俄抗美”的转变,其基本目标是力图巩固扩大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侵略权益,进而确立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相似文献   

2.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发生作用 ,李鸿章形成了其联俄外交思想 ,企图依靠俄国 ,牵制日本 ,减少损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却反被俄人钳制 ,丧权辱国 ,其外交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晚年确立了联俄政策,这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步骤。但孙中山的联俄与师俄是有限度的,他并未认同苏维埃制度和主义。他与苏俄联合,是想以苏俄为外援,改组国民党采取的"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体制为用"的模式,重点在借鉴党军制度。由于当时孙中山对苏俄缺乏深入了解,国民党上层又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这些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孙中山联俄与师俄的限度。尽管如此,孙中山的联俄政策仍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政府统治晚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外交政策发生了多次变化。由李鸿章等朝廷重臣主导下的晚清政府,最初采取的是"联东制西"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日本的崛起,侵华野心很快暴露出来,李鸿章便放弃了"联日"的想法,改为"联俄制日"的策略。清政府允许俄国"借地"修筑中东铁路,俄国侵略势力趁机渗透中国东北。由于俄国为首的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高层人士终于从"联俄"梦中清醒过来。直至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清政府的决策层认为美国才是值得信赖的国家,于是采取了对后来产生极大影响的"联美英制俄日"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 ,不但是因为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更主要是自身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即孙中山对欧美资本主义的批判 ,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奠定了联俄的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加深 ,奠定了联俄的外交政策基础 ;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还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 ,促使孙中山最后下决心走联俄道路的是陈炯明的叛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蒋介石在联俄政策上由拥护转变为敌视的演变过程作了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蒋介石在何时开始反对联俄政策、在哪些方面、在什么程度上反对联俄政策等学术界存在歧见的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孙中山逝世以后,蒋介石抛弃三大政策、背叛国民革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标志着孙中山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结盟的政策,但孙中山在确立了联俄政策后继续期望英美日等列强支持中国革命,尤其对日本的期望更为强烈,并且为之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发生作用,李鸿章形成了其联俄外交思想,企图依靠俄国,牵制日本,减少损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反被俄人钳制,丧权辱国,其外交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联俄政策的形成,不单纯是苏俄帮助孙中山和孙中山单方面转变的结果,而是双方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苏俄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苏俄对内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对华方面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转变对吴佩孚、张作霖的态度等政策调整,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孙中山对外政策的转变和联俄政策确立。  相似文献   

10.
作为联通东亚、西欧和北美三大经济中心的通道,"冰上丝绸之路"存在可优化的空间."中蒙俄经济走廊"和"冰上丝绸之路"陆河联运路线(以下简称陆河联运路线)的提出能够优化"冰上丝绸之路", 使其更为直接、经济、可靠.陆河联运路线是纵向联通"冰上丝绸之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可行性运输通道.提出(1)"中蒙俄经济走廊"到"冰上丝绸之路"之间存在3条潜在可行的陆河联运通道, 分别是: ①西线: 中国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鄂毕河—萨列哈尔德—北冰洋鄂毕湾; ②中线: 中国北京—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叶尼塞河—杜金卡—北冰洋迪克森; ③东线: 中国大连—哈尔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雅库茨克—勒拿河—北冰洋季克西港". (2)东线的运输距离最短、时间最少, 相比于传统运输通道也更节省成本, 可作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1923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派,作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访问苏联。通过记述蒋介石访苏的背景、经历、观感,他访俄前由师法苏俄到访俄后对苏俄应有事实与主义之分转变的原因。正确看待这些原因对我们认识蒋介石这一时期的思想面貌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后俄美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后,俄美关系得到较大改善,这是俄美两国尤其是俄罗斯对其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结果.但俄美关系的改善,美国获利最多.俄美关系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孙中山在晚年提出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飞跃,是他革命学说的发展高峰。对此理论,社会科学界持一致看法,但在分析这一革命方略及其思想转变时则稍有分歧。本文提出,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及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主客观因素兼而有之,其根本基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4.
刘新华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77-78,91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先后发生了中俄伊犁危机和中法战争,张之洞通过对该期间中外重大交涉事件的特别关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外交策略理论和思想。一是联日御俄,二是“守在四夷”,二者均属于“以小制大”型的以夷制夷。  相似文献   

15.
俄美关系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研究大国关系的一个热门话题."9·11"事件后虽然俄美双边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俄美两国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反恐合作只是俄美关系得以改善的一个契机,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影响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文章对如何认识和界定"9·11"后影响俄美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自俄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为独立国家至今,格与阿布哈兹及南奥塞梯地区局势陡然紧张,这一并不对称的俄美格"三关系"进入了"敏感时期".俄格冲突对未来的国际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俄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也将会因此而充满变数,但俄美关系仍会在摩擦和冲突、调整和适应中跌宕前行.  相似文献   

17.
1895年,清政府为推动“联俄制日”外交,在为筹措对日赔款的政治借款问题上主动倾向俄国,引起其他列强的不满。俄国也企图通过借款扩大在华利益,在中俄借款谈判中多次提出额外利益索求。清政府未能有效保护本国主权利益.最终向俄国妥协。列强在华利益的竞争更加趋于恶性化,导致清政府进一步陷入外交危机。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共,干社会主义事业,扶助农工,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成为现实的客观基础与理论依据,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日甲午丰岛海战中,清政府雇用的英国运输轮"高升"号在向朝鲜运送清军途中,被日舰"浪速"号蓄意击沉,大英帝国震怒.然而经过外交斡旋,日本反使英国认定清政府对此事负有全责并向其提出索赔要求.以往论者多以英国法学界专家撰文支持日本或英国在远东执行"联日防俄"的政策为理由解释英国政府态度转变的原因,本文认为,英国维护自己在华利益、事件调查中新证据的发现以及普通法法系(英美法系)价值准则的应用同英国维护英日友好关系的政策一起,成为英国政府态度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俄边境华俄后裔集聚地和哈尔滨、上海等城市的俄侨社区,曾流行浓厚的东正教习俗,并留下了大量的东正教教堂、“木刻楞”等俄式建筑,其饮食、服饰中俄兼备,会话、姓氏和命名等则采用汉俄双语制。这种影响一方面增添了中国民俗的多元化色彩,另一方面俄俗本身在有限的区域内也或多或少地被改造或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