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北大未名湖畔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有一尊半身的铜像屹立在青松之间。这里是北大的一方净土。他守护着这方净土,一如他生前。他注视着这些孩子,一如他生前。他勉励着这群老师,一如他生前。而他孤独的身影,在历史发黄的书页里,拖得很长很长。  相似文献   

2.
孙维刚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他生前曾带过的一个实验班,有55%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在《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一书中,孙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3.
曾经读过很多写北大的文章,看完之后总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他说的,绝对不是北大.“但认真想一想,人家说的又总是北大.也许只有当我们为“北大到底是怎样的“而困惑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北大.因为,几乎每一个北大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着、诠释着、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北大,同时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经意地丰富着、涂染着现实的北大.……  相似文献   

4.
1926年初自欧归国的蔡元培,被北大师生赋予厚望,能重掌北大,但他非但未能临危受命,反而采取断绝关系的辞职方式.在北大师生频繁急促的慰留函电背后,外间猜忌和怀疑也渐渐浮现出来.慰留者援引自北大已有成绩,坚持只有蔡元培回校,北大才能再续繁荣;怀疑者则认为蔡元培态度消极,已经不宜重回北大.蔡元培本人虽对北大感情深厚,却也深知难以凭一已之力挽救颓局.最终,他选择辞去校长,留在南方,其间也有种种难言之隐.蔡元培"毁誉听之"的态度,为人们自主诠释蔡元培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时人记忆中的蔡元培,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5.
曾经读过很多写北大的文章,看完之后总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他说的,绝对不是北大。”但认真想一想,人家说的又总是北大。也许只有当我们为“北大到底是怎样的”而困惑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北大。因为,几乎每一个北大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着、诠释着、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北大,同时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经意地丰富着、涂染着现实的北大。  相似文献   

6.
曾经读过很多写北大的文章,看完之后总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他说的,绝对不是北大。”但认真想一想,人家说的又总是北大。也许只有当我们为“北大到底是怎样的”而困惑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北大。因为,几乎每一个北大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着、诠释着、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北大,同时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经意地丰富着、涂染着现实的北大。  相似文献   

7.
一次,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到北大来给大学生们讲小品表演艺术.他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茅台酒是国酒,红塔山是国烟,北大是国校."虽然庄严中多了几分调侃的感觉,但认为"北大是国校"也并不缺少依据.而在我看来北大是一篇散文.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它既有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散漫的一面",又有那种"严正的一面".我曾在北大进修一年,那一年里,我用探求的目光,自以为认真地、情趣盎然地阅读了这篇散文,这让我感到永远的幸运.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主持校务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长期担任北大总务长,三度代理校长,1930 年正式担任北大校长,先后主持北大校政17年; 他学识渊博,精明干练,在那黑暗而动荡的漫长岁月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为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把蔡元培为北大制定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当成一座灯塔的话,他就是驾驶着北大这艘巨轮按其指定的方向前进的一个船长或者舵手":他就是北大历届  相似文献   

9.
北魏名僧昙鸾,是一位在中土宣扬弥陀净土思想的先行者.他的思想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比如,他把弥陀净土判定为一个真实的、独立存在于三界之外的庄严世界,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只对菩萨、罗汉开放,对于受到烦恼业力羁绊的凡夫也一样开放,他还特别强调了往生净土的方法有一个简便的开始方式,即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相似文献   

10.
1925年12月28日凌晨,在列宁格勒一家小旅馆里,年仅30岁的叶赛宁自缢身亡.在他身后的墙上,留着他生前咬破手指写下的最后一首"血诗":  相似文献   

11.
李利群 《科技文萃》2000,(6):145-148
大雪初霁,少男少女们在北大校园里追逐打闹着.穿过网球场,穿过芍园,在一座幽静的小白楼里,我见到了康成俊大夫,他刚刚送走一位忧虑的母亲.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看来,张江舟的人物画创作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在他看来,现代文明在奢侈地挥霍着欲望,无情地消解着人类历尽艰辛获得的文化理想,进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基于这一判断,他将审美目光投向了中国西部——这是一个由"神秘的宗教文化""淳厚的民俗遗存""多彩的民族艺术""厚朴的民风民情"所构成的文明净土。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许多著名画家如赵望云、石鲁、黄  相似文献   

13.
1919年春陈独秀被免除文科学长,不久离开北京大学,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捩。陈独秀作为文科学长疏于治学,同人喷有烦言;民初北大人事素来复杂,文科为浙籍太炎门生所把持。相对而言,陈独秀人事孤弱,又与他们怨隙颇深,难以在北大立足;因其私德不检、生活放浪,授人以柄,直接导致他被免除学长一职。陈独秀被免除学长,以及不久离开北大,预示着北大由启蒙而学术的学风转向,还隐含着他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而做出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糟成荣,1964年8月出生于海原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对教师这个职业十分神往的他,终于如愿以偿当了一名人民教师,在20年的教育实践中,又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20年来,他在教育这片净土上耕耘着,收获着,用行动实践着他理想,实现着他对人生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5.
在高师改并论争中,蔡元培和蒋梦麟都明确中等教育师资应由大学培养,北大因此创办教育学系.蒋梦麟是北大教育学系的奠基者,最早在北大哲学系开设教育学课程,是教育学系的第一任教授会主任.1930年12月蒋梦麟重掌北大后,教育学系是他改革北大的先锋站.他重视教育学系主任人选;选聘新教授,稳定师资队伍;按照教育部课程标准修订教育学系课程;在教育学系率先实行教授分组指导,鼓励学生研究精神.同时,他提携教育学系的教授扩大社会影响.蒋梦麟改革后的北大教育学系注重教育学术研究,在教育学科史上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罗荣渠主持翻译的学术名著《现代世界体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最近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罗荣渠生前译述的最后一部书.罗荣渠在1996年3月出席政协会议之后,又夜以继日地审校该书译稿,于4月4日突发沉疴,与世长辞.我国学术界不少人都知道,罗荣渠早在1986年便在北大开辟了“现代化理论与进程研究”这一国家建设需要而学术界尚多疑虑的新领域,而且陆续出版了《现代化新论》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正当他的研究事业顺利发展之际,他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精力来主持一部外国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呢?  相似文献   

17.
百年前从北大沙滩红楼走出来的"新青年"引领着社会的思潮,百年后仍然影响着当代的中国青年,在《播火》中,我们以当代青年的视角和口吻与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话. 在拍摄过程中,有这样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感慨万千.一幕是在原北大二院的"亢慕义斋".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先生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传递到学生中,在他的指导下,北...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对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民主改革,建立了一套“教授治校”制度.但在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之后,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及其留学、从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最终促成他在北大进行了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的制度改造.  相似文献   

19.
致爸爸     
(此时此刻,也许我爸爸正在西藏五千米的高原上跋涉着,那曾是他最后一个没有踏足过的省份,也是他多年来一直魂牵梦绕的净土。这篇文章是写给他的,但有可能他始终无法读到。我只有在他听不到的远方,心里默念着,随  相似文献   

20.
廖原入主北大商学网前是军人,军衔是上校.他现任北大商学网执行总裁,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MBA,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可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个"新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