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生命起源”的探讨,引出“人的存在本身”这个问题,指出“存在”是一个从“无——有——无”的生命历程,而“无”为其真正的哲学基础。对“无”的对抗而形成“灵”与“肉”的交错与混杂的结果才是真正的悲剧;“爱”是对“悲剧宿命”的最有力的反抗,同时又是对方最有效地确证自己的方式。正是通过“爱”与“死”的挣扎才显示出生命的本质,而生命的真实意义就表现为在悲剧中,在毁灭中获得享受与重生。  相似文献   

3.
《伤逝》是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也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它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一方面歌颂了他们争取婚姻自主,要求个性自由的反封建精神,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反以“出走”为最终目的的短浅目光;  相似文献   

4.
流放者的寓言--论拉什迪近期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什迪1989年后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摩尔人最后的叹息》是一出多元互补互动的文化理想被粗暴的话语权力所颠覆的悲剧,展示了开放、自由和沟通有无的“身份”与压制性的“中心”的对抗;《她脚下的大地》呈现的是主体如何修复自我和对原旨主义的质疑,拉什迪将对文化冲突的反思扩展到私人性的“爱”的领域,通过对原旨主义乌托邦的颠覆,开放出一种融合性的多元文本空间,从而使主体获得真正自由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论述“罪”意识在不同历史时代悲剧中的深刻演变: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对生存自由的必然追求就决定了他们反抗命运的“罪恶”;莎士比来时代,悲剧中的人物受到惩罚则是由于他们自身对“善恶”的自由选择;易卜生以来的现代悲剧中的“罪”意识表现出对古希腊悲剧理念的复归与升华。阐释这种历史演变折射出的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变迁。说明悲剧艺术因此具有形而上的生存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梦的甜蜜与醒后的悲哀——析安娜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的甜蜜与醒后的悲哀——析安娜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程东葵也许因为女人天生爱做梦,所以她们都对爱情怀着美好的梦想;也许因为女人对爱太执着,所以她们都爱得那么投入和忘我;也许因为女人是为爱情而活着所,所以在“无爱的人间”里,她们都毅然扼杀了自己生命的花朵。安...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大量对鲁迅《伤逝》的释读之外,从涓生的叙述策略入手,剖析“五四”时代高举理想主义旗帜的知识分子,在他们企图以爱情为自由的维度来建构一种新的伦理时,却因为错失内在自由这一根本手段,从而表现出爱与意志的双重缺憾,从而引发人们对启蒙主义的深沉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自有婚姻以来,就有了对婚姻的种种约束,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的束缚,使青年男女的婚姻不能自主,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只有在唐代,在唐人小说中我们才看到了妇女婚爱的自主、自由的曙光。唐人小说以私奔式、偷情式、一见钟情式以及对婚姻自主意识的追求来表现妇女婚爱,颇具浪漫色彩。中国文学的婚爱描写由古典之爱到浪漫之情的转折开始于唐人小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代的文化开放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研究鲁迅的《鸭的喜剧》必须同研究爱罗先珂的《小鸡的悲剧》一并进行。爱氏的“小鸡的悲剧”在于它“无所不爱”,而鲁迅的“鸭的喜剧”则在于“无所不爱”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因此,“鸭的喜剧”实是爱氏的悲剧,无疑是对爱氏“无所不爱”主张的讥讽。现实生活——包括爱氏自身遭遇证明,“无所不爱”就必定会“不得所爱”。两文不仅仅在题目上对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有联系、对比、承接与歧异。刻有爱氏生活与思想印记的作品的主角,被鲁迅小说中与之对应的生活与主角所得到的评价所评价,而其中恰好表现了鲁迅同爱氏的“共鸣”或意见不同。当然,鲁迅对爱氏的感情是同情、关心与怀念。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悲剧形成的深层原因,除了学术界已有的“制度悲剧说”、“社会悲剧说”、“婚姻悲剧说”、“心理悲剧说”和“性格悲剧说”等阐释外,更重要的悲剧决定因素还在于悲剧人物出于对生命自由的执着而对压迫与摧残的顽强抗争、对生命尊严的誓死捍卫,以及当生命自由受到绝对挑战时而选择的以死抗争、视死如归。视死如归是生命自由的至大悲哀,同时更是生命自由的极致和绝顶颂歌。可以说,《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一曲执着追求与誓死捍卫生命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伤逝》──女性命运的审视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逝》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大背景下,对“五四”新女性的命运做了客观的审视与反思,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子君和涓生的爱是新的时代思潮影响的产物,他们的悲剧又显示了支撑他们思想的武器的无力。小说启示人们,爱情必须建立在开放的社会中,建立在夫妻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倾斜和坍塌,只有解放了社会,才会求得妇女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2.
《雷雨》采用的是“封闭式”结构,巧合情节较多.以血缘关系作为结构的纽带,成功地熔两方的三种悲剧形式的技法于一炉。写侍萍,吸收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写法;(侍萍重新出现在周公馆.她饭力使女儿免人陷阱却偏偏落人陷阱,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捉弄。)2、写繁漪,吸收了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的写法;(描写“她爱起你像一团火,那样的热烈,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把你烧毁的”。)  相似文献   

13.
马力文 《河北教育》2005,(21):11-12
中国有句俗语,“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这句俗语所蕴含的文化十分丰富,它强调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关系定位。父母传统的“爱”文化中,“血缘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元素,父母爱是对子女无条件的给予,中国父母讲奉献,父母可以为了子女牺牲自我;爱又不是施舍,父母随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施与或收回他们的爱,他们是爱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表现青年人争取婚恋自由和在爱的困境中的种神心态,成为“五四”作家在创作中的一个共同选择.而此时女作家笔下的作品更是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真诚美好的爱情常常以悲剧告绒  相似文献   

15.
令现在大多数人感到奇怪,我喜欢读莎士比亚,尤其是他写的悲剧。什么是悲剧?1922年,冰心先生在上海一次演讲上说,悲剧意味着自由意志的选择。二十世纪初,正是我们国家民不聊生,兵连祸结的时代,有识之士纷纷塑造英雄人物,以唤醒我们的民族,而英雄人物的文学承载,就是悲剧。文艺作品的美,单就语言与表达技巧去分析只能流于表面,本质是美在于引起“观众”心灵的震撼。悲剧的美也不在于情节以及演出时的舞台效果,而存在于它给了我们怎样的心灵交汇。悲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崇高的。他们的崇高,其全部力量就在于在艰难的抉择面…  相似文献   

16.
谢林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美学家,更是一位上承康德,下起黑格尔,具有极其重要的过渡和中介作用的悲剧理论家。谢林的悲剧审美观认为,全部悲剧艺术的基础是隐蔽的历史必然性对人类自由的干预。这种观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是黑格尔悲剧美学思想的直接源泉,他的悲剧“干预说”、“和解说”和悲剧功能理论,都直接影响了黑格尔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由黑格尔关于悲剧的“和解说”得到启发,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和解”在悲剧中的重要作用:“和解”贯穿于悲剧作品中,使悲剧与苦难剧有了明显区分,因而成为悲剧的核心元素;而悲剧美感中的崇高感和力量感也源于“和解”引发的特殊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8.
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所产生的美学和文学的影响,它使“荒诞”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样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的范畴,创造了喜悲剧。  相似文献   

19.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在作品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东方女性的悲剧命运。主人公翠姨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沐浴着“五四”新文化的春光,又忍受着传统封建文化的禁锢,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消极的选择死来作为她追求自由的爱的表现。在这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令人柔肠寸断,使我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于人间爱的憧憬和向往,对于人生的追求与思索。  相似文献   

20.
将亲情教育渗透到阅读和写作教学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在当今中学生的作文中,“代沟”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话题。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幼稚却又自以为成熟,渴望挣脱父母“爱”的羁绊,渴望享有一片自己的天空而自由的飞翔。在每一个中学生的家庭中,几乎都弥漫着“捍卫自由与反击亲情”的硝烟。战火或大或小,情节或轻或重。轻则争吵,争辩,重则摔门,冷战;更有情绪冲动者,演出离家出走的悲剧。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只是一味叛逆、一味抗争,他们最高的呼声就是要求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却很少有人关注过父母的感受,很少有人去留意母亲憔悴的面容和流泪的心。面对学生思想情感上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