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字形、字义本是文字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近年来,许多美学研究者希望从“美”字的起源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发展的情况,把一个单纯的字源问题引入了美学领域。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还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关于“美”字的字形起源及其本义的探讨,引起了古文字学家、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这是因为“美”字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意识、审美文化心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美”宇的深入探讨,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发掘和剖析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在对“美”字的起源和本义的探讨中,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少精辟的看法,诸如“羊大为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美学是从其哲学思想出发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的基本观点,奠定了他对美的本质认识。他对美感的来源、审美感官的形成、音乐和艺术等问题,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开始形成完整严密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乐记》奠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石,其系统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试图对其中的“声”、“音”、“乐”三个概念进行思辨,尤其对“乐”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对《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给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珠心算”教学,学生长时间地与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字打交道,按说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其实不然。我们在开展这项活动中,学生对此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积极性。他们始终以盎然的兴致投入活动之中,学习效果甚佳。是什么原因能够使学生对“珠心算”训练这样乐此不疲呢?我们的做法是:充分运用美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 一、知起源,感受祖国文明美。 “珠心算”的基础是珠算。珠算源于我们中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的发明和创造的。珠算的诞生标志着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在“珠心算”教学之初,我们即向学生讲明珠算的起源,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民是勤  相似文献   

7.
“美”是美学的第一范畴,汉字“美”从羊从人,是人饰羊首之状,“美”字“大”部系摹写人形,“美”非表羊儿肥大。“美”字的源起表明古人的美观念起源于视觉形象及视觉心情,并非起源从“大羊”或“羊大”的味觉义。“美”字初指人形象好而令感官喜悦,但今作价值概念早已超越对视听价值的指称,佳好者尤其感官感觉好者皆可语称“美”。美学的基本内容或基本体系主要在美的概念(语文)、美感机制(心理)、美治机制(工艺)、美的学说(史论)四方面,一切美学研究大体实不外于此。中国美学一要了解、吸收西方美学成就,二要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地建立使用中国语文的美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既离不开一定的哲学,也不能脱离艺术的展,往往要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所积累的一定经验为前提。从西周末年至春秋孔子之前,史伯、单穆公、伶州鸠、伍举、子产、季札、晏婴等人,考察了“五味”、“五色”、“五声”之美的起源和构成,提出了“和”的观念,并且在明确提出和初步解决美与善这一对美学范畴的同时,提出和探讨了质与文这一对美学范畴的若干问题。其中.史伯所提出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的命题,尽管不是专门谈美的问题,但涉及了美的问题,即对美与“和”的关系发表了重要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谈“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于美学,人们往往望而生畏。到底什么是美学呢?“美学”这个术语第一次被使用,是在1750年,由一个后来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所提出。这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当然,人们对美的探讨,历史则要早得多,柏拉图、孔子都曾谈论过美。“美学”一词,希腊文的原意是“感觉学”的意思。但是由于美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不断发展,对于它的定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如果撇开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先民在劳动过程中敏锐的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山水之美。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孔子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以“比德”为基本特征的先秦自然美学思想,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学重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美学命题的内在原因在于自然山水在净化人格、培养情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来展示音乐的美,形成了以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为核心内容的音乐教育观,包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智力结构、伦理结构的建构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探究对象,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化身。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音乐工作者,在学生音乐教育启蒙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其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丰富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对音乐技巧的掌握,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艺术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以明显的地域性和很强的民族性为背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文化精神的不同追求,共同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因素。而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后,其表现方式和不同类型就得以丰富,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音乐内涵得到升华。歌者的演唱技巧、文化素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也直接决定着对作品本身的诠释。所有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因素,这种因素也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既要注重表现方式上内在与外在美的兼顾,又强调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3.
各种艺术载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关系,音乐与文学也不例外。文学作品追求音乐美,音乐作品追求文学性,两者相得益彰。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还是在艺术结构的袭用上,音乐与文学都存在着功能互换特征。研究音乐与文学的"接受与影响"关系,有利于在"出位之思"中探寻艺术发展的某些共同规律,为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词原为一种依声填词的音乐文学样式,后演变为长短句的抒情格律诗,其间既有关联,又有不同,这也就使词乐研究与词律研究既同出一门而又有分别。由于曲谱的唱法失传,现代的词乐研究已多非真正意义的音乐研究,而是音乐文献的考释,人们更多地关注词之起源的理论探讨。词律研究也从传统的词谱、词韵的制定,转向领会词之文字声情的声调之学,具有文艺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发音是小提琴音乐的灵魂,是演奏水平的标记,是音乐表现的核心。文章从小提琴的发音特点及其音乐表现入手,进一步探索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不同作品对发音的不同要求,挖掘其声音表现中所蕴藏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对建筑与音乐这一艺术百花园中的姊妹艺术的比较分析,阐释了建筑中的音乐美,使人们在凝望建筑时品味到音乐乐章的旋律、节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之初是以和乐的形式存在流传的,正所谓风雅兴寄,弦歌鼓舞。从对《诗经》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的音乐美不仅仅表现在风、雅、颂的乐调方面,同时在礼乐教化、文学语言的形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音乐曲式方面都有巨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略论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音乐学作品,流行歌曲歌词既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又有“离谱能赏”的学性,形成了“别是一家”的审美特征,因而可以并且有必要对其进行学研究。其学之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意象美、结构美、音乐美等几个方面。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缺席”状态,如果予以拓展,必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9.
王玲 《天津教育》2021,(9):139-140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丰富的音乐活动,增进学生的审美体验,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感知美的旋律、理解美的风格、体验美的情感、领会美的内涵,从而促进审美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从以歌感知、以器演奏、以演表达等角度阐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审美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发展新世纪音乐教育的进程中,儿童钢琴音乐的多种功能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儿童钢琴音乐的功能,并让这些功能在音乐教育体系里得到充分发挥,对发展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体系有着不可多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