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践范畴的形成是马克思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还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社会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理解和阐释。深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内涵,对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在新的历史时代、新的实践征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将这一问题视之为虚假问题,消解现实实践世界中的客观规律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正确评价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中肯定了历史必然性,正是从作为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矛盾统一体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进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既唯物又辩证地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家主体思想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发了两种主体概念:从事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的“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个人主体,以及操纵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资本主体。基于对哲学史上两类主体概念的分析以及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考察,可知个人主体与资本主体二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内在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们的哲学正处于“困境”之中。如何使之摆脱“困境”,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除了要研究现实和时代精神外 ,还必须要有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以推动哲学发展的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哲学家的主体能动性在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而哲学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又离不开哲学家的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中“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理论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扬弃。“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最根本的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决定了“现实的人”的特性即主体性,其特点包括: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发现标志着马克思哲学人学理论的伟大变革,关乎唯物史观的确立。得益于对现实的人这一思想的成熟表达,《德意志意识形态》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著作。事实上,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现实的人这一思想就已经初现端倪。正是依靠对现实的人的准确把握,马克思才得以在这一时期超越费尔巴哈,实现自身思想的蜕变:从人的受动性中发现了人的能动性,并由此开启了由受动的人向能动的人、由直观的人向活生生的现实的人转化的序幕,进而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理解的实践 ,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环境的否定性统一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它不仅包括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 ,而且也包括人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活动。实践的特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随着人类实践自身的发展呈现出受动性不断消解 ,能动性不断生成的趋势 ,人类实践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摆脱实践的受动性 ,获得实践的能动性 ,从而走向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通俗易懂、生动流畅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对当时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其思想对当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需要哲学的大众化;掌握先进的理论进行社会变革需要哲学的大众化;对于时代精神的把握需要哲学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葛兰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其"实践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笔者概括其"实践哲学"四个方面的特征: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把"总体性"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把历史主义作为基本观念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在其深层含义上是一种发展哲学,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教育创新,要把握其内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从哲学层面上深化对高校思想教育创新的思考,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思想教育的基本理念,将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利主体和发展主体,把塑造人与为了人、激励人、服务人、发展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用唯物辩证法总揽高校思想教育创新,正确处理思想教育中关涉全局的若干重大关系,构建高校思想教育的新思路、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是整体的建构。以往学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世界观的学问,或看成认识论,或看成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学说,都不能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纲”,以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为“目”的系统化的学说。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关键是要把握其哲学的逻辑体系及其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哲学研究的主题,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体系的主线。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了对以往生态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理解是肯定人在改造世界的能动生产实践中,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自然界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强调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都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强调人类对于未知的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尊重,启迪后人善待自然,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中外哲学家一直努力解决且很难说明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整体上解答了人的本质问题。面对当代哲学都在不同程度地回归现实、回归人,提倡重建人的精神家园的当代,人的本质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在不断努力实现人类的整体本质和每个人的本质的过程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圆满感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的考察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过度评价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哲学特性和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问题归因到主体性的张扬是围绕主体性问题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存在的两种流行误解.我们应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理性地看待这两种观点,从而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历史背景是哲学的危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丧失,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化和实证化的错误倾向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本性以及由此实现由于丧失哲学性而被阻碍和取消的革命,成为科尔施哲学批判的问题指向。要从根本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发挥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作用,促成革命的实现,就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原则。根据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全面布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萨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质问,也是对唯物史观发起的一次重大的理论挑战。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现实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萨特"人学空场"的指责,对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原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哲学意义上的"启蒙",首先意谓现实的人立足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形态学时间"之中,不断实现主体思想的理性化,进而在形而上价值理性的提携下,实践性和创造性地重构属人的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向导,能够与中国传统思想和现实社会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内在的逻辑应然性,其中首要的一点在于我们对于文化启蒙范型的普遍性诉求。  相似文献   

19.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温州实践、温州人意识的运行机制可以解开温州人的谜底。温州人的出生、成长、发展,是在温州人的社会关系及其意识的作用下实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发生在温州实践之中,温州人的存在方式在于温州实践,温州人的独特优势在于温州人意识,温州人的本质在于温州人的社会关系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