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一部短篇小说,文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的心理活动与变化,深刻地给我们展示了自由对她的意义以及婚姻给她带来的束缚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局.本文将探讨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背景,并且将从小说的一些细节来分析婚姻对女性是枷锁这一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被认为是一篇女权主义作品的代表作。然而,故事的女主人公虽然在一个小时中有了女性意识的顿悟,但最终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永远丧失了女性话语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言语、故事结局、细节描写的解读,揭示女主人公在男权社会中丧失话语权甚至丧失生命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3.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佳作。虽然篇幅短小,不足两千字,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深邃的主题赢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看到并未死于交通事故的丈夫回到家中的一刹那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却独具匠心、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内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一位隐蔽在体面生活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对自由的渴望。然而看似实现了的自由之梦却在丈夫意外出现的事实中粉碎了,马拉德夫人也为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本文通过剖析故事主人公在整个事件中展现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个敢于勇于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出女性在十九世纪男权社会束缚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美国现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书信体长篇小说《紫色》中以独特的创作风格—书信体,深刻地反映出以女主人公茜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从麻木到觉醒到抗争的主体意识的演变过程,表现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5.
《呼啸山庄》作为一部经典的哥特小说,它不仅体现了艾米莉对当时不公平社会的反叛,而且显现了她的女性意识。基于女性哥特理论,本文试图从其颠覆性的主题、女主人公的双重性格和封闭意象三方面分析女性哥特元素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揭示阐释艾米莉的女性意识及她对自由、平等和自我身份的渴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再次深度阅读,分析了国内知名叙事研究学者、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在<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小说原文的几点误读,主要探讨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追求、婚姻生活和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否定了申教授把小说的主题界定为"婚姻枷锁与单身自由的关系".该小说正如女性主义叙事学的领军人物苏珊·兰瑟所主张的.反映了"单一的"、"特别清晰的"反抗男权压迫的女性意识,作品本身始终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一直是文学批评史上引人注目的话题。本文从女性主动求婚、女性追求经济和人格平等、女性追求自由婚姻的角度比较分析《简·爱》与《飘》中女主人公身上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一个小时的故事》、《黄色壁纸》由美国女性作家肖邦和吉尔曼写于十九世纪末,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处的地位。两篇小说的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婚姻生活中的束缚,女性意识如何觉醒的过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终觉醒了的她们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付出了生命、疯癫的代价。两部作品也体现了女性作家们对其所处的社会束缚女性的社会习俗、传统道德的不满和控诉。现今解读肖邦和吉尔曼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凯特·肖邦的《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埃德娜为了追求独立的自我与自由,勇敢地走出家庭,从一个丧失自我的传统家庭妇女成长为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新女性的过程。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埃德娜女性意识的建构过程,全面展现埃德娜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一小时的故事》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女主人公一小时内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展示了自由对她的重要性和婚姻对她的束缚。本文将从小说的细节来探讨婚姻对女主人公来说是枷锁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周婉如是晚清贵州诗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在她的诗作中,她站在主体的位置上,写世界、写他人、写自己,表现出倔强的个性意识、超前的情爱意识和母性意识,体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在封建礼教重重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一生是寂寞的,寂寞既是她的气质,也是她的诠释。萧红的寂寞意识决定了她的小说精神特征:童年母题、女性视角、生命主题。本文拟从这三方面来探讨萧红的寂寞意识与其小说精神特征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教师意识觉醒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课题。当代教育现象学者、批判教育学者、新教育社会学者用生动的隐喻来诠释教师角色。这些角色隐喻对教师专业意识觉醒有重要的启示。教师是“陌生的返乡人”,要具有发现意识;教师是“转化型知识分子”,应具有批判意识;教师是“非理性的人”,必须具有投入意识。  相似文献   

14.
“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是亨利·詹姆斯“美国女孩”小说系列常用的叙事策略。以女性主义切入叙事技巧层面为探讨小说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别一有效阅读立场;以此,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两个叙事模式,“美国女孩”文本之性别政治即浮出水面:在“他”的眼光中,“她”是欲望的对象化,是物的存在;而其自身意识深处,“她”们已内化男权文化而认同自身的客体身份和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意识流技巧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 2 0世纪的英国作家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创作中的现代主义特色是极为鲜明的 ,如情节淡化、象征技巧的运用等。本文着重分析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16.
《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是通过人物关系揭示出来的。从她与达西和韦翰等男性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他者到认知自我的过程;从她与几位女性人物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自我到批判社会的过程。这样的女性主体意识不仅有文学意义还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8.
海伦娜从表面上看是有强烈爱情主体意识的女性,她对贝特兰锲而不舍的追求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然而实际上她的狂热“爱情”是虚幻的,是对他人欲望介体的摹仿,印证了她将父权制的价值取向内化的事实,所折射的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存在危机。  相似文献   

19.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往往洋溢着浓郁的宗教受难意识,其表现形式是,多以一位圣母似的女性在人世间承受苦难的经历作为小说情节的主线,在其行为背后熔铸了作者浓郁的宗教意识以及唯物主义哲学对其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宗教与哲学内涵的存在,使乔治·爱略特的小说显示出博大深邃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走向意识谬误的深渊--《野草在歌唱》心理层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草在歌唱>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故事.造成玛丽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人公的意识谬误是一个重要因由.蒙昧的主体意识及自卑情结,萎缩的性意识和扭曲的种族意识将主人公一步步推向了难以自拔的深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