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道亦师道     
中国传统诗歌中的不少佳作既有哲理意味,又有人格精神;既严肃又轻放,既刚直又舒展,既热烈又恬静,既微妙又率真;既深沉厚重,有雄姿伟气,又和畅轻快,不失脉脉温情。很多人都说教育也是首诗,有各样的情调与内涵。对于这首诗,怎么去读她呢?能读得懂她吗?我们又能否为她写出精彩的诗篇呢?  相似文献   

2.
八九岁时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读后哭了起来:“巴迪,你真的写出了这么好、这么精彩的诗吗?”我既得意洋洋又腼腆羞涩,喃喃地说:“是的。”母亲赞不绝口,说这首诗简直有天才呢!我欣喜万分,问道:“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完成的诗作给他看。母亲说七点钟左右。那  相似文献   

3.
心塞风我的心,一半捧给了祖国;另一半,给了我的妻子。而她呢?与我无异,把祖国和我紧紧拥抱成一个!塞风的《心》是一首好诗,它朴素而又新颖,单纯而又浓烈,禁得住细细咀嚼,就象品尝新茶一样,一口下去,齿颊留香,味之再三,沁人心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呢?此诗是如何写成的呢?可惜诗人未作交代,我们无从得悉诗人创作  相似文献   

4.
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这是台湾诗人非马的一首小诗。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最后的“鸟笼”二字。如果写成“把自由还给鸟儿”的话,这首诗就没有什么出奇,甚至算不得是诗。那么,把“自由还给鸟笼”又有什么特别呢?特别之处就在于,我们往往只看到打开笼门,鸟儿获得了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是个成就很高的词人,小令优于长调,凄怨哀惋,令人不能卒读.但人们对他的诗的价值却估计不足,这种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呢?纳兰性德既填词也写诗,还有学术著作《渌水亭杂识》等.《通志堂集》中有诗四卷,354首,词四卷309阕.诗比词多45首,后来词又补遗39阕,至348阕,与诗相比,还少6首.是不是诗写得不好呢?不是,在《本传》中说:“性德善诗”.在《纳兰墓志铭》上他的老师徐乾学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旬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也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隽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词并重,当时是互誉并美的.  相似文献   

6.
八九岁时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读后哭了起来:“巴迪,你真的写出了这么好、这么精彩的诗吗?”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喃喃地说:“是的。”母亲赞不绝口,说这首诗简直有天才的水平呢。我欣喜万分,问道:“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完成的诗作给他看。母亲说七点钟左右。那天下午我花了很多时间为父亲的到来做准备。我用最漂亮的花字体把小诗重誊一遍,然后在诗的周围描上五彩斑斓的花边,并充满信心地把它敬放在餐桌上父亲的餐具旁。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想象“美”二、理解朗读,感受“美”1.假如有了神笔后,同学们想做的事很多很多。现在我们来读一读《假如》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小朋友最想做什么?2.学生自由读诗,画一画诗的节奏,讲一讲自己对诗的理解,议一议诗中的孩子想干什么?3.指导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第一段:①谁能读出“快活”来?②大家听后感到“快活”了么?那小树在冬天里又该怎样读呢?③谁能既读出“快活”又读出小树的“可怜”呢?(教师适时评价:你读得真棒,老师好像听见小树在叹息,又好像听到…  相似文献   

8.
奇人奇诗     
×××同学问:《秋浦歌》是一首写“愁”的诗。这首诗在写“愁”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借揽镜自照,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蕴积极深的怨愤。诗的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能“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愁是根源。愁生白发,愁长所以白发长。愁有长度,可以丈量,把抽象心理实体化,既形象又生动。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发尽成白丝,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涛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诗,不  相似文献   

9.
读这首诗时,你会被诗里跳跃着的单纯、稚嫩的童心所陶醉,还会被篱笆那边鲜红的草莓所诱惑。想一想,那酸甜可口的草莓,又有谁会不喜欢呢!但是,那边的篱笆挡住了“我”,“我”该不该爬过篱笆呢?  相似文献   

10.
我爱诗,我爱读歌颂总理的诗,我更爱读柯岩的《周总理民,您在哪里?》。每当我听到作者满怀激情的呼唤,每当我唱起为这首诗谱写的歌曲,我总感动得禁不住流下泪来.短短的一首诗,为什么能如此感人肺腑,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我觉得,在千百首同题材的诗篇中,这首诗有其新颖独创之处。首先,激动我们心灵的,是诗篇中饱含的内在的激情。诗而无情,何以为诗?自己不是火种,怎能点燃别人?在这首诗里,作者深厚的感情,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意境深远,形象鲜明,情与景相得益彰,真能“迫使”你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了。  相似文献   

11.
八九岁时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读后哭了起来:“巴迪,你真地写出了这么好、这么精彩的诗吗?”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喃喃地说:“是的。”母亲赞不绝口,说这首诗简直有天才的水平呢。我欣喜万分,问道:“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完成的诗作给他看。母亲说七点钟左右。那天下午我花了很多时间为父亲的到来做准备。我用最漂亮的花字体把小诗重誊一遍,然后在诗的周围描上五彩斑斓的花边,并充满信心地把它敬放在餐桌上父亲的餐具旁。到了七点,父亲还没回来。七点一刻。七点半。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父亲。他是好莱坞派拉蒙影片公司…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但是,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早已见不到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的影子,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这既不利于诗教质量的提高,又阻碍了诗学人才幼苗的培养,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弘扬。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相似文献   

13.
一、读所见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就是已经读过的诗,现在再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生:《夜书所见》。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生齐读)  相似文献   

14.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很多同学都会背,可为什么要背呢?我想很多同学都是被老师和家长逼的。其实古诗是很美,如果你懂得了它的真正含义,你不但会觉得它很美,还会帮助你学习写作文呢! 那这首诗好在哪里呢?这里面有孟郊真正的感情。孟郊小时家  相似文献   

15.
<正>《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第一次以一篇课文的形式出现的宋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宋词的韵律美、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呢?一、"词"与"诗"比较,体会词韵教学片断一:1.师:同学们,读着这首词,你有没有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词又有什么特点?2.指名交流。  相似文献   

16.
1从标题入手,领会诗歌咏唱的对象下面是一首没有标题的诗,如果这首诗没有给出标题的话,我们是否能理解它的意思呢?  相似文献   

17.
唐代有一首著名的诗《望月有怀》,全诗是这样的:天使下西搂,含光万里秋。张尹将眉学,班姬取扇俦。台前似挂镜,帘外如悬钩。佳期应借问,为报大刀头。上面这首《望月有怀》,《全唐诗》第二册把它编在宋之问诗中,又在诗题下标注:“一作康庭芝,一作沈佺期。”但作者究竟是谁呢?下面我们来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18.
一、揭题 1.咱们中国呀,既是诗的国度,也是词的王国.今天丁老师将跟大家学习一首词.它的题目叫——(范读,齐读,指名读) 2.诗和词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谁能说说有哪些不同? 生1:诗每行字数相等,词每行字数有多有少. 师: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 生2:诗只有题目,词既有题目,又有词牌名. 生3:词还分上阕和下阕. 3.那么这首词"如梦令"是词牌名,还是题目呢?("如梦令"就是词牌名,它是用词牌名来作题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留下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描述时代的艰难,国家的危机,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的诗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构成了其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中若干诗作,探求杜甫诗中闪现的战略思想。杜甫既不是政治家,又不是军事家,而是一位诗人,作为诗人,杜甫是否具有战略思想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分析几首杜甫诗。  相似文献   

20.
"三"与"九"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有这样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里的"三"、"九"都是数词,如果按数排列,三在四下,九又小于十。而这首诗开阔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却是借助"三"和"九"来显示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