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听界》2013,(5):85-85
《人民日报》7月11日发表文章《传、疑、或越少越好》(作者:陈原)称,传、疑、或,如今已经成为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常用词,每天的新闻里,以这三个字打头的新闻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2.
李翀 《兰台世界》2022,(9):153-154
《元史·萧■传》所载侯均的字为“伯仁”,当为“伯正”之误。  相似文献   

3.
阅读报纸杂志,“付诸于实践”、“见诸于某报刊”之类的用语时有所见。其中“诸”字用法不适当。“诸”系古语词,亦称文言词。在汉语里其意项最常见的有:(一)众,各。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亮身率诸军攻祁山。”“诸军”,即各部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译出来就是“诸葛亮亲自率领各部攻打祁山。”(二)“之于”的合音。从语音的角度分析,因其读音分取“之”字的声母zh和“于”字的韵母u,故有合音词之称。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因其兼有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双重  相似文献   

4.
高进 《图书馆杂志》2011,(10):113-114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五《别集类存目二》载:"《湘皋集》,三十三卷,明蒋冕撰。冕,字敬所,(按《明史》本传,冕字敬之,然编首王宗沐、黄佐、陈邦偁、吕调阳四序俱称敬所,同时之人,不应有误,疑明史乃刊本之讹),全州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谥文定,事迹具《明史》本传"[1]。《四库全书总目》所载"蒋冕字敬所"有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播》2013,(9):94-95
传、疑、或,如今已经成为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常用词,每天的新闻里,以这三个字打头的新闻不计其数。所谓传,就是传闻;疑,就是怀疑;或,就是或许。也就是说还处于传闻、怀疑和或许的事情,就被当作新闻热炒,各种舆论也是在根据这些尚未求证、没有认定的事情发声。其实,即便这种传、疑、或来自事件当事人,媒体转用时也应慎之又慎,而不该变本加厉,更不能以传、疑、或作为新闻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 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 “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 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 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 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 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 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 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 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 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 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 《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 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 《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 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 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 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 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  相似文献   

7.
晋代文字学家吕忱,《字林》一书的撰著者,史书无传,其生平事迹,久已湮没。汉字学史诸论著关于吕忱或阙或略,这是汉字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李增杰《字林考逸续补》附《吕忱小传》,出自清代方志,记其生平行历之大略,其为可考者非一,本文钩稽古籍,试为推正。  相似文献   

8.
陈良中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3):144-148
东阳陈大猷《书集传》学界误以为亡佚,但实有元刻本藏国家图书馆,卷帙略有残缺。《书集传》训诂倡一字多训,重上下文语境,在大倡义理解经的宋代,是少有的重视训诂的笃实之作。提倡以经说经,解经中融入天即理、天理人欲之辨,倡诚敬之修养论,是以理学解经的典型著述。《书集传》引用大量时贤《尚书》材料,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今人所谓剧本,古人叫传奇。因为剧中人物和事件都十分奇特,过去无人见过或为之作传,现在有人用戏剧的形式把奇人奇事写出来,传下去,所以便给了它传奇这样一个名称。清朝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对传奇作过专门解释:“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可见,传奇传奇,新在一个“奇”字上,有奇方能传,无奇便失去了传的价值。传奇之奇,当然是虚构的。若  相似文献   

10.
近读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第一版)《明史》列传,发现二处人名有误,勘正如下:其一,列传第二十五(卷一三七)罗复仁传后有"孙汝敬"传,云:"孙汝敬,名简,以字行,永乐二年庶吉士"(下略)。"孙汝敬"三字左旁标专名线,即认定为人名,其人姓孙。考[光绪]《吉安府志》及[光绪]《江西通志》列传,罗复仁有孙名简,字汝敬,以字行,其行履同《明史》所载,知《明史》误以"孙"为姓氏,致其人似与罗复仁无涉。实则《明史》罗汝敬传为罗复仁传之附传,故传中不载乡贯。《明史》目录及李裕民《明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5  相似文献   

11.
宋高宗(赵构)建炎四年(1130),朱熹在福建南剑州(治所在今南平)尤溪县城外毓秀峰下郑氏馆舍出生。 朱熹字元晦,改字仲晦,别号晦庵、晦翁、遯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祖籍安徽徽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松岩里。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故。朱熹遵嘱从福建建州(今建瓯)城南迁居崇安县五夫里。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进士。二十三年,拜李侗为师。李侗受学罗从彦,是杨时再传弟子,而杨时则为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门下四大弟子之一。朱熹年轻时好佛、道之学,自入李侗之门,始专心儒学,致力于日用之间的切实工夫,他曾用“鸢飞鱼跃”四字,来概括自己这时学术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陈奂(1786—1863),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老人,苏州长洲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后人推重为清代《毛诗》学三大家之首。所著《诗毛氏传疏》之刊行,自该帙完成之时起,陈奂即多方求援,俾其早日付刊,而陈奂诸友人亦纷纷赞助,代陈奂设法筹措。《诗毛氏传疏》最终得以行世,不仅有陈奂自身之努力,亦颇可见陈奂与诸友朋交游之一斑。《诗毛氏传疏》得名之义在于:"凡《诗》有四,今以‘诗’为建首,而以‘毛氏传’别之,曰《诗毛氏诂训传》。‘诗’是书之名,‘毛氏’为作传人姓,别  相似文献   

13.
王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人.<宋史>卷三七二<王之望传>未记载王之望生年,仅记:"(乾道)六年冬,(王之望)卒."(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册,页11539)  相似文献   

14.
扁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医,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为其作传.不过正像司马迁在为刘邦作传时说刘邦的母亲是在野地里与蛇交而有的刘邦--刘邦才贵为天子一样,司马迁为扁鹊作传也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在<史记>里,扁鹊不仅是名医,而且是神医.扁鹊的老师长桑君,本是扁鹊家长住不走的客人,扁鹊待之甚恭,"出入十余年",长桑君深受感动,才把秘方传给扁鹊.  相似文献   

15.
谈“之一”在古汉语中,“之”字用途甚广,可作动词、代词、连词、介词、助词。文言助词里以“之”字使用频率为最高,之乎者也,“之”字居其首。在现代汉语中,“之”字仍然遗留下来,但只限于作代词和结构助词。前者相当于“他(它)”,如“恨之入骨”,“求之不得”。后者相当于“的”,如“赤子之心”、“宝中之宝”;还有只用“之”不宜换“的”的格式,如“之所以”、“之极”、  相似文献   

16.
偶检《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发现其史部传记类有若干种清刻本仅湖北省馆有藏。虽不排斥当时有的馆未予著录报片之可能性 ,但称其为“稀见”当不为诬。鉴此 ,特择录几种简介于次 ,以飨读者。(一 )鹿太常传一卷 明卢象升撰 鹿忠节公传一卷 明方象瑛撰 附鹿解元传一卷 明范士楫撰 清乾隆刻本 一册是书收鹿善继父子传记三篇 ,实以善继为主体 ,其书衣签条题“鹿忠节公传 子化麟传附”。传主善继 ,字伯顺 ,人称之曰乾岳先生 ,忠练御史久征之孙。少读王守仁书 ,不肯与俗浮沉。万历丙年举于乡 ,癸丑成进士 ,退而芒履布衣教授诸生 ,无谒选之…  相似文献   

17.
三、传激荡人心之情,增强作品感染性 传情,指细节能够表现、传达、交流和激起读者的情感功能。唐代诗人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细节传情是增强作品感染性的重要手段。 细节传情往往是很含蓄、丰富、深沉的。写欢乐之情,可以不着“欢”、“乐”一字,写悲愤之情可以不着“悲”、“愤”一字。在这点上,一些名篇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例如南北朝《木兰辞》写花木兰  相似文献   

18.
新镌徐文长先生批评隋唐演义 清覆明刊本,十卷一百十四节。自第九节以上,即袭杨慎评本《隋唐志传》,标目亦全采之,但增下联,足成二句,自第十节以下至九十八节则全同熊钟谷编集《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杨慎评本能增益情节皆无之,全依武林藏珠馆刊《新刊徐文长先生评唐传演义》(日本内阁文库藏)原式,显系自藏珠馆出者,第九十九节以后,则又全同杨慎评《隋唐志传》,但并二回五一节,标目亦一字未改。其采熊书之全部,而开首数节及九十九年以后,以杨慎评本《隋唐志传》补之,以符“隋唐演义”之称,至为显然。 新刊出像补订参采…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乃南宋著名之目录学家,所著《直斋书录解题》(以下简称《解题》)一书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齐名,同被视为有宋一代目录学著作之双璧,故历受后人推重;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誉之不绝口,以为"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  相似文献   

20.
传媒视点     
“传、疑、或”越少越好
  新闻必须是事实,这是个常识,舆论应该依据事实说话,这也是个常理,然而,这个常识和常理正在面临挑战。
  传、疑、或,如今已经成为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常用词,每天的新闻里,以这三个字打头的新闻不计其数。所谓传,就是传闻;疑,就是怀疑;或,就是或许。也就是说还处于传闻、怀疑和或许的事情,就被当成了新闻,各种舆论也是在根据这些尚未求证、没有得到认定的事情发声。其实,即便这种传、疑、或来自事件当事人,媒体转用时也应慎之又慎,而不该变本加厉,更不能以传、疑、或作为新闻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