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开设了“记者走一线”专栏。这是一个现场新闻栏目。所谓的记者走一线.就是要求记者转变采访作风,下到最基层去,下到首都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去,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感受变化,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眼光向下,反映百姓心声新闻报道要说百姓话,言百姓事,为百姓服务。2011年,龙南电视台开展"记者驻农家"活动,要求记者下到农村基层一线,零距离接近群众,了解群众心声,感受基层生活,用心服务基层群众。  相似文献   

3.
“走转改”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让“走”形成常态行为?如何让“转”见到真实效果?如何让“改”提升媒体影响力?2012年以来,荆门日报围绕这个课题展开探索,上到社长总编,下到记者编辑,人人参与到“走转改”活动接受磨炼。一年来,“走转改”记者精心策划报道选题,带着思考下到基层,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先后推出14组“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深化了“走转改”成果,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记者新春走基层",但走基层不是走马观花,需要真正"沉"到百姓中去,真切地了解百姓所需,品味百姓的感受."沉"到基层才知百姓情感2011年大年初一,我一早就来到重庆沙坪坝区青木关镇敬老院,想看看农村敬老院的老人们这年过得如何.  相似文献   

5.
平易近人不仅是记者的风格,而且是一种采访艺术。能否跟群众交朋友,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一些编辑记者以为只要到基层去就是走基层;只要离开会议和文件,走得远一点就是走基层;只要将笔头对准群众就是走基层。其实,这些认识都是非常片  相似文献   

6.
熊芳 《声屏世界》2004,(9):20-20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的新闻素材来源于群众中。记者下到基层去采访,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细心地听、看和体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广大群众喜闻乐“听”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7.
正基层是新闻的源头,记者要想挖掘新鲜素材,就要深入基层,沉下去,沉到底,这样不仅能获取真正的新闻,往往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获取"真金",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途径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去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要细致地搜集新闻素材,精心选择角度,独辟蹊径,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新闻素材,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给新华社的题词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人再深人”。谈到深入,对省委机关报的驻站记者来说,似乎这是一个无需多谈的题目,因为驻站记者天天驻在地方,天天都在与基层干部打成一片,经常性地下到基层采访,有什么不深入的呢?其实,未必下到基层就“深入”了,这里有一个动腿、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尤其是驻站记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的特殊性,更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问题。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深入”进去,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一、亲与疏:生活方式的共融性 处于一种特…  相似文献   

9.
一名出色的编辑、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学会用"平民意识"去编辑、报道。具体地说,作为编辑、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还是社会新闻报道,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层有新闻,最精彩的新闻来源于基层。曾有一位年轻的记者问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穆青告诉他,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记者只有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穆青认为,做记者决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一旦脱离了,记者的职业生命也就完结了。联系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更应当加强和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到新闻一线去、到基层去,释放自己的正能量。一、带着责任走基层走基层是一个"苦旅",或者说是一个"苦差"。因此,有的记者不喜欢走基层,认为到基层采访又苦又累,有可能走了基层之后依然是没有成效、两手空空,还不如  相似文献   

11.
从进入开封日报社的第一天起,新闻前辈就告诉我"谁有眼光准到基层去",基层群众最富创造性、最具活力、最有新闻.无论是做记者、编辑,还是担任部门主任、副总编辑,我始终如一地把基层当作我的工作地点,把下基层作为一种工作常态、一种自觉行为,我也从中收获了感动,收获了成长.作为地方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虽然长期在基层,但是身在基层,如果没有对基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准确把握,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基层的情况,因此必须深入基础、研究基层,做到身入心入.  相似文献   

12.
如今,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记者们的采编设备也跟着鸟枪换炮了,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QQ都成了记者手中的"生产工具"。一些记者习惯于"秀才不出门,报道天下事";也有的虽然"身"入基层,但"心"未入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心猿意  相似文献   

13.
李曼 《新闻传播》2012,(9):185+187
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必须是名合格的记者,绝不只是面对电脑,编编稿子,组组版子,更应该"走转改","三贴近",这样对自身从事的编辑工作百益而无一害。从事多年的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更有了编稿的底气。一、只有"走转改",编稿子才有底气作为编辑,因为工作所限,往往都是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来了解社会,对于社会的脉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不少有价值的好新闻也常常因此被忽略。  相似文献   

14.
一、记者把控"总体基层"不够作为县级记者来说,县区、农村即是基层。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对于基层的关注总体把控能力不够。首先记者对于相关政策了解不够。例如:上级台报道的土豆生产、囤积、销售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不但报道得脉络清晰,而且对于国家支农政策剖析也非常清楚,对于怎样引导农民打开销售市场重点给予报道。我们县也存在着农产品生产、囤积、销售难的问题。我们的记者在"走基层"  相似文献   

15.
方圆 《新闻知识》2001,(12):40-41
梁衡同志说:"新闻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而事实上,位于"上层的、政治中心的记者近水楼台可以快速抢到新闻,基层的、远离政治中心的记者,或专门采写某一方面报道(如教育科学)的记者,周围的事平凡而又平静","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发生并总让你抢到呢?"他说,这也不必悲观:"注意发现那些还未被人报道的稳态新闻是大有可为的","十几年间,凡是我写出的这类稿件都得到了较强烈的反响","我获得的几项全国性新闻奖恰恰都是这种稳态新闻","那些乡间僻壤里发生的事,有时也能上头版头条去和北京的重要会议、领导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下,各种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广大编辑记者只有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从新闻本位出发,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反映群众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心里话,使记者与群众真正心贴心地融入一片,才能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走转改"活动在新时代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容为王",这是业界铁律;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移动媒体的严峻挑战,丰富媒体报道"内容"显得更加迫切。"内容"如何得以丰富?丰富"内容"新的渠道在哪?《大江晚报》从2010年底起,通过在市区设立社区工作站,让记者下到基层,走进百姓生活;通过建立网络和现实的信息队伍,不断开辟信息源,架构信息"直通车",使版面内容更丰富,与读者的贴近性增强,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作为与基层最接近的地市报,在"走、转、改"中承载着百姓更多的期待。如何避免模式化、同质化,克服可能出现的疲惫状态,把地市报联系群众、深入基层的传统发扬光大?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从战略高度把"走、转、改"作为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必经之路,让基层意识、群众理念融入编辑记者的血液并成为价值理念,使编辑记者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走、转、改"常态化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锻炼记者,要敢于起用年轻记者,在压担子中促其快速成长,培养意志力;要鼓励、督促年轻记者多走基层,培养他们发现新闻的能力;要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优势,培养年轻的业务骨干。  相似文献   

19.
杨帆 《新闻传播》2015,(4):33+35
我们国家和党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摆在核心位置上,因此,记者也需要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逐渐地走进群众当中去,走进基层里,去反映和报道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最关注的实事。但是随着记者走基层活动的深入化,我们也发现,在记者队伍中确实存在一批形式主义的记者,他们把走基层当成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实现走基层的目的,对此,文章重点论述了摄影记者走基层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吉安电视台《今晚八点》栏目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体编辑记者主持人来到了吉安市最偏远的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开展了一次新闻采访竞赛:编辑记者主持人分成四个组,看哪组在规定的两天时间里采写的稿件最多最好。要想在这次新闻竞赛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找到有新意的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