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四川近代化起步于20世纪初年,与晚清新政改革关系密切。晚清四川新政改革在全国各省区中进行得较快、较好,这又与四川总督锡良锐意推行新政改革不无关系。锡良,字清弼,1853年生,蒙古镶蓝旗人。1903年到1907年在四川任总督。锡良是一个既忠于清廷,又比较开明,具有一定爱国思想,力图有所为的官员,他与晚清大小“罔顾公益,泄沓因循”,“侈言振兴,而形式精神”的庸吏陋儒形成鲜明对比。1903年,锡良被任命为四川总督。他到川伊始,即厉行新政,锐意改革,“以课吏为图治之本,练兵为弭患之方,筹款以裕图度支,节用以恤民力。”使晚清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推动了四川社会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历时三十余年的同光新政是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时期。新政的倡导者们在艰难的境况下,“借法西洋”,创建企业,兴学育才,内办新式学堂,外派幼童留学,第一次将西学付诸实践,推动了晚清的教育变革,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整体上推进了我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针对五四运动后“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主张“全盘西化”的倾向,同时也为继续反对复古的逆流,毛泽东同志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尖锐地指出:“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因此,毛泽东同志主张,“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让新文化更好地为我们的新政治、新经济服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显著体现于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这四大维度之中。基于文化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脉”;基于理论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承继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魂”;基于历史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肇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之“根”;基于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是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深感国家一定要富强起来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新政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由江楚会奏三折构成,所提出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兴学育才、整顿中法、采用西法三方面。新政思想体系包含有戊戌思潮的基本思想成分。立宪要求以一种新面孔充实进新政思想,并显示出其具备了起到中坚作用的实际价值,从而将新政思想升华到它所能达到的时代最高点。清末新政思想吸纳丰强思潮、洋务思潮、戊戌思潮、立宪思潮中的合理成分,它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快步向近代化方向前进,引发了政治也必须近代化这一社会变迁的关键性活动。由于新政思想的最高点是保留“满人”皇帝前提下的君主立宪,所以当辛亥革命胜利已成定局时,新政运动再怎么搞也挽救不了清政府垮台的厄运了。  相似文献   

6.
民国的文人社团构成了的新的民间形态,知识界的报纸杂志作为平台显示了思想的多样性。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对于“新民间”的理解各不相同,他们身边的青年团体也色泽各异。有的身在山林,志在台阁;有的自我流放到十字街头,走反抗的路;有的则躲在象牙塔里冷眼看世。不过这些“新民间”群落都不是封闭的,乃是“人各有己、自他两利”意识的载体。人人回到自身,而不是成为别人,这是这些民间性团体的基本特点。这些不同的选择,构成了新的文化的一种生态。自下而上的文化生长过程,要比自上而下的官方文化理念更有生命的活力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年,满清统治者推行了一场广泛的新政,这次改革对内蒙古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内蒙古地区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是教育事业的改革。由于满清统治者在内蒙古地区一贯实行文化封锁政策,导致内蒙古地区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但在清末新政期间,开明的蒙古上层统治者开始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事业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教育近代化。内蒙古地区的教育近代化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清末新政的实行是促进内蒙古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谢永 《华章》2013,(23)
“ACG文化”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ACG文化”就是动画、漫画、游戏的综合含义。在“ACG文化”风靡全球的今天学者将对这种“ACG文化”的追求称为“ACG文化”的美学思想。并且这种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ACG文化”美学思想在经济和思想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这篇文章就“ACG文化”的美学思想经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均主张“效法日本”,安徽教育近代化在此背景之下开始逐步推进。一大批皖籍贤哲赴日考察教育及相关制度,仿照日本学制在省内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皖籍学子赴日留学,聘请日本教习来皖任教,有效地促进了安徽教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受日本影响,清末安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大批具备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走向革命化,为近代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文化现代化思想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划分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全面启动、南巡讲话三个阶段。其主要内涵是: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第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性质;第三,“三个面向”的文化建设方法论。相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论”,邓小平文化现代化思想具有务实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为新文化开山”的伟大思想家,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世界观的转变,始终伴随着对中国文化的革新和改造,在不断修正,重铸自己的文化思想和新文化模式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早期的“立人”文化模式,到后来确认必须通过革命斗争实现对社会的改造,进而求得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再到将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吸收、融汇于自己的体系中,从而开创和建设中国新文化。这是鲁迅通过自己的艰苦探索走向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个性化、中国化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提出和阐发的新民学说,推动了清末民初的维新改革和国民性改造思潮的高涨,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的新民学说论述了什么叫新民,为什么要新民,以及怎样新民?其中怎样新民,是其新民思想理论的精髓。本文从道德论、民权论、自由观、国家思想、权利义务思想、合群思想、新文化思想等九个方面予以归纳,并进行了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逐渐进入近代化,并经历了从“公共图书馆运动”到“新图书馆运动”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古代藏书文化向近代图书馆文化的转变。在特性上从私有、封闭、专享,向公共、公开、共享转变,“图书馆”一词就是在此时产生。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于1902年在《新民说》中发出了改造国民性,再造新民的呼声。他所谓的新民人格便是近代意义上公民形象的雏形。公民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有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和现实中的可能性,它内涵丰富,可归纳为“理想信念”、“道德意识”、“文化素养”、“纪律规范”四点。梁启超提出的“再造新民”呼声已过了一个多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跟现代政治文明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梁启超的命题至今还未过时,公民教育仍是我国当前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公元1811年~1872年)字涤生,乳名宽一,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政府到蒋介石民国时期,不少人所崇奉的偶像之一。百年来,对他的评价,从“勋高柱石”的“英雄”到“汉奸刽子手”都有,真是判若云泥。曾国藩处于中国封建主义没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连接点上,其思想深深打上了中国近代史的烙印。尽管他在主政时劣迹累累,但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特别是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却有不少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留学生文学是中国新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日益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重视。对当代留学生主人公们在国外“求生存”的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并结合他们的经历、思想发展过程,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比较全面地探索了他们的创业历程,旨在了解当代留学生文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刘保均 《历史学习》2001,(12):20-21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是清政府在同治、光绪年问(19世纪60-90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新启蒙运动关于新文化建设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启蒙运动关于新文化建设的思想主要包括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体现社会现实的要求,并且要为社会现实服务;新文化的建设必须有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新文化必须普遍化大众化;新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正确对待中西文化.这些思想对后来毛泽东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旨在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该运动经历了发起、高潮与落潮三个阶段。自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至1916年12月的2卷4期是其发生期,特点是批判专制与迷信、宣传民主与科学。自1917年1月的2卷5期至1920年9月的7卷6期是其高潮期,标志是形成了新文化阵营,促成了文学上的革命,爆发了政治上的五四运动。自1920年9月至1926年底是其落潮期,标志是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党派纷争取代了思想启蒙。随着新文化阵营在文人南下潮中的解体,新文化运动也宣告了落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