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知识,是学生从学习整数进入学习分数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这一单元的知识非常重要。现将这一单元的概念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整理如下: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奇数、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整除、约数、质数、质因数、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互质数、分数四则运算、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通分。这一单元概念比较多,而且比较抽象,有些概念还易于混淆,  相似文献   

2.
正比较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驾驭知识,应用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一、通过比较,认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寻求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化旧为新,让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认识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在教学"数的整除"时,由于整除这一概念出现在本章之前,而且贯穿于整章内容之中,如果没有理解整除的概念,下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数的整除知识是学习分数中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概念比较多,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实例进行分析比较,讲清概念。  相似文献   

4.
在毕业总复习练习卷上遇到了这样一个判断题:个位上是0的数一定能被2或5整除.在校对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正确的.我觉得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考虑能被"2"与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能被2、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是0",所以也认为是正确的.正当我想定论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这句话应该是错误的,因为没有考虑到小数.  相似文献   

5.
重视比较发展思维──谈“数的整除”教学赵云峰“数的整除”是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性质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本单元概念比较多,内空抽象,有些概念又是成对出现的,如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相似文献   

6.
三位数     
李波 《高中生》2010,(30):17-17
一天,老师让学生猜数,并告诉学生这个数是一个三位数。这个三位数减去7,它就能被7整除;这个三位数减去8,它就能被8整除;这个三位数减去  相似文献   

7.
一个数被11整除,位数少的,一下子就能看出;位数一多,看起来就比较困难.为能尽快看出是否能被11整除,下面谈谈几种方法:方法一:一个多位数,如果是偶位,就把这个数分为相等数位的两分,用大的一份减去小的一份,如果它们的差是0或11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能被11整除.  相似文献   

8.
一次听了某位教师上“数的整除的整理和复习”一课,颇受启发。该教师开门见山地指出:“今天我们要进行数的整除的整理和复习。”随手板书“整除”,问:“谁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数的整除?”生:“10能被2整除,2能整除10。”师“:围绕数的整除,你还知道哪些知识,或者你想考考同学哪些知识?”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努力搜索记忆中的每个角落,积极发言,气氛活跃,人人不想落后。生1“:1.5和3能不能说是整除,为什么?”生2“:10是2的倍数,2是10的约数。”生3:“10和2的最大公约数是2,最小公倍数是10。”生4:“什么是奇…  相似文献   

9.
三位数     
李波 《高中生》2010,(10):17-17
一天,老师让学生猜数,并告诉学生这个数是一个三位数。这个三位数减去7,它就能被7整除;这个三位数减去8,它就能被8整除;这个三位数减去9,它就能被9整除。请问:老师让学生猜的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相似文献   

10.
在数的整除性概念进行集中复习时,我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创造性思维训练。做法如下: 1.抓住关键概念“发散”数的整除性概念很多,但大部分有从属关系。复习时,我抓住“整除”这一关键概念作为“扩散点”,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思维的“发散图”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数的整除性问题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定理,本文以它作为引理:如果两个数中的一个数能被一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两个数的和(或差)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的充要条件是另一个数也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由这个引理可推出能被2(或5)、4(或25)、8(或125)、3(或9)、11以及7、11、13整除的数的特征。引理本身以及由它推出的能被这些数整除的数的特征,有  相似文献   

12.
“数的整除”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数的整除”的概念很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概念时,注意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的概念.1.通过计算,引出整除的概念.教学时,先让学生计算以下各题并思考:这些题是否都能除尽?15÷3 15÷2  1.2÷0.441÷5 0.8÷2 2÷0.5 24÷2再引导学生把这些能除尽的算式分成两种不同  相似文献   

13.
迷津导航     
1.学习“数的整除”一章有什么意义? 小学数学“数的整除”一章内容,是有关数论的最初步知识。学习这部分内容有三方面的实际意义:一是初步了解整数的性质,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整数与整数的和、差、积均是整数,而整数与整数的商不一定是整数。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整数相除,其商仍然是整数呢?这就要根据数的整除性来判断。二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在小学数学中教学这些知识,主要是为了后面学习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也为学生中学学习因式分解等代数知识作些准备。三是通过加深对整数性质的认识,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自然数和整数、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明确数的整除所研究的范围。教学重点、难点: 搞清整除概念、约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整除的意义,引导学生区别容易混淆的“整除”和“除尽”的概念。 教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四组实  相似文献   

15.
[片段一]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  相似文献   

16.
某些试题,要求甲数一定要能被乙数整除,但所给的条件是甲数暂不能被乙数整除,因此就要在甲数上补上一个数,使甲数能被乙数整除,这种解题的方法叫做"补数法"。例1.一个六位数的前三位数分别是1、2、3,后三位数未知,已知这个六位数能被512整除,那么这个六位数的后三位数至少是多少?  相似文献   

17.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越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用"激将"的方法设疑:"你们随便说出一个多位数,大家都不用笔算,看谁先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还是老师很快说出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觉得新奇:"老师有什么诀窍?"不等教师提问,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澈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近期,我看到了一个"数的整除的复习与整理"的教学案例,感想颇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片段:(师出示一组数:1、4、9。)师:谁来给我们介绍黑板上的数?生:1是自然数,也是整数。生:(不甘示弱,大声说。)4是自然数、合数、偶数。(此时的课堂非常热闹,很多学生跃跃欲试。)生:9是奇数,还是3的倍数。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黑板上的数,那么你们还知道关于整除的哪些知识吗?  相似文献   

19.
数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各年级分散出现,逐步扩充.在总复习阶段,应该依据大纲和教材,从本届学生的实际出发,拟定复习计划,科学地组织复习课.关于“数的概念”部分的复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把有关知识系统化,揭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数的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个概念,往往是前一个概念的发展,又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在复习“数的整除性”时,我紧紧抓住“整除”这个关键概念,由此出发,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出其它概念,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相似文献   

20.
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不仅可以用割减法,也可以用割加法。割加法的依据是:如果一个加数与和都能被某数整除,则另一个加数也能被某数整除。根据这一规律,只要割去被判断数的末位数,再加上割去数的几倍,连续割加下去,如果最后得到的和是某数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能被某数整除。割加法主要用于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