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通常采用英语注释帮助初学汉语的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知识,而汉语结构助词"的"是一个高频使用的词,正确翻译这个高频使用的词就特别重要。通过仔细收录两本经典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的450多处含有汉语结构助词"的"的英文注释,对所收集的句子及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了6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所谓"虎"字成语,是汉语中含有汉字"虎"的成语,或在泰语中含有"虎"的泰语形式的成语。成语的概念在汉语和泰语中不尽相同,"虎"在汉语和泰语中的形象也有差异,汉语"虎"字成语与泰语成语间存在着三种对应关系,应根据这种对应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3.
地球上的动物一直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所以大概每种语言中都有与动物有关的熟语。(以下简称"动物熟语")泰语和汉语也是这样,这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熟语。作者从泰语工具书中共查到了720条动物熟语,从汉语工具书中找到了5430条动物熟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熟语分类又多,所以,汉语动物熟语的数量远远多于泰语动物熟语。阅读和研究这些熟语,可以看到两种熟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的异同,同时更能读出两种动物熟语在文人内涵方面的相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4.
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复合词在绝大多数语言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在汉语和泰语中也是如此。通过对汉语复合词和泰语复合词的分别论述,而后综合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的异同点,为应用这两种语言、尤其是学习这两种语言的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位词"上"除了表示各种空间关系外,还引申出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意义,这和汉语母语者的认知特点有关.泰语里除了表示方位概念的"上"有比较固定的几种表达方式外,其他抽象意义则是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本文通过汉语、泰语的对比,希望帮助留学生理解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从而更好地习得"上".  相似文献   

6.
山西离石话助词"来"、"得来"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虚词系统中"来"作为助词的用法很普遍,随着语言的发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来"的这种用法已经消失,但在很多方言中尤有保留.前人已有关于"来"作为助词在吴语、四川方言、陕北方言等中的用法的论证.考察助词"来"、"得来"在山西晋语离石话中作为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的特殊用法,以揭示其与近代汉语的关系,为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7.
红色在中国人与泰国人眼中的文化意义有相同、相似点,亦有迥然不同处,这导致了汉泰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的相似与不同。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的对应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基本相符;第二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有某项引申意义,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此项意义缺失;第三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某项引申意义缺失,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有此项意义。汉语教师在面向泰国学生教授汉语中含"红"字词语的引申意义时,针对汉泰两种语言中含"红(■)"字词语引申意义的三种对应情况,可以酌情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球上的动物一直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所以大概每种语言中都有与动物有关的熟语。(以下简称“动物熟语”)泰语和汉语也是这样.这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熟语。作者从泰语工具书中共查到了720条动物熟语.从汉语工具书中找到了5430条动物熟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熟语分类又多.所以.汉语动物熟语的数量远远多于泰语动物熟语.阅读和...  相似文献   

9.
文章把汉语里常用的"有"字句和泰语里的"■"字句进行对比后发现:表"存在"和"领有"的"有"字句和泰语里的"a"字句大致对应;表"估量"、"比较"的"有"字句和"■"字句不完全对应;表示"发生或出现"的"有"字句和"动词+有"用法在泰语里没有对应的形式。汉语里的"有"后可附动态助词"着"、"了"、"过",泰语里"■"的后面没有相应的动态助词,汉语里"有"的状语都在它的前面,而"■"的状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结合上面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灵珠 《家教世界》2013,(8):270-271
随着中国东盟成立,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我国尤其是广西等多数地区兴起了学习泰语的热潮。近年的泰剧热,以及泰国从小学开始普及汉语教学,对具有泰语语言能力的汉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在多数的泰语课堂上,教师们过多注重的是泰语语言和语法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汉语及中国文化在泰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必要性。本人针对这一状况,阐述在泰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望能引起相关人士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