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前思考】《近似数》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在此,教材第一次正式提出近似数的概念,并要求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较大数的近似数。按照瞻前顾后、提前渗透的编排原则,2014年秋之后的苏教版新教材在正式学习近似数之前就安排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如:在二年级下册就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约等号",要求学生判断某些三位数或四位数接近几百或几千。即便如此,用"四舍五入法"求多  相似文献   

2.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小数教学的难点之一。有位老师采用自学与分层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教学步骤如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师在授新课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四舍五入法”的复习。1.省略下面各数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们的近似数。486000≈1484000≈2.省略下面各数亿后面的尾数,写出它们的近似数。3680000000≈749000000≈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这一方法的发展。安排这样的练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铺路搭桥,为学生…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了解近似数,探索、构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在认识、理解和应用近似数的过程中,体会近似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3.在合作交流中,获取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过程及意图:  相似文献   

4.
张亚杰 《辽宁教育》2008,(12):59-6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收集数据的过程,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2.合作探究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灵活求一个数的近似数。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5.
《求近似数》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以及近似数后进行教学的。学生要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求近似数,会用“万”和“亿”作单位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从而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对数的实际大小的直觉,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6.
<正>【设计理念】《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苏教版国标第七册"认数"单元安排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题中的哪个数量是实际的精确的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来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较接近的数来表示,从而引出近似数的概念。第二个例题教学求大数目的近似数。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通过估数、估算、除法中的试商对近似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教材的例题编排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  相似文献   

7.
正【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00以内的数,了解了数的组成,学习了数数、10000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以及求近似数的基础上,对本单元知识的一次回顾与整理。学好这节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比万更大的数作知识准备和学法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大小比较以及求近似数知识。2.通过整理,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教材简析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和"试一试"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学习求近似数的方法。第一道例题是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来表示,初步认识近似数。  相似文献   

9.
一个数的近似数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去掉某个数的尾数后得到的大约等于某一准确数的数。所以,近似数是相对于准确数而言的。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实践、科学试验及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教材简析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包括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一个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两个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发展。教材先通过“例 1”介绍了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三位小数 2 953的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及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再学习例 2、例 3,使新旧知识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05页例1及相应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能力。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外调查生活中哪些时候用到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孕伏新知1.汇报调查结果:生1:到商店买东西,经常要找补,补钱补到分,就“四舍五入”。生2:妈妈买了1.21千克肉,商贩为了…  相似文献   

11.
<正>【设计理念】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及学习比较两个大数的大小以后,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近似数,并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数学活动为中心来研究数学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四年级学生对近似数已经有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近似数的基础和储备,但其中也有一些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  相似文献   

12.
《近似数》是四年级(上册)《认数》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整万、整亿数,含有万级和个级、亿级和万级的数,以及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安排用“四舍五人”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或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这样的安排符合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的实际大小的直觉,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上了“求小数的近似值”一节课,课堂教学从省略“36450”这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引出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2.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过程,体验分类和归纳的方法。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处理尾数时怎样"四舍"和"五入"。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出示信息: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排在世界  相似文献   

15.
<正>人教版(2012年6月第1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对近似数这一节删去了有效数字的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目的是让学生更易于掌握近似数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所出现的习题与考题中都考查到了对近似数内容的灵活应用,使学生感觉到能听懂却不能独立准确地解答题目,鉴于此,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似数题型的解法加以阐述:1求近似数对应准确值的取值范围一般来说,把一个数精确到哪一位,可以表示出误差绝对值的大小.如,一个近似数精确到十位,说明结果与实际数相差不大于5,依次类推,一个近似数精确  相似文献   

16.
1引言 “准确数和近似数”是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7节的内容.它是在小学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在会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要求说理;在会求“小数”近似值的基础上求“大数”近似值;在知道用数位表述近似数精确度方式的基础上学习用有效数字表述近似数精确度的方式.但大量课堂观察和查阅有关教学案例发现,  相似文献   

17.
[课前慎思] "近似数"这节课该教给学生什么?又该如何设计这节课?我思考:从生产到生活、从工作到学习随处可觅"近似数"的踪迹,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联系生活让学生感知近似数产生的必要性?我们的计算教学是不是应该从"怎么做"向"为什么这样做"转变?"四舍五入"法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和数学研究中形成的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怎样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经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入数轴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8.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应用,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体验近似数的内涵,灵活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笔者采用妙创情境、妙用方法、妙设形式的“三妙”策略实施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求取近似数,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邓琼 《湖南教育》2001,(9):36-3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近似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近似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计量的精确度是指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五年级学生在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时有两个难点: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保留到整数,要看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要看百分位……;二是将一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得到了1.50后,为什么末尾的0不能去掉,1.50比1.5更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