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艾森豪威尔政府初期对古巴革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随着古巴革命的深入发展,美国对古巴逐渐采取敌对政策。经济上采取贸易禁运和经济封锁;军事上秘密准备对古巴的军事打击计划。通过分析美国对古巴政策转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美国政府对古巴敌对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新闻     
《今日历史》2010年03月《古巴:拥抱非洲》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胜利,此后直到苏联解体之前,古巴采取的都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发展经济、政治,另一方面积极向外输出革命,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卡斯特罗执政的近五十年内,古巴政权一直稳若磐石,这是与卡斯特罗的统治方略和人格魅力分不开的。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苏东解体后,他始终把经济发展和关系到民生大计的政策放在首位。同时他也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意识到古巴现代化的必然性。带领古巴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为什么卡斯特罗政权在美国历届政府的封锁下。依然受到古巴最广大人民拥戴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对近在咫尺的社会主义国家,缘何没有采取武装干涉,本从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对卡斯特罗、对古巴内部反对派的幻想,过于自信对古巴的传统影响;美国当时国内的政治思潮以及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1898年美西战争以后,美国资本开始大量流入古巴,逐步控制了古巴的经济命脉。到1959年古巴革命前,古巴已成为美国的附庸国。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新政权,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决心彻底摆脱外族统治,实现完全独立。经过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领域的激烈斗争,毅然摆脱了美国的奴役和控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奴役的光辉典范。本文着重阐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前后至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之前的古巴与美国的关系。一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处在大西洋到太平洋、南美洲到北美洲…  相似文献   

6.
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对近在咫尺的社会主义国家,缘何没有采取武装干涉,本文从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对卡斯特罗、对古巴内部反对派的幻想,过于自信对古巴的传统影响;美国当时国内的政治思潮以及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民族独立运动的烽火,在拉丁美洲更加猛烈地燃烧起来。1959年刚一开始,帝国主义就在拉丁美洲遭到一个新的失败。反动的古巴巴蒂斯塔政府,尽管得到美国的多方支持,终于由卡斯特罗领导的、得到古巴人民支持的义部队所推翻  相似文献   

8.
1933-1934年古巴民族民主革命对古巴的民族解放具有深远意义,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民主成果,废除了普拉特修正案.革命能取得这些成果是与当时美国对古巴革命采取的宽松的不干涉政策分不开的,而美国国务卿赫尔在这一政策的制定和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美国都倚仗强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干涉别国的内政,颠覆他国政权。这里对美国近十年参与的此类事件做一个历史回顾。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曾针对伊朗摩萨台政权策划武装政变,将实权交还亲美的巴列维国王手中。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为了推翻亲苏的古巴卡斯特罗政权,曾支持古巴的反政府势力发起武装攻击,但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10.
古巴最高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于今年7月31日因肠出血紧急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目前他的职权暂由其弟弟、古巴国防部长劳尔·卡斯特罗代理。现年80岁的卡斯特罗是一部传奇,一部跨越世纪的传奇。他在位将近半个世纪,领导1200万人口的小小古巴,与拥有2.5亿人的“超级邻居”美利坚合众国长期抗衡,如此胆略豪情令世人侧目。卡斯特罗在国际政坛上的显赫地位,引来了不少杀身之祸。庆幸的是,这位传奇人物有如神助,竟然逃过了638次暗杀。古巴前特工组织负责人最近披露了许多惊心动魄,又不乏怪异可笑的暗杀行动。  相似文献   

11.
重庆时期韩国临时政府以承认韩国临时政府和保障战后韩国独立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文章介绍了韩国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对中、美、英、苏等同盟国开展的外交活动,并对其外交失败原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Since the revolution of 1959 Cuba massively expanded and, in many respects, transformed its education system. While the strategy under Fidel Castro initially differed from other LDCs in its emphasis on mass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training, with time the island has been inflicted with the same ‘diploma disease’ as so many other LDCs. And once inflicted, it has had exceptional difficulty curing the illness. The country has come to be overeducated, relative to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Overeducation has become a political as well as fiscal problem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Soviet aid and trade in turn. Faced with the problem, the government is attempting to deschool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owever, families are resisting the downward mobility implicit in the education restructuring.  相似文献   

13.
NSC—68(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是美国策动全球冷战的纲领性文什,是遏制战略的最系统、最完整、最精确的表述。通过对NSC—68内在逻辑机理的解读可制知。NSC—68强调对苏联的遏制必须军事义务先行的原则,促成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而军备竞赛的螺旋化升级造就了冷战过程中,美苏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冷战安全困境的生成动力在于“个体对彼此意图的不确定性”基础上,对荪联意图的任意夸大和非理性的极端判断,并以“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威胁预期最大化原则”编织冷战政策。  相似文献   

14.
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东西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英国确定并坚持了“鼓励但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也执行了不趁机离间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不单独对抗苏联的政策。英国的东欧外交具有比较明显的双重性,即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的对苏政策,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英国在冷战期间始终保持着与东欧国家的交往,以期从长远促进东欧国家的社会变革。在与东欧国家交往时,英国也十分重视西方联盟的团结。  相似文献   

15.
比罗比詹计划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政府提出的在远东地区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计划,目的是转移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热情,解决苏联国内犹太问题并加强苏联在远东的现实存在。但是,尽管有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国外犹太组织的帮助,这一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未能实现预期目的。恶劣的生存条件、敏感的地理位置使比罗比詹很难吸引并留住犹太移民,政府准备不足和政策多变也使该计划屡屡受挫。本文研究比罗比詹计划的由来、实施情况及失败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该计划做一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战后初期 ,苏联对华外交特征主要是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 ,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另一方面 ,在东北地区则又对国共双方采取矛盾的“等距离”政策。苏联实行这一对华外交方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受到当时中国国内复杂的形势 ,斯大林对中国国共双方斗争发展前途的错误估计 ,苏联战略重点选择的需要及斯大林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片面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赢得冷战的胜利,美国政界可谓绞尽脑汁,召集各色人才出谋划策,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对苏战略。苏联作为冷战的一方,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也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但是在冷战期间苏联的冷战战略始终是以军事对抗为中心,很多战略决策的出台往往缺乏精密的推敲,最高领导人依个人所好制定战略决策,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针对性不强。苏联的最终解体与苏联在冷战期间的战略失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20世纪30年代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和日本对华侵略、准备对苏作战的双重视角考察蒙疆政权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本文认为:蒙疆政权出现的背景是国内民族矛盾激化以及蒙古自治运动的爆发,但是这种内部纷争由于日本关东军这一外部势力的介入而进一步恶化,使得一部分蒙古族势力走向民族分裂的道路。当时的日本军支持德王建立蒙疆政府并不是真心帮助“蒙古独立建国”,而是出于自身的战略目的。德王建立“大蒙古国”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蒙疆政权可以说是一个带有蒙古族色彩,掺杂有国内民族问题,而为日本军部所掌控的亲日地方政权。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