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咸阳任家咀秦人墓地发掘的242座墓葬,依照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两大类,以及两者之间可对比的器物,约略分为六期。任家咀秦墓出土器物反映了秦与楚、晋、周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史实,同时反映了秦迁都咸阳前后实施变法的历史背景。整个墓地从春秋至秦统一,延续时间长,中间无缺环,出土器物丰富,对于建立秦墓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雍门宫作为秦宫殿之一,是秦始皇软禁太后的处所。然而其地理方位史学界却颇多异议。通过对史籍的剖析和对咸阳塔儿坡出土铜器的研究,认为秦雍门宫遗址就在今咸阳市东北塔儿坡一带。  相似文献   

3.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根据争讼标的不同,南宋社会中与墓地相关的上诉案件可大致分为侵占坟地所致争讼、墓祭田争讼、围绕墓地林木的争讼和与典卖田地山林相关的墓田争讼四种情形.透过这些案件,可以初步认识南宋墓田争讼繁多的缘由并进而把握南宋民间诉讼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1966年出土于咸阳塔儿坡的铜链梁钫工艺精良,纹饰精美,本文利用考古资料,结合历史文献,从器形、纹饰、铸造工艺及铸造传统等方面对此器的国属问题及流入秦国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此器虽出土于秦考古学文化遗址,却是具有战国时期魏国青铜器特征的魏器.  相似文献   

6.
秦国咸阳是秦国历史上继秦都雍城、栎阳之后的最后一个都城,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都城。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从栎阳迁都于此,经过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至“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历经一百四十四年之久,跨越了战国、秦两个历史时代,在我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1956-1957年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1052号墓中出土了一面凹形铜镜,长期以来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田野考古报告《上村岭虢国墓地》认为它属于铜弧面形器。本人经过对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研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它属于阳燧。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了大量的楚墓和秦墓,并进行了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考察。认为楚人和秦人的族源都不是单纯的,不同的族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楚文化和秦文化。相比之下,楚文化远较秦文化多姿多彩,丰富灿烂,但晚期流于浮华、柔弱;秦国的文明程度虽不及楚国,但一直保持着朴实、俭约、苦干的民风。正是这些文化差异,造成了楚国和秦国一亡一王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9.
资料     
咸阳:(1)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因位于九(?)山之南,渭水之北,在山、水之阳,故名。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自栎阳迁都于此。后置县。始皇统一六国后,迁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此,并大造宫殿,都城规模更为扩大。秦亡为项羽焚毁。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改县名新城。 (2)市名。在陕西省渭河平原中部、渭河沿岸,陇海、咸铜两铁路交点。秦置县,并为国都;汉改名新城县,又改渭城县、后废,唐复置咸阳县。1952年析城区置市。1958年咸阳县并入。工业以纺织为主。附近古迹文物很多,北部的毕郢塬多古代帝王陵墓。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封土壁画墓,是已知唯一有佛教壁画的墓。本文分析了该墓壁画的内容及布局,运用佛教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了它的文化内涵及年代,论证该墓年代约在公元400-430年之际,很可能是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427年)。这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壁画之一,仅略晚于甘肃炳灵寺第169窟,而早于麦积山、敦煌早期洞窟的壁画。  相似文献   

11.
秦都成阳可区分为秦国都城成阳、秦朝都城成阳和包括内史部分地区的“大成阳”三个地理范围,秦都成阳人口也可分为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实际人口三个人口范畴。将这两结合起来考察,得知秦国都城成阳的实际人口约25万,秦朝都城成阳实际人口的峰值为65万,“大成阳”实际人口的峰值为140万。  相似文献   

12.
郡县制是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创始,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完成的。这一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秦都咸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秦人在建都咸阳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和改造,既确保了都城的安全,带来了附近的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周秦时期关中地方的开发获得突出成就.考察关中经济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发现关中西部地区得到早期开发,而后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中部地区成为经济重心的发展趋势.秦定都咸阳,开始了新的农业跃进的高潮.而这一历史变化的策划和指挥中心,就设在咸阳.咸阳附近也自此成为关中经济的重心地带.秦人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祭祀格局中对河川的崇拜特别突出,也值得我们重视.咸阳形胜,因生态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形势的优越,有力地促成了秦始皇的帝业.回顾秦人由雍城到咸阳的历程,可以与"鸡峰"到"凤台"神话传说情节的演变对应思考.  相似文献   

15.
秦人自非子邑秦到定都咸阳.都城曾多次迁徙。学术界对秦国、秦朝都城的建筑布局研究尚少.在都城方向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认为秦国、秦朝的都城,其基本布局大体上都是宫殿区在西或西南,手工业、商业、居民区在北、东北或东;宫殿区坐北向南;城(单城或双城)坐西朝东。  相似文献   

16.
古咸阳城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咸阳城遗址在汉长安城西北五里渭河北岸,不在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牛羊村一带;唐宋咸阳城遗址在今咸阳市东郊任家嘴东南二三里的渭河滩中,不在市东北咸阳原下的摆旗寨一带。古代咸阳城两次西迁,都与渭水北移、驿道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秦其所以建都咸阳,与当时成阳的生态环境不无关系。研究秦都咸阳生态环境的变迁,对秦文化的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秦东陵考论     
秦东陵是秦公帝王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秦咸阳陵区的一部分,是继秦惠王和秦武王在秦咸阳西北建立陵区后而由于秦都城向南迁移新建的一个陵区。通过对秦东陵的研究,可以明确其在秦公帝王陵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可以了解当时秦国的政治、经济、化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对于秦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历来史家所重视.然而商鞅变法对秦国礼制发展的影响,史学界一直恪守商鞅变法摒弃秦礼的观点.本文试从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来论证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秦朝礼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