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都比较长,只有古诗和部分短课文可以在一课时完成,大部分课文一般需要两节课乃至稍多的时间完成。但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合理分配课时,往往在公开教学时第一课时容量很大,求多、求全、求完整,想把课文所有的内容都学完,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如蜻蜓点水,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很多公开教学都超时,也影响了学生休息的权利;而日常教学第一课时的容量又比较小,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课时分配不均,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怎样合理地分配好教学时间,使两课时的容量适中,合理分配好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  相似文献   

2.
一篇精读课文一般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阅读教学中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对学生理解语言内容,掌握语言形式、体验课文情感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们对第二课时的研究最为重视,第二课时的改革也最为深入,呈现出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从目前第二课时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教学的误区,如,教学目标不明,  相似文献   

3.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 ,人们研究得最多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不管是哪一级的观摩课、研究课 ,大家上的几乎都是第二课时 ,即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笔者在平时听课中发现 ,多数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学习效率低 ;除了学习掌握生字新词以外 ,不知做什么 ;不少观摩课、研究课还有“垫底”的现象。就讲读课文的教学来说 ,不但有全课的总目标 ,而且有每一课时的分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 ,每一课时的教学都同等重要。第一课时的教学是二、三课时教学的基础。第一课时的教学 ,同样应以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一篇精读课文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读通课文,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观摩课、评优课、研讨课,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分析教学。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特别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安排课时教学任务(除略读课文外,一篇精读课文一般在两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广大语文教师最经常面对而又最没有把握的问题。许多教师无奈之下,只好凭感觉安排每课时的教学任务,造成阅读教学课时任务的严重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弊病,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瞿菊艳 《成才之路》2010,(17):41-42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留心第一课时,你会发现许多奇怪的现象: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7.
(本课教学共用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并提出问题.第二和第三课时师生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8.
一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同,占单元课时的零头,一学期算起来,也只不过是十多课时.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略读课文是学生"略读",教师可以"略教",甚至不教,让学生自学,把略读课文当成学生学习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零食".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荀子说:"略则举大.""略读"是要求学生能掌握课文的大要,能阅读更多的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9.
阙木香 《教育》2015,(8):68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但有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不分精略。现象一:任其自流,教学效果差。部分教师认为略读课文在教学考察中几乎不占分数比重,于是全放手,学生仅根据提示语中的问题自读自悟;甚至有的教师将略读课文放到课余,使其成为学生的课外读物。现象二:精雕细琢,教学课时紧。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的词句、谋篇、情感升华……都难以割舍。原本建议一课时的安排,自然就延用了二课时,甚至还意犹未尽。这与精读课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地展示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以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统计了略读课文在每册阅读课文总量中的比例、略读课文占每学期阅读总课时的比例,阐述了当前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种现状,之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教师应该结合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整合有关教学策略,力求一课一得,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教学《最后一头战象》可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本文较长的特点,将本课教学定位为一堂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等形式,自主赏析的阅读课。整体教学过程分为三个课时,即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对课文内容质疑,并解决部分问题,学习“英雄垂暮”部分;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品读课文后三个精彩片段,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并初步感受作者的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第三课时完成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复述课文和“小练笔”的教学任务。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相似文献   

13.
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阅读观摩课、研讨课、评优课等,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教学,很少有人单独上第一课时。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一是不少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分分段落、写写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扫除障碍,课堂教学很难"出彩";二是有的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头绪繁多,涉及到导入、字词教学、划分段落、整体感知课文等环节,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模式容易僵化,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如何安排好第一课时?针对此问题,本期刊发了一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很多情况下,各种公开课、研究课,一般都会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第一课时没有讲头,就是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大意,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作铺垫等,也没有教学经验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15.
第二课时伊始,我利用课文插图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后,引出课文最后一段的点题句,反复诵读,以它作为全课阅读的总设问和本课结构的总抓手,进行课文重点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一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几个课时综合教学来达到的.因此,只有完成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才能完成总的目标.现提出语文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法,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7.
略读课文应该怎么教?从教学时间上看,略读课文一般一课时完成;从教学要求来看,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从教学形式来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教学顺序来说,略读课文安排在精读课文后边。  相似文献   

18.
一、略读课文教学“略”“精”不分的现状 1.面面俱到,不敢“略”。 有的教师不清楚略读课文的课程价值.不清楚精读课型和略读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形态方面的不同,不知道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教师的教要“略”.学生的学不能“略”等教学特点.所以不知略读课文教学要“略”教。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担心略读课文略教了.自己的学生会在统考时栽跟斗.所以不敢“略”。把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变成两课时、三课时.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匆匆忙忙赶进度.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大型的公开课、教学评优活动及下校听课时,我们很少听到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关的文章、论著及教案也很少见到。教学中,有的忽视对略读课文学习的指导,略读课成了自读课;有的甚至以课时紧张为由,把略读课文变成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略读课文的教学之所以被忽视,其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在考试范围内)。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许多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不少教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仍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因为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师只是为学习课文扫除生字障碍,疏通课文,更多地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而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忽略了情感的启动,毫无精彩可言,又如何登得了大雅之堂?其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应从第一课时人手。那第一课时怎么上才有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