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首先从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化教育、学艺术、国民人格等方面梳理了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的主要脉络和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其反传统主义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重心所在;其次,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了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具有的反孔排儒、破立统一、毫不妥协的坚定性和强烈感情倾向等三大特征;运用历史分析、逻辑分析和心理分析的方法,追踪探解当时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行为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反驳当时和后世对他的误解,从历史和现实的互动中确立陈独秀反传统主义的历史高度、启蒙价值和跨时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转变过程,即从封建主义到改良主义,从改良主义到民主主义,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考察陈独秀早期思想的转变过程,了解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的标志和表现,研究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的原因及其不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评价陈独秀的一生功过,科学地认识他后期思想变化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主义出现后 ,陈独秀作为党的总书记 ,十分重视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他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批判和揭露了戴季陶主义反对阶级斗争 ,反对国共合作的反动实质。  相似文献   

4.
有的学者认为“许多五四人物为了提倡自由、科学与民主,认为非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不可”;“以后数十年中,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为出发点的”。而在许多五四人物中,陈独秀又是一个“全面性反传统主义”者。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上的主要代表。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法的分析,说明陈独秀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并提倡自由、平等等等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要把传统文化打倒,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是要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  相似文献   

5.
何叙 《教育探索》2006,1(12):56-57
陈独秀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独秀主张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重”发展。他提倡要用“兽性主义”教育来改造国民性,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陈独秀的体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倡导的五四新化运动,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一场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运动和启蒙运动,它对蒙昧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对孔家店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轰击,使广大青年从沿袭几千年的孔子之道的严重束缚下解剖出来,难怪当时人们称陈独秀及其主编的《新青年》为青年的“良师益友”。不管陈独秀后来怎样,对于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我们必须肯定。我们应该用化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民族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来看陈独秀。陈独秀不愧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革命家,启蒙运动领袖,杰出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三大前,陈独秀对民初政党政治以及国民党的认知与评判大体是求实的。他认为在威权主义思想氛围中,民初的政党政治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思想家的陈独秀,判定国民党是一个失败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党是基本正确的;作为中共领袖的陈独秀为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而认定国民党为全民党、国民革命的领袖党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共三大前,陈独秀对民初政党政治以及国民党的认知与评判大体是求实的。他认为在威权主义思想氛围中,民初的政党政治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思想家的陈独秀,判定国民党是一个失败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党是基本正确的;作为中共领袖的陈独秀为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而认定国民党为全民党、国民革命的领袖党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闯将。他在宣传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同时 ,也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深刻的思考。陈独秀从反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角度出发 ,对中国社会非常严重的妇女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妇女解放的主张 ,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中国革命进入新民土主义阶段后 ,陈独秀与其他社会主义先驱者—道 ,提出妇女解放必须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思想 ,发起了新民主主义妇女运动 ,将妇女解放推向更高的层次 ,对于中国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反传统主义不仅体现在反儒,也体现在反佛。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陈独秀并非自始即全面否定佛教,而是经历了从肯定真佛、反拜假佛、怀疑佛法到最后全面否定佛教的过程。他之所以在佛教观上日益激进,与社会背景和人际交往密切相关。检讨"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文化激进思路的因缘,既要注意到言论者个人因素,更要从时代环境中去寻找真相。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创办、主编《新青年》杂志,提倡“民主”、“科学”;在“文学革命”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在与封建复古派不妥协的斗争中,在新文学的创作实践上等方面所作了的突出贡献,肯定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于苏俄,同是赞赏,陈独秀是出于信仰马列主义而讴歌苏俄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胡适则是出于服膺实验主义而肯定苏俄的建设成就;一样批评,陈独秀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民主而抨击斯大林的专制,胡适则是为了否定社会主义而攻击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陈独秀是現代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會对“五四”新思潮的發展及“北伐”大革命的進程,有过重大的影响。陈独秀的一生,他的思想演变;他所走过的道路,对一切知識分子來說,永远是一面令人警惕的鏡子。正因如此,党内外一些同志和歷史科学工作者,解放前后都會对陈独秀進行过研究和批判。关于陈独秀的研究和批判,虽然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視,并在过去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从現代歷史科学發展的要求來講,这只能說是一个起点。目前,在对陈独秀的研究中,尚存在不少問題,有待于我  相似文献   

14.
1897年,陈独秀在乡试科场完成了"由选学妖孽到康、梁派"转变的心路历程。陈独秀决绝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1897年底刻印散发的《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正是这种"心理调适"的反映。此文反映出维新时期的陈独秀不仅具有积极主动的传播意识,而且具有强烈的知新主义的传播倾向以及明确的读者意识。由于种种原因,此文的传播效果是微弱的,但为其以后的报刊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陈独秀作为传媒人的生涯实际上可追溯至此。  相似文献   

15.
1897年,陈独秀在乡试科场完成了"由选学妖孽到康、梁派"转变的心路历程。陈独秀决绝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1897年底刻印散发的《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正是这种"心理调适"的反映。此文反映出维新时期的陈独秀不仅具有积极主动的传播意识,而且具有强烈的知新主义的传播倾向以及明确的读者意识。由于种种原因,此文的传播效果是微弱的,但为其以后的报刊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陈独秀作为传媒人的生涯实际上可追溯至此。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大革命后期,他形成了一条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本文仅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思想根源作一初步的探讨和试述。陈独秀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读私塾,青年中秀才,后考举人未中,曾积极参加反清斗争和辛亥革命,后被迫逃亡国外。封建主义教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对其以后的生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正如蔡和森指出的那样:“陈独秀主义不是忽然一下形成的,他的发展经过一个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曾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一方面可以说他是反清斗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者、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另一方面,他又曾背上右倾投降主义者、托派分子、叛党分子、叛徒、汉奸、国民党特务等多种骂名。那么应该怎样看待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呢?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在走向托洛茨基主义后,就开始以“不断革命论”即托洛茨基主义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由于陈独秀站在“取消革命”的立场,所以他就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在陈独有看来,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时候,只有进行“合法”的议会斗争,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所以他提出了“国民会议”的口号,作为革命斗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陈独秀是提倡“新教育”的先驱之一。他认为:旧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它不适应今天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更不适应教育科学的世界大势。主张教育应“趋重社会”、“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提出新教育的“四条方针”(现实主义、唯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和“三大改革”(“自动的而非被动的,启发的而非灌输的”、“世俗的而非神圣的,直观的而非幻想的”、“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这显然是切中时弊、亟需实行、而且是行之有效的。陈独秀关于旧教育“主观主义”(抹杀个性)与“形式主义”(应试教育)的批评也是很值得我们留意的。——陈独秀有关“新教育”的改革设计在北京大学“科学长”任上的实践也是本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关于大革命时期任弼时与“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作了坚决斗争的提法是26年间陈独秀研究的最大成绩。从“关系”中研究陈独秀,在多元文化中研究陈独秀,从新公布、新发现、新披露的史料中用新观点研究陈独秀,是三个陈独秀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