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彷徨与诉求——论阎连科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厚重的乡土作家,阎连科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对乡土陋习的理性批判,另一方面却是对故乡的眷恋和倚重。近年来,阎连科试图在乡间社会中挖掘生存的本相,以此来拯救日益萎缩的现代生命。阎连科在乡土世界的辛勤耕耘,虽然使他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然而其建构却难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
阎连科是一个执著地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著名作家,他笔下的农民大都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但又不屈地抗争着。阎连科小说中的人物经过努力终于逃离了土地,但是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内心对城市是抗拒的。他们在城市遇到生存挫折后,便转向对乡土精神家园的寻找和守护,以此来抵御城市文化的侵蚀和守护心灵深处的乡土温情。阎连科以此来展示城乡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3.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2,(34):82-84
阎连科是位个性十分鲜明的河南作家,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他便执著地在"耙耧山脉"这片土地上耕耘。他在近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为读者奉献了多部直击灵魂深处的优秀作品,其小说寓言化创作倾向十分明显,显示了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因此本文试从寓言化创作的角度分析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希望能通过分析其乡土小说中寓言化创作的表现,为人们更好的走进阎连科的乡土世界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本文从作家与乡村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通过文本去体察作者在作品里所表现出的对乡村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言说特色,从而了解师陀面向乡土世界时所呈现的独特姿态。  相似文献   

8.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台湾知名乡土小说家王祯和以用现代文学的观念和技巧来处理乡土题材而载誉文坛。他极力强调作家必须描写自己所熟悉的故乡人、事、物。王祯和出生成长的故乡——花莲,以及他接受西方文学教育之大都市——台北,是影响王祯和小说创作的两种主要因素。文章结合小说文本,着重分析影响王祯和小说创作,同时也是构成其小说独特性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0.
乡土小说派是现代文学史上形成的第一个小说流派,他们的主力是来自浙江东部的热血青年,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虽然乡土小说在艺术上还有所缺陷,但作家们饱含着的对故乡的深情则是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  相似文献   

11.
乡土写实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枝奇葩,作者是一群因生活所迫而离开故乡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他们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锢弊,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江壮阔的洪峰。本文从这一流派产生的背景和特点、主要作家以及中坚人物三个方面对乡土写实小说作了较完整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文学豫军”作家大多是农民子弟,浓厚的“乡土情结”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刘庆邦、周大新、李佩甫、阎连科等作家作品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河南民间风情画。  相似文献   

13.
周立波以故乡益阳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并不是“十七年”时代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充分的乡土性,并且与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乡土小说特色不同的新的乡土小说。他的这些乡土小说在“十七年”时代延续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传统,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15.
<正>乡土不仅仅代表的是故乡的土地,其内涵指的是故乡,因此乡土象征着一个地域的特征。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自古以来描写故乡的诗句不胜枚举,如“飞鸟返乡兮,狐死必首丘”就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还有这句“人之于乡土,犹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更是表达了人们对自己故土的深厚情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民风习俗最能表现一个乡村的地方色彩,风俗描写是乡土小说家们最为喜爱的题材之一,他们在小说中暴露了大量的故乡陋俗,这样的创作手法真的就只是为了暴露吗?本文试结合文本和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探寻乡土小说风俗描写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7.
阎连科小说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色彩词的大量使用,而与新时期其他作家相比,阎连科更多地又是通过对色彩词的"偏离"谋求特殊的修辞效果."偏离"的主要表现有两种,即语义的偏离与构词法的偏离.通过这两种偏离,阎连科刷新了读者对世界的印象,将人物感情、行为以及生活中的某种景象更鲜明地凸显出来.在汉语色彩词的使用上阎连科也做了新的探讨与开拓,留下的经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文革是一场罕见的自上而下式的权力革命的话,那么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坚硬如水》则是对这次权力革命在下层社会激起的暴力冲突的民间观察。然而,阎连科创作思维的轨迹与当代文学思潮的截然不同却导致这种民间观察进入了一个后现代场域理解之中。阎连科创作思维的“逆潮流而动”赋予他的小说以与往不同的对文革的阐释方式。“当先锋文学崛起时,他是个写实主义者;而当先锋文学已经衰落,他的小说却具有真正的先锋性。”由于这样的特点,阎连科对文革的描述具有一种极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9.
《风雅颂》是阎连科的新作,与其他"耙耧系列"小说相比较,在地缘上溢出耙耧山脉这个象征体系,这种书写变化展现在文中便是耙耧山脉时间和空间秩序的变迁。杨科的逃亡喻指着阎连科对故乡的眷恋,《风雅颂》从这个意义上其实是阎连科的一次精神寻乡。  相似文献   

20.
东西爱把其小说的环境设置在乡村之间,以乡土为背景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正是作者扎根于故乡土壤获得的精神凝固,是作者对乡土情感的洇散。这种凝固和洇散,能把小说中的虚幻世界构建成一个真实的世界,成为小说中物质背景与精神背景的粘合济,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