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明起源”作为国内学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舶来语,主要用以说明距今五千多年至“三代”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但是否合适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似乎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就没有问题。其实马恩晚年虽借用了“文明”等术语,但对其核心内容如剥削、阶级性、虚伪、贪欲、国家镇压机器等都是持具体批判与整体否认态度的,尽管认为如此发展有其必然性,与其他学人用“文明”“野蛮”区分历史进步、停滞与落后,即无意中把知性专断与西方普遍性的观念传播开去明显不同,因为马克思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数人得到解放出发看问题的。从历史研究追求平实公正应该使用更中性一些术语看,用褒义明显的“文明”来说某一时段历史的特质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说甲文明意味着乙不文明或野蛮,必然分出等级差别。回到传统中国,被视为“文明起源”这一段历史,中国古人认为是“大同”向“小康”、“公天下”向“私天下”之过渡,是以物役使人性的开始,是战争杀伐愈益激烈和彼此互助走向你争我夺、淳朴自然走向尔虞我诈的时期,此与马恩的认知明显具有相通之处。古史研究使用“文明起源”作为关键词展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重物质、轻人道的历史观,体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不仅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高原 《唐山师专学报》1994,(4):45-49,21
“现代”可以被视为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特色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但这种“文明的形式”却并不与“我们这个历史时代”一起出现于同一时空之下,而是“这个历史时代”的“我们”所追求的结果。因此,“我们”是否具有创造这种“文明的形式”所需的必要素质,  相似文献   

3.
马书敖 《新疆教育》2013,(11):78-78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文明之间本没有冲突,真正的冲突发生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文明与落后之间、文明与愚昧之间。“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信奉西方文明为“优质文明”,并企图用“优质文明”取代“劣质文明”,从而造成了所谓的文明冲突。新型文明观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坚持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各文明应秉持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从而实现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贯彻新型文明观,世界各国需要建立相互尊重的文明伙伴关系,构建公平正义的文明交流秩序,坚持合作共赢的文明发展方向,谋求兼收并蓄的文明互鉴前景,塑造共建共享的文明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5.
教育和文化一样,是一种历史现象,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文明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形态,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从文明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历史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大阶段。每一历史阶段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不同的阶段也有明显的差异。在我国,教育曾有过良好的历史传统,“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我国劳动人民对教育功能和作用最朴素的概括,几乎和现代流行的“知识就是财富”的口号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我国在农业文明时期对教育价值的理解是局限在“政治价值”和“道德价值”之上,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  相似文献   

6.
美国基础教育在力图传递给学生一个“理”——没有“正统”和“俗成”。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古希腊之所以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拨创新的人群是有其特别原因的,那就是古希腊的公民是人类历史第一拨具有思想自由而没有崇尚权威可言的人们。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理解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的理论,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理解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的理论,实践中如何贯彻运用邓小平“两手抓”的辨证思想抓好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阐释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部分历史面目展示给学生,以此为载体发展他们的历史素养,“用教材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而要做到“用教材教”,没有历史阅读的支撑是无法做到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有一种文化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真正使教材实现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真正使文明史观落实到各个细节。本文试以《巴黎...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交流,没有交流,个体的生存、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均将陷于不可能的境地。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由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启动的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自2004年启动以来,我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了创建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05年经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验收,已有43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区安全文明校园”,有14所被推荐为“全国安全文明校园”。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全区各地创建活动的开展很不平衡,有的县一所也未申报,有的学校对“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缺乏认识,没有引起重视,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创建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对此,应引起这些学校及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笔者听了某教师关于《历史与社会》中“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的公开课,发现图册在表现四大文明区在世界上的空间位置,突出文明区域与地形尤其是与河流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等上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如学生没有翻动过图册,教师也没有明示学生读图填冈,以致有关地理方位和历史时间等知识点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非常重视历史,视历史为“宝贵财富”和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强调总结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实和“开辟未来”;认为当今时代“历史教育”不可或缺。邓小平的历史价值观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体系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现代”可以被视为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特色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但这种“文明的形式”却并不与“我们这个历史时代”一起出现于同一时空之下,而是“这个历史时代”的“我们”所追求的结  相似文献   

14.
综合考察文明要素,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与发祥地,伏羲以其超人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伏羲文化时期文明因素如城址,铜器,文字的出现,为解决中原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推测中原文明起源已有6千年历史,“炎黄”子孙应改为“羲黄”子孙。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原生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具有文化根系发达、多源汇流、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等特点。“以史为师”、“以史为鉴”的中华历史意识、民族间交汇凝聚后出现的新的人文气象以及以“修身”、“自强”为重点的“自律”文化传统,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实践中的创造与艰难探索中的发明既是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初的“新史学”的实质是文明史学。与传统史学不同,文明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现象,其范围是民史、国史;文明史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历史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激励人们创造历史、培育爱国热情;文明史学的性质是国民史学、民族史学。与西方文明史学相比,中国文明史学更多地承继了传统史学的鉴戒性质而忽视了文明史学的科学性。因此,文明史学没有能够完成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任务,“新史学”只能徘徊于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之间。  相似文献   

17.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黄河三角洲早期的农耕文明与渔盐业生产,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提供了丰富独特的饮食物产,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民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孝”、“和”的饮食文化观,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8.
自民国初年东西文化论战后,关于东西方文明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一战爆发后,欧洲文明在战争中遭受较大冲击,使当时国人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新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李大钊考察东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运用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较为独特的东西文明观。受此文明观影响,李大钊驳斥日本人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新亚细亚主义”,还将“调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其中,并积极倡导“第三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观为其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对其民族观与种族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文明:谁是权威--卢梭历史观悖论之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在他的历史发展观上,基于价值判断:崇尚反映人自然本性的道德。在历史动力观上,基于事实判断:文明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顺隐蔽的“恶动力说”中凸显了文明。在他的历史辩证法中,他试图通过社会契约实现二者更高层次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战略地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作了深刻阐述和高度评价。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紧迫而意义深远的任务。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了文明和文明时代,但并没有把人类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没有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简明的概念来概括诸如教育、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理想、纪律等文明现象。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对社会主义不断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