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语语义表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表征尤其是两种语言在头脑中的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以双语语义表征的理论即“同一表征说”和“独立表征说”为出发点,阐述了词汇联想实验、双语Stroop效应实验、跨语言的语义启动实验、神出鬼没经心理方法、脑成像技术等实验研究的研究范式、理论依据和实验假设,及其实验对语义表征理论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2.
李顺荣 《吉林教育》2005,(10):22-23
自从记忆实验研究的初创以来,心理学家就始终未曾间断对记忆问题的探索,尤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崛起,许多新观点和新方法都被列入到记忆研究中来,极大地推动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同时,记忆研究的丰硕成果也充实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倘若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大趋势的话,记忆问题则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大多数常人而言,记忆时时刻刻都在用着,  相似文献   

3.
双语记忆表征研究主要探讨两种语言是如何在双语者的大脑中进行储存和组织的。先前研究围绕着上述问题、运用翻译等范式、以成人双语者为被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文章重点介绍了双语记忆表征现代研究的几个新视角,包括运用基于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双语记忆加工的过程、关注双语者掌握的两种语言词汇的意义量差异所造成的记忆表征的差异以及将第二语言获得年龄效应引入到双语记忆表征问题上来。  相似文献   

4.
面对广大的合成双语学员,中国口译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实现语言进修和技能培训的契合,双语记忆表征研究为此提供了理论框架。从定义上追溯并列双语译员和合成双语译员的语言学起源,运用心理学"双语记忆表征模型"(如概念中介模型和修正层级模型)对两者的记忆表征进行探讨,文章得出:口译教学应依据不同类型双语者的记忆表征特点设计相应的语言进修和技能培训,促成他们向理想的译员记忆表征转化。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语言符号的不完备和语言表义功能的不完备两方面阐述了语言的不完备性,然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表征与感知的不完全匹配和语言与思想的不完全匹配是语言不完备性的认知心理表现,最后阐述了记忆和寻找关联分别是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认知基础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表征(representation)是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中的重要概念,尽管这两种理论的表征在本质,哲学基础以及基本过程等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但在表征的内容,符号、心理机制,方式等方面却有明显不同,因此,对这两种流派的表征理论的比较研究既可以使我们对表征有更深刻的的理解,又有助于我们对这两种理论的特色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地认识,从而为实现二者的互补与整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符号加工认知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取向。符号加工认知论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强调对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研究,并把"心理活动像计算机"作为其隐喻基础,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知觉、注意、记忆以及问题解决等认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研究,在揭示人的认知本质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由于隐喻本身的局限性,也使这种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研究取向的基本主张,总结了生态学取向下认知研究的几种观点。认为生态学方法论对整个心理学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对认知心理学中符号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的批判,人们越来越关注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9.
认知转向后的翻译研究更多地注意到译者的语言认知和双语转换机制,但对译者的“非语言认知”如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却关注不够.然而,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体验哲学还是现代主体性哲学抑或是翻译学科框架的本体论哲学,都为译者认知研究的社会视角提供了理论依据.认知范式下的译者研究,不仅应继承文化范式下对译者主体身份的关注,而且应从跨学科角度借助社会心理学来考察译者的群体身份和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10.
潘丽  于云玲 《教书育人》2006,(12):84-85
一、前言 当前从事二语习得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研究涉及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记忆认知过程,注意力、形式识别的学习过程,而很少涉及心理学起源问题。而且,二语习得的个性差异研究也很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究其原因,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对于怎样理解第二语言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有不同的假设。  相似文献   

11.
有关人类知识的建构和内部表征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中最重要的前沿课题之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个体是如何获得以及人脑是如何表征和加工这种信息的,也一直是认知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我国,英语是主要学习的第二语言,随着我国双语教学和教育的普及,其教学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在了解中、英双语学习者的内在机制(如语义通达机制)的基础上,并比较各学习者之间差异有助于更好地为我国英语教学和双语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在双语的知识表征研究中,大家关注的热点有:(1)双语知识的心理表征特征;(2)双语知识的语义表征是单独储存还是共同储存;(3)双语的语义通达机制;(4)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中、英双语的语义通达机制的理论和模型以及现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石定乐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22-123
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后期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而且近30年来二者不断交织,相互促进。两者研究的领域经常交叉,也常在同一研究领域进行不同方向的交集。由于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如何觉知、学习、记忆和思考的问题,所以认知心理学也将语言习得纳入了它的研究范畴,由此带来的成果促进了对二语习得的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方面,词汇记忆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对记忆的研究,即人脑是如何分析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文章回顾了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建构,并结合二语习得研究和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环境,对词汇记忆的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旨在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词汇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探究钢琴演奏的认知心理过程。对钢琴演奏的认知心理过程分析包括钢琴演奏的音乐感知觉、音乐知识表征、音乐记忆和心理表象四个部分,从而探求钢琴演奏的认知本质与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认知心理学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启发了外语教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现代认知心理学着重于认知主体是怎样来认知客体信息的研究, 其理论由认知结构论、信息加工论发展到建构主义。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二语习得是一个不断通过运用策略来理解和输出二语的心理过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即语言输入与学习者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习者二语知识的表征以及学习者的二语知识与其语言输出之间的关系。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我们在教材编写和外语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样重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重视自动化加工、培养学生重新建构的能力及重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双语学习经历是学生体验两种语言同时运作的过程,完全不同于单语的内在思维模式,因此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会得到更积极的发挥.在各种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都会有意或无意地采取某种认知策略,而在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取的认知策略可能与单语学习者相同,但是他们在运用该认知策略时的认知过程和自主程度却迥然不同.因此,我们要加大其理论深度的研究,探讨双语教学的力度,以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帅 《海外英语》2013,(19):276-277
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语篇的研究、尤其是语篇理解的研究受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深刻影响。该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视角帮助读者分析语篇记忆的三种表征方式及语篇理解策略,从而更好的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知理论在我国主要通过外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学科学习的教学模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在寻求更有效的提高蒙汉双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试图从这种特别关注情境的理论——认知理论出发,并以这个理论为基础,确立蒙汉双语教学的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以便进一步探究和完善蒙汉双语教学的策略。这将是一个非常有前景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理解与记忆。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呢?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课文理解与记忆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材料。它具有下述特征:(1)它是书面的,尽管它既可以听,也可以读;(2)它通过语言的句法,语义和修辞传达一定的意义;(3)它一般是由主题上相互连接的句子组成。理解一篇课文意味着在读者头脑中建立起关于课文的内部表征。因此,理解与不理解的差异是读者所建构的表征的性质上的差异。尽管不同…  相似文献   

20.
全部心理学研究方向发展的线索都可以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找到,这个研究方向发展的线索就是认知研究的回归。从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认知研究的回归反映了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