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陈善在谈到读书经验时说:读书需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所谓入书,就是真实、确切地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所谓出书,就是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用得灵活,用得透脱。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教给学生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外,主要任务就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  相似文献   

2.
古人读书的要求有两条,即“出”和“入”。“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我们教学生读书写作,也要让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方才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能“入得书”,“出得书”,在教学中将“读”和“写”两个重要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行所悟、学为所用。  相似文献   

3.
周英 《考试周刊》2007,(15):103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人很早就摸索出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告诉人们切勿读死书。象南宋的陈善,对读书一事就明确提出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  相似文献   

5.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是宋代学者陈善讲的关于读古书的经验,我以为  相似文献   

6.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洒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法也。”笔者认为:古人的读书心得写得何等透彻,即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始当求所以入”重在: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理,明其法。“终当求所以出”重在:运用读书中学到的言语图式、言读规律及积累的文体言语,进行大量的化消极言语为积极言语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运用中进一步领悟掌握言语的规律。那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怎样呢?一、披文入情,在揣摩文本中求统一…  相似文献   

7.
《扪虱新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我认为古人这句话对文言文教学极其有用。我这里说的“入”就是紧扣教材、深入讲析;这里的“出”就是据文悟...  相似文献   

8.
南宋陈善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人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人,乃尽读书之法也。”语文教学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而如何在文言文课堂读出文字的精彩,又是一个充满奥妙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旨,然后又要走出文本,对作者的意旨进行阐发或批判。同时这两步是统一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桂林 《现代语文》2008,(6):108-10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道出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指出了观察、积累对创作的重要性,真可谓一语中的。南宋陈善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相似文献   

11.
语文阅读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入"与"出"的过程。所谓"入",就是教师精选"入"点,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实现文本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富于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中学生的美感在小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中学生善于“移情”,容易产生情感泛化,易“入”难“出”,缺乏情感控制能力。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  相似文献   

14.
读书杂谈     
"书要读懂,先求不懂",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句名言。所谓"先求不懂",就是读书时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难点、疑点、不懂之处,然后各个击破。这种治学理念是颇有见地  相似文献   

15.
田雨华 《文教资料》2010,(25):80-8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可通过读说练写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但教师要多训练学生,授之以方法,让学生愿读书、会读书、爱读书。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就会从书的海洋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阅读难,难阅读"这种现象就会远离他们。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始当求所以入",在深入探求每篇课文真谛的基础上,要"终当求所以出",将相同类型的文章放到一起比较,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陆伟伟 《考试周刊》2009,(3):106-106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能力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助手,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教学生都不爱阅读。"每个学生应有自己爱得入迷的书和爱得入迷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只有当学生对某种事物爱得入了迷,才会注自己全部的精力。只有当学生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发掘阅读乐趣,身临其境地走入书中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作者始终遵循"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原则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读书,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能力和寻找、捕捉、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同时注重加强朗读指导,还课堂以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深入其中,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会读书,喜爱读书,从书中寻找知识,寻找真理。张因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朗读,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