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好顶撞教师的学生。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教师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调适?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本文笔者阐述了初中学生常见的逆反心理的一些表现,并提出应对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4.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就会发现,在教育学生时,常常会遇到学生不听话甚至产生逆反对立的情绪。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寻求解决良策是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学生随着心理和生理日益成熟,他们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喜欢标新立异,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对家长、教师和学校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也不再一味地认同。因此,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英语教学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受教"、"不听话"的现象,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笔者从事英语教学近三十年,接触的学生数以千计,发现初中阶段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倘若学困生再产生逆反心理,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就摆在了英语教师的工作日程,决不可以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7.
刘淑玲 《甘肃教育》2014,(18):22-22
正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教师表扬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学生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学生的同情和辩护。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首  相似文献   

8.
毛章德 《广西教育》2009,(19):28-28
《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中说:“赏识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成长过程中的细微进步,让他不断有成功的体验……”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不听话,越来越难教。我们为何不去听听学生的心声?假如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老师的训斥声中,他们还会有自信、还会听话吗?笔者认为老师要善于采用“赏识”的方法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最使教师或家长感到为难的事,就是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思想教育工作这一客观现实发生撞击而产生排斥、抵触情绪的心理过程。它往往以其特有的负  相似文献   

10.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方法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反心理是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抗”心理,它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会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1.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生硬,方法不对,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的批评不符合实际,或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在不以身作则时批评学生,学生就会不服气,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1.
进入初中以后,班主任与家长往往会发现初中生越来越难教育了。以前他们对师长言听计从,百般信赖,现在却越来越不听话,反抗心理越来越强。师长越是着急,苦口婆心,这些学生越是与鞫己离心离德。初中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2.
有关专家学者疾呼:当今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严重失落,雷锋是三月来、四月去。教师们也抱怨今日学生“难教”、“难管”、“不听话”,有的甚至尖锐地提出青少年一代是失落的一代。笔者认为,中学生品德状况整体滑坡,除受大的社会环境影响外,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方式更值得反思!要改变目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状况,除学校应引起高度重视,充分整合资源,组织各方面力  相似文献   

13.
郑建良 《中国教师》2009,(Z1):477-477
<正>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遇到个别学生不服从管理或顶撞教师,教师让他向东,他偏向西。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心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现象一一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不但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害,对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或组织者按一定的目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人们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客体所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初中学生这一年龄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阶段,作为班主任必须认真分析,找出产生此心理状态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转化工作,这已成为我们工作议程中不…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父母和教师们普遍感觉到,孩子进人中学阶段以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总喜欢和成人对着干。确实,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最近深圳市笋岗中学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5.8%的受调查者有着较为突出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inversion),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6.
吉明 《考试周刊》2014,(34):180-180
<正>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当,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导致学生厌学,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等等。所以,对由于教师不当教育行为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对此,我结合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一、一些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不少教师在写班务工作总结时总会写到如何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是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常表现出一些不当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7.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在接受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冷漠、拒绝或反感、讨厌等心理和行为表现。这种心理现象,多见于青年期。逆反心理的出现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增大了宣传教育的难度。面对这种由历史、现实诸因素造成的情况,我们既不能对学生埋怨指责;也不能因为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而放手不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识“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并从这种心理状态存在的现实出发,讲究教育的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经常会遇到一些违反校纪校规而又屡教屡犯,甚至专与自己唱“对台戏”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当的困难.而且,在当前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急剧变化的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的思想、心理都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对这种变化的不适应,更加剧了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成因及其缓解的对策,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中学生,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代,也是知识面较广的一代。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时常产生一种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对老师的正确教育往往难以接受,有时还故意顶撞.老师、漫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在他们的心理中厌烦“正统教育”、热衷时髦等。而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应正确调整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会有一定的独立意识,逆反心理就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是教育的大敌,学生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教师的教育难奏效,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作为班主任,在这一年来,笔者首先了解了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其次分析了他们逆反心理的成因,最后确定了一种方法,就是鼓励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