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乒乓球运动中,合理的击球位置,合适的触球部位与拍面角度,以及击球的动作对于提高击球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几方面是对乒乓球初学者进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不断研究制做了练习乒乓球搓球和拉球(包括弧圈球)的练习器,经过使用效果非常好,现介绍如下:一、原理搓球和拉球击出的球主要呈上旋和下旋,这两种旋转的旋转轴是球体的左右轴(横轴)。据此原理,我把乒乓球穿了一根细轴,将其固定在框架上制做了这一练习器械。二、功能l)演示乒乓球各种旋转方式和名称。将球体组合从架上摘下来,用双手变换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当代乒乓球及一切运动比赛项目的技术、战术进一步朝着更积极、更主动的方向发展。乒乓球发球无论采用那一种技术,都应力求主动、切忌保守求稳。进攻型打法应提倡用拉、攻(包括快点)、拨和推的方法回接为主,结合用快搓短球(摆短)的多变手段回接为辅,(不要连续用搓);防守型打法则应用搓、削控制落点和旋转变化为主,结合枪拉或抢冲。所以主动进攻的意识在接发球中具有重复的意义。然而通过观察  相似文献   

3.
田文娟  吴维铭 《体育世界》2014,(1):77-78,87
"步法是乒乓球运动员的生命"这句话精确的概括了步法在乒乓球运动中的重要性。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提高,乒乓球的步法越发显示出了它极其重要的地位。采用录像观察,资料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郭跃在比赛中搓球结合拉前冲弧圈球步法运用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步法使用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小碎步、跨步、并步。郭跃运用搓球结合前冲弧圈球技术回击时,使用的步法类型有三种,而运用X型步法组合的得分率最高,达到73.0%。  相似文献   

4.
怎样搓球     
搓球是近台还击下旋球的一种基本技术,也是一项过渡性技术,由于回球线路较短,多在台内。它可以通过旋转、落点和速度的变化给对方制造一定的困难,为自己抢攻或抢拉制造机会。在比赛中,搓球是一个很有利的武器,特别是前三板没有机会上手的时候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搓球也是乒乓球运动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 搓球大致可分为慢搓、快搓、摆短和劈长等几种。  相似文献   

5.
在乒乓球教学中发现,乒乓球很受初中生喜欢,但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接侧旋球的方法,容易影响其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我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用推、搓两种基本接球技术回接左侧上(下)旋球、右侧上(下)旋球。  相似文献   

6.
《体育师友》2015,(5):22-23
乒乓球运动具有很强的技巧性,而正手攻球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攻球技术。如何让学生科学有效地掌握好球技,是乒乓球教学和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值得每个乒乓球教师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就如何掌握好正手攻球技术,提高攻球准确率,降低击球失误率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台式排球的简介台式排球是用直径为18.6厘米的皮球,在长为3米、宽为1.9米、网高为17厘米、球台台面距离地面为0.76米高的球台上,运用推球、搓球、垫球、扣球、切球等基本技术,可由两人单打,四人分两边双打,是集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于一体,难易程度适中、所需运动场地不大、运动器材简单,易学、易普及推广的球类新运动项目,因在球台上打球,故取名为:台式排球。台式排球是由中国武汉市实验小学高级体育教师王勇通过多年乒乓球、排球教学效果反思,迸发出创造灵感,而发明的新兴球类运动项目。多年来,排球作为一项体育教学内容,在小学教学…  相似文献   

8.
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技术的复杂、战术的瞬息万变以及新技术、新战术、新工具、新流派的层出不穷,是这个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之所以具备这个特点,是因为在竞赛中几乎运动员的每一击球都会使球产生旋转,而这些旋转则在直径3.8厘米、重仅2.5克的乒乓球的运动过程中都非常敏感地表现了出来。因此,尽量详细、准确地剖析乒乓球各种旋转,从而了解并掌握乒乓球在运动中旋转的规律性,对掌握整个乒乓球运动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正>正手拉球技术是乒乓球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其特点是站位比较近、速度比较快、线路活和稳健性好,是回击发球、搓球、削球等下旋球的一种必备技术。但在训练和比赛中,学生的失误率较高,经常出现挥拍动作过大、高重心击球的现象。笔者  相似文献   

10.
排球运动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由于排球运动技术细腻,有些技术动作本身对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例如扣球技术,它在比赛场上是得分、得球权的主要手段,也是扣球者力量、速度、弹跳等素质的综合反映和体现。因此,倍受青少年的喜爱和青睐,都想在扣球动作上显示自已的运动才能。但扣球技术要求人在最高点、最佳位置击球,时空感要求较高;人起跳在空中,身体是在无支撑状态下发力,对各项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的,可以说,扣球动作是准确判断和自我调整的高度协调,是排球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1.
方余平 《体育师友》2010,33(6):23-24
旋转是乒乓球项目重要制胜因素之一,在乒乓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如何判断、制造和控制旋转一直是难点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对方接触球的动作、球标、来球落台后弹起的角度与速度的变化来判断来球旋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乒乓球运动集健身和娱乐于一体,长期进行乒乓球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而且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乒乓球运动技术动作复杂,而正手攻球技术动作是乒乓球技术动作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综合分析国内外对于乒乓球正手攻球技术动作教学以及训练的文献,针对正手攻球中常见的错误,结合笔者自身实践以及所学知识,给出相关教学以及训练上的建议,为乒乓球爱好者和教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搓球也疯狂     
几乎所有业余选手,都在为改进接发球而费尽心机。其实,接发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搓球的好坏。初学者练球,往往都是从正手攻球开始,然后直拍反手推挡,横拍反手快拨,年轻球迷甚至快攻练习的过程很短,很快就过渡到拉球的阶段。许多人练球到"痴迷"的程度,看电视转播、技术录像,读技术文章、专家指导,再悉心观察身边"高手"如何打球……问题在于,即使是这样的投入,与专业训练相比,也不够系统化。比如说,大多数人都喜欢练板爆冲,看上去既潇洒,打起来又过瘾,然而。在实战接发球中,这种爆冲的机率其实远远低于搓球。笔者将乒乓球中制造旋转的技术分为三大类:发球,完全可以自己掌控;拉球,毋须多言;搓球,包括削球,因为削球其实是搓球的放大。自从日本发明弧圈球以来,这种强烈的上旋球技术突飞猛进,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大家都把它作为主要手段来使用。但大家往往重视了上旋球,忽视了下旋球。这里所说的下旋球,指的是搓球的环节。对发球环节中的下旋,大家都不会忽略,因为太重要了。但是对于搓球,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即使到今天,即使是在顶尖水平的较量中,许多回合仍然是从下旋、从搓球打起的,而在业余选手中,搓球的比重还要更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步骤来强化自已的搓球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军 《新体育》2023,(8):20-22
多球训练是当前乒乓球项目开展最主要的训练方法之一,它是当今世界各地乒乓球技术项目发展的各种训练方法的结合,而研究出的这种现代化乒乓球训练方法,可以显著提高乒乓球操作技术人员及爱好者的技术。多球训练法是新阶段乒乓球运动事业开展的主要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大的锻炼实战意义,对中国乒乓球体育事业的开展具有巨大的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郑海波 《体育师友》2011,34(1):33-35
1前言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高、速度快,对运动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快速、准确灵活概括了该项运动所需要运动员在生理、心理、专项技能、智能等方面具备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乒乓球运动作为早期专项化项目,在青少年训练初期(13—18岁)即初中时段,运动员已具备了较为全面扎实的基本功,在实战运用上也基本形成了适合本人特点的打法及特色。在这一时期,教练员要善于发现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强化他们实战比赛中的进攻意识,细化并提高抢攻技术的能力。本篇示范运动员曹紫涵的特点是身高臂长、摩擦球能力较强、发力充分,属于弧圈球结合快攻型选手。  相似文献   

17.
乒乓球运动主要包含进攻、对抗、防守等技巧,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该运动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校园开设了该项目。乒乓球运动不仅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体能素质,还应该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关注小学生的体能训练至关重要。本文就小学生乒乓球训练中如何加强体能训练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海芳 《体育博览》2011,(7X):110-110
乒乓球运动项目球小、速度快、旋转强、变化多,有些技术的教学太快学生看不清,应用多媒体反馈教学法,让学生能清楚对比技术动作,提高乒乓球技术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搓球是乒乓球所有技术中最重要的一项,但是几乎所有业余爱好者甚至专业选手都忽视了这项技术的练习。在前三板环节,我们多会通过搓球来过渡,然而搓球并不单纯起到过渡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项技术,还可以用来调动对方,甚至起到进攻的效果。总体来看,搓球分为搓长、搓短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努力提高学校乒乓球运动员的水平是普及乒乓球运动的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重视发球和接发球技术的训练、把搓球技术作为重要技术来抓、进行减少失误的训练、加强优势技术的训练、注意针对性的训练以及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