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吴起是我国战国初期的政治军事改革家,同时还是一位史学家。郭沫若在《述吴起》一文中说:“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纵观吴起的一生,他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然而吴起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从卫到鲁,从鲁到魏,从魏到楚,都有一番悲壮的事业;特别是在魏和楚的变法改革,更为轰轰烈烈,而结果却都归于失败。这不仅是吴起个人的悲剧,而且也是魏国和楚国的悲剧。分析吴起在魏、楚变法改革失败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魏文候师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贤臣,改革变法,国以富强,为战国之最。武侯末年以至惠王、农工、昭王、安王,弃人才,废改革,吴起去而失西河;驱商鞅资敌,秦变法而日强,魏日弱;刑孙膑而马陵惨败;范睢亡泰,泰改连横力“远交近攻”而成帝业;最后信陵君以和弱之魏连胜强泰,魏疑不用。驱贤才而资敌,处转变时期而不改革,“岂不悲哉”,“不以悖乎”!  相似文献   

3.
五 商鞅在秦的变法斗争 吴起变法所取得的成效,为二十年后商鞅变法开创了道路。战国中期的政治活动家把吴起、商鞅相提并论,高度评价他们“明法令,禁奸本”,“罢无能,废无用”,“霸主强国”,“攘地千里”的功绩;叹惜他们“致功而不见德”,“名可法而身死”。这种吴、商并列的评价表明:当时人就把商鞅变法看作是吴起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发起叛乱。“八糟”指的是晋时代的“八王之乱”。公元2  相似文献   

5.
(一)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卫国人。他“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君列传》),年轻的时候,跑到魏国,在崇尚法家的魏国宰相公叔痤那里当一名家臣,研究和总结了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理论和变法经验。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显著成功,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并被封为商君。因此,史书上称他为商鞅。法家后学者辑录的《商君书》,记述了他的学说。《更法》是《商君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6.
楚国发祥于湖南。这可以从商周王朝对“楚”的别称中得到证实。先秦史籍中称楚国,有时义称“荆楚”,或称“荆”。其原因是什么?这是涉及楚国发祥地的历史重大问题,所以史家和注家众说纷纭。如:1、《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正声。2、杜预在《左传·僖公元年》“秋,楚人伐郑”后注:“荆始改号为楚。”3、孔颖达《左传正义》云:“荆楚,一木两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4、沈括《梦溪笔谈》曰:“荆州宜荆……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5、俞樾《释荆楚》说:“是荆楚为当时之通称。”上述说法,表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古文小故事】楚庄王欲伐越韩非子请你像我这样读: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相似文献   

8.
关于商鞅变法的史例我最近阅读了一些书籍如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史记·蔡泽列传》、孔子的《论语》,还有法家祖师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很多史料。有很多史料上讲商鞅是老子的学生,或者是荀子的学生和门徒,这些我都存有异义,因为老子的道家讲究"遵循自然,无为而治",荀子讲究的是孔孟之道,以"德、礼"治国,道家和儒家之理念并没有在后来的商鞅变法中体现出来,可见商鞅是老子或者是荀子学生或门徒的说法是令人不敢轻信的。  相似文献   

9.
在诸子派别的划分与归类问题上,后世学者常将吴起认定为兵家或法家。而透过史书抽象的文本叙述,回归到生活史、心灵史的细节深处看,吴起乃是本色的儒家:师承于曾子及子夏等儒学大师;参与了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左传》一书的撰写;《吴起兵法》中浓厚的儒家思想精髓;儒墨之争下的儒家身份考验;日常活动中对儒家“诚信”品德的信奉和恪守;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乱邦不入”“谋道而不谋食”的儒者情怀等。  相似文献   

10.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读楚辞时,篇末常会出现“乱曰”一词,看注解.是“终篇的结语、乐歌的卒章”之意。显然,这里的“乱”不是常见的“混乱、烦乱”之意,那么,它又该作何解释呢? 我们说,此处的“乱”是“治”的意思。即一篇或一章终结时。稍作整理。这样,注解就不难理解了。“乱”作“治”的例证在古文中不难找到。如“兹予有乱政”(《尚书·盘庚》)孔安国传: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又如:“乱而敝,托而毅也”(《尚书·皋陶谟》)马融注:乱,理也,亦治也。《尔雅》、《说文》、《广雅》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解释都是从“乱”的本义出发,是  相似文献   

11.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短短几年时间,从《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到《晏子使楚》,从“三个超越”到“三度”,窦桂梅老师越来越成为争议人物,毁誉不一。就在《晏子使楚》之后的座谈上,窦桂梅老师又语惊四座——“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招来一片非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曾布是北宋中晚期政坛上的一位较为重要的人物,《宋史》把他收入《奸臣传》,乃是自哲宗朝开始的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结果。围绕熙宁变法,不仅形成了“元祜”后的新旧党争,还出现了“新旧史…‘朱墨史”的斗争。本旨在探讨曾布与熙宁变法的关系及其在变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楚辞章句》流传既古,亥豕帝虎,舛误甚多。余用明以来《章句》《补注》(“章句”部分)十多个刻本互校,并参验古注类书,对《章句》校勘是正,有一些收获。今略举二则,以示其例: 误而又衍之例:《招魂》“倚沼畦瀛”,王逸注云:“瀛,池中也,楚人名池泽中曰瀛。”《章句》《补注》各本同;《文选》各本王注作“瀛,池中也,楚人名泽中曰灜”。案:“瀛,池中也”之“池”字各本误,字本作“泽”。《文选·蜀都赋》刘渊林注引《招魂》本句,又引“王逸云:瀛,泽中也”,则王注本作“灜,泽中也,楚人名泽中曰瀛”,这才符合王注之  相似文献   

14.
刘晓龙 《语文知识》2006,(11):26-26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后来演变为成语,形容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但“三令”是哪三“令”,“五申”是哪五“申”呢?宋代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内容,它们原本是古代将士在军事行动中的守则。  相似文献   

15.
楚官玺杂识     
壹《玺汇》0003着录一方官玺,白文六字:■ 坪君■(图 1)该玺与《玺汇》0002“(弋)易(阳)君”风格酷似,“弋阳”属楚境①,“坪”无疑亦应属楚境。  相似文献   

16.
《柳毅传》地名矛盾论解何长江唐传奇名篇《柳藏传》中存在着地名矛盾。其文一开始说柳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I柳毅送信到龙宫时对洞庭君说:“毅,大王乡人也。长于楚,游学于秦。”“湘滨”和“楚”二词很明确地将此故事限定在了巴陵洞庭湖。然而文中龙女却对柳毅说...  相似文献   

17.
朱子讲到“商鞅变法“,对于《通鉴》未载商鞅见秦孝公时的那一段精彩对话,很不以为然。朱子说:“司马温公的个性过于朴直,不能了解像商鞅这种人,也就不相信这段谈话的真实性。删去了,很可惜。”接着,对于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解释,朱子是这样讲的:  相似文献   

18.
一、反训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为了便于讨论,先酌举数例于下: 例一、乱。“乱”有“紊乱”(甲)和“治理’(乙)两义。甲义如.“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微子》)“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泰伯》)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荀子·解蔽》)乙义如:“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尚书·微子》)“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解蔽》)  相似文献   

19.
《史记》关于吴起“杀妻求将”的描写,具有特殊的语境,这里的“杀”字,并非指通常意义下亲手将某人杀死。司马迁对吴起的负面评价“刻暴少恩”“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影响和限制了后人对吴起的认识。历史上的吴起并非“杀妻求将”“母丧不归”唯利是图的“猜忍人”,而是一个具有浓厚贵族气质的人,拥有不凡的理想和抱负,且具有相当的操守和秉持。  相似文献   

20.
根据贾谊的思想言论集《新书》,论述贾谊如下的政治法律思想:(1)制定法律应适应时代变迁,即“变法因时”。(2)兴礼义、定经制,主张以礼义为中心对旧法进行改革和重建。(3)尊君重民,省刑慎罚。(4)从重礼思想出发,提出“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的别刑罚观点。(5)主张实行“权势法制”削藩。(6)提出解决西汉与匈奴间民族矛盾的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