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正利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6):10-12,15
孟子对“性”和“人性”有着严格的区分。“性”指人的生理欲求,被视为导致恶的根源;“人性”则是仁义礼智等良好道德的发端,被看成使人为善的内在根据。孟子主张的只是“人性善”,而非“性善”。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扩充善端(人性)”和“抑制恶源(性)”的道德修养原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搞清孟子思想中“性”和“人性”的概念及二者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孟子一些重要论述的涵义及其在研究、探索人性和伦理道德问题方面的思想特色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恻隐、羞恶、辞让和非四心是其具体表现,孟子据此来划分“人”与“非人”,以人的社会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属性,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探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性善论”是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统治阶级政权服务的,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则是一种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性"的讨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先秦儒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入探讨,其中尤其以孟子"性善论"最具有代表性,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观点,不仅具有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学作品阅读实践的指导作用。“知人论世”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从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论世”是读者打开文学作品堂奥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以孟子的人格讨论他的文气,由此进入孟文的艺术境界.由仁者之心发而为深沉肫挚舒卷自如的气韵之美;由自本自根的心志主体发而为浩乎沛然之气势之美;简明有力、由博返约的裁断之美.  相似文献   

6.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人性理论,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以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性善",建构了一个仁政的学说."道性善"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称尧舜"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证明,两者构成了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两大重要部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动心"即是衔接二者的枢纽.  相似文献   

7.
8.
孟子"好辩"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的论辨艺术前人多有论述,本认为,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抱负,孟子的论辨技巧十分高超,如引人入毅,层层进逼,以诡辩对谵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9.
孟子“仁义内在”思想的提出,对早期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孟子通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之辩,明确把“义”收归人心,形成了“性善论”思想,实现了人性与天命的统一。“仁义”为人性,体现了人心即心即性、即情即理、即现实即超越的本质。孟子仁义并举,确立了“居仁由义”的人道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文论思想是先秦儒家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方面孟子的思想更是独树一帜,它涉及到创作主体、创作背景、语言表现,读者修养、阅读态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除了刘勰、严羽等少数几位文学理论大师以外,还从来没有哪位哲人能像孟子这样把文学批评问题阐述得如此深刻,如此系统。具体来说,孟子的文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知人论世;(二)以意逆志:(三)养气知言。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文论思想是先秦儒家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方面孟子的思想更是独树一帜,它涉及到创作主体、创作背景、语言表现、读者修养、阅读态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除了刘勰、严羽等少数几位文学理论大师以外,还从来没有哪位哲人能像孟子这样把文学批评问题阐述得如此深刻、如此系统。具体来说,孟子的文论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知人论世;(二)以意逆志;(三)养气知言。  相似文献   

12.
通常人们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心善是性善的根据",把"心"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也可从另一视角——"义"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是对"仁"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达的规定性。"人之正路"就是要求人们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义"是开启孟子性善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孟子所说的不动心之道,即仁义礼智根于心、宠辱不惊之道。要得不动心之道则要养心;而养心,则要自反、集义、知言、知义。孟子与告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告子外义。养气之道的根本仍在养心。抛却养心,专事养气,心不得养,气不得守。  相似文献   

14.
15.
《孟子》中"然"的词义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孟子》中“然”的用法,并比较其它上古典籍中“然”的用例,来说明“然”字在古汉语中用作转折连词和词尾等用法都与“然”的代词意义“这样”及“然”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6.
孟子以他的人性论作为“仁政”的理论源头,如果把“仁政”思想运用于政治实践,便又成了他的“民本”原则。但是,“仁政”也好,“民本”也罢,其终极的价值追求还是“王道”。在当代,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实践仍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孟子的思想论体系中,"求诸己"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正是通过"求诸己"的多层理论意蕴,才凸显了孟子伦理倾向的典型性特征.孟子内倾型的伦理思想得失兼存,之于当今的道德建设是有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性善、向善、为善几个环节,其宗旨就是通过道德教育,使人们能够在后天把"四端"发展成为"四德".现代德育在"性善论"的影响下,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功能与道德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的背景下,终身运用德育去完善自我的"善端".  相似文献   

19.
从以仁为标志的单个的人,向以仁为关系的人的群体,再向集群化的生命共同体的演进,是内存于孟子家庭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逻辑发展轨迹。孟子视域中的"家"有着异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的生存论结构,赋予个体常态化的生命展开路径。因此"家"虽然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呈现出"齐家"与"弃家"的内在张力,但基于客观性伦理力量构建的现代社会伦理秩序与个体独立自由的完满生命秩序两个现代性转向,有理由相信,传统之"家"最终会借由个体交往的精神性联结,赋予"家"现代生命共同体大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井田制"问题是史学界讨论了多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刊将近期收到的七篇不同观点的文章摘其要点,汇集刊出,供讨论研究。由于"井田制"问题史学界还存在分歧意见,暂时还难以彻底解决。因此在没有发现更多的出土材料之前,我们不拟继续刊发同题文章。至于史学界感兴趣的其它问题,今后本刊仍拟不定期组织一些类似的"笔谈",希望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