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书》中有大量尧、舜及夏、商、周时代统治阶级关于如何治国牧民见解的记述,以德治国、实施德教是其中的主要内容。根据他们对“德”的理解,提出了实现此种治国方略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作为德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刑法上,强调要“慎刑”。总结了桀、纣丧乱败德导致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以前的思想家荀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治国在于用人,用人在于立法,立法在于信、赏、罚。信以立本,赏以兴功,罚以诫邪。信不可不立,赏不可不公,罚不可不当。天下国家,本同一理,齐家之道,亦然”。如果把这段话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取其用人之道,也不失为我们今天借鉴的上上策略。 最近播放的《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无论在城市或农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3.
周振鹤 《寻根》2002,(2):34-35
严复是晚清民初的翻译大家,自从他提出“信、达、雅”三原则以来,学者无不日行景从,认为这三个原则的确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虽然疑者自疑,但信者仍信。疑者以为三原则之间有时不免要发生冲突,照顾了信,则达就有问题,要追求雅,有时就要舍弃信。  相似文献   

4.
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提倡的人生价值观。修身即完善人品搡行,提高人生境界,是齐家、治国抱负实现的前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高尚的大儒风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最高人生。儒家修身正心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易·易传》中的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主要包括 :国君治国 ,贤臣辅佐 ;神道设教 ,以德育民 ;明察刑罚 ,修正法律 ;容民畜众 ,保民无疆 ;裒多益寡 ,称物平施 ;革故鼎新 ,与时偕行 ;万国咸宁 ,保合太和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这七个方面揭示了《易传》德治思想的丰富内涵 ,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谈"信"     
《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从言。”又有“诚,信也。”以“诚”和“信”互释。“信”的含义非常丰富,诚实、真实可信、信用、信念、确定性等。这几种含义是相通的,皆以“诚”为基础作引申。“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孔子就以“文、行、忠、信”教导三千弟子。“信”作为儒家学说核心价值观之一,一直流传至今。充分显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在工具理性盛行的今天,世道浇漓,人心不古,与古老而现代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也是我在这篇小文中强调“信”的原因。一、“…  相似文献   

8.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处把“文”排在了“行”的前面.与《学而》篇顺序显然矛盾。  相似文献   

9.
名著的误读     
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些作品,由于思想观念的激进或表现手法的独异等原因,它们不为人所理解或接受,曾经一度甚至数度被一纸退稿信打发“回家”。而最后恰恰因为这些观念或独异的表现手法,这些作品又被人奉为经典杰作。这就是所谓的名著“误读”现象。有意思的是,退稿信曾给作家带来打击与痛苦,而事过境迁之后,它们又成了研究这些名著当年为什么被误读的最直接可靠的资料。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十分遗憾,我等一致反对出版大作,因为此小说根本不可能赢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青睐。作品又臭又长,徒有其名而已。”(《白鲸》的退稿信)美国作家…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读书     
唐太宗读书牛致功唐太宗以身经百战的将军走上历史舞台,继又成为高瞻远瞩,治国有成的政治家,他由前到后的转变,正是唐朝从战乱后的残破局面走向太平盛世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唐太宗个人的努力顺应了历史前进的结果。唐太宗勤奋的读书,在他促使社会变革方面发挥了重要...  相似文献   

11.
遂公盨铭发现后,各家解释还不甚清楚,本文认为:盨铭是遂公以“德”治国的训导书,对国人进行教育的经典文献;特别是盨铭阐述“德”的历史,把大禹治水当作“德”的源泉和化身,把禹之德行作为杰出代表和最高典范,参照其它文献和竹简资料,更加突现盨铭赞美大禹之“德”的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术治吏”是法家治国之道的重要内涵。韩非提出“以术治吏”的思想,即以课能之术来考核和检验群臣,以禁奸之术来观察和防止奸臣,以自神之术来防止小人行奸。以吏为术治的对象,“法”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其“以术治吏”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传统命题,是儒家实行“治国平天下”这种政治关怀在思想史上的体现。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内圣即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外王则指通经致用。由于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限制,经世致用思想在各个朝代显隐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承平年代,经世致用思想会淡化,而阶级矛盾激化或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时,则会激起士大夫阶层的忧患意识,所谓“不忧一家寒,而忧四海饥”,从而使经世致用思想得以旌扬。  相似文献   

14.
道德修养的基石──信陈国庆信义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也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优秀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不但以信义著称于古代,而且同样以信义闻名于今世。什么是"信"呢?《说文解字》解释道:"信,诚也。"又说:"诚,信也。"以信与诚互训。...  相似文献   

15.
1925年,正值诗人里尔克50岁的生日。里尔克昔日的好友,为托尔斯泰作品插图的画家列昂尼德·帕斯捷尔纳克向他发来了贺信。画家在信中介绍了自己的大儿子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并说他这位已经成为俄国知名诗人的儿子是里尔克“最热烈的崇拜者”。就这样,两位诗人开始相识,并互通了书信。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信中激动地表达了对里尔克的崇拜。  相似文献   

16.
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亡,均以法治国,又进行焚书坑儒,似乎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事业只是起到了破坏作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学艺术可言。其实,这仅是一种表相之说。因为秦在以法治国期间,只是对以“古非今”的儒家采取排斥态度而已,它并没有扼杀文学艺术的发展。特...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1837—1909)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派领袖和教育家。他十分重视读书在修身治国方面的重要作用,终其一生不遗余力地推行读书教育——兴办学校,编辑刻印图书,还躬亲宣讲,撰写文章,除单篇零什不计外,单论读书的专著就有《辎轩语》、《书目答问》、《劝学篇》三种。在这三本专著里,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结合当时实际,除阐发他的读书治学见解和主张外,还根据前人经验和个人体会,总结了许多读书治学方法。给世人以很多教益。“以一为主,以余为辅”就是这许多方法中重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论坛》2000,(4):139-139
《周易见龙》是谢祥荣先生多年从事《周易》研究所获得的重要成果,于今年9月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名哲学家杨超为该书题辞:“易学在蜀,信然不诬!”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之交,仁义礼信在战争实践中已经完全失效。在这种背景下,《孙子兵法》一方面明确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等命题,确立了中国古典兵学“诡诈”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又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诚信在军事上的独特价值,其诚信观很值得我们重视。诚信即诚实信用。先秦时期,“信”作为一个表示诚信之意的哲学范畴经常出现于诸子百家的言论和文章中。《孙子兵法》也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信”,但他所说的“信”与儒家那种基于人际关系的道德价值有所不同,它是军事谋略视野下的诚信。孙子谈诚信,从未脱离过战争这一事关生死存亡的“国之大…  相似文献   

20.
薛理禹 《寻根》2011,(4):32-36
自古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多有淫祀的文化风俗。《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记载,扬州“其俗信鬼神,好淫祀”。《宋史·地理志》则说,福建“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与江南、二浙略同”。唐宋以后,淫祀之风未曾断绝。明清盛行的“五通神”信仰,即是一种典型的淫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