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也是人口移徙融合的过程。就中原地区而论,历史上曾发生过周边诸民族与中原各族、以及中原各族与周边诸民族之间多次的移徙融合。仅仅中原与福建之间历史上见于记载的较大规模的人口移徙融合就有四次:第一次是汉武帝时,为了镇压闽越土著居民的反抗,加强中央集权,曾“尽徙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第二次是晋永嘉之乱,中原一带“衣冠入闽者八族”。第三次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被朝廷派往岭南,镇压少数民族人民的“叛乱”,后来陈元光被尊称为“开璋巠王”。第四次是唐末五代时期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起义军南徙,据今  相似文献   

2.
自然美有直接经过人工改造和未经人工改造的区别,后者又可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美。为什么这些客观自然物能变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属性呢?对于前者,因为它是在人类物质交换过程中,客观自然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化自然”(有的并不都是美),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即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了美”;而后者怎样呢?这是议论最多、时间最长,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凡涉及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世界教育信息》2008,(4):11-11
今年有129名中国中高级官员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办的两个俗称为中国“市长班”和“高官班”的硕士课程,是历来学员最多的。据报道,今年参加俗称“市长班”的管理经济学硕士课程的有46人,而参加俗称“高官班”的公共管理硕士课程的学员则有83人。他们主要来自中国中央组织部和教育部,以及辽宁、重庆、四川、湖北、福建、广西、河北等地方组织部。两个课程均为期一年。  相似文献   

4.
福建古称闽,其开辟虽较中原为晚,“然自唐以来,文献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义道德之风于是乎可以不愧于邹鲁矣。”(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序》)而且“明兴,益绪其业,山陬海澨弦诵相闻,硕士魁人后先继起”(明叶向高《闽书序》)。因此,至明代,福建已较发达,其风俗民情既具有从中原传入的成份,又独具特色,且各地的风俗民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第69页又写道:“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书中显然混淆了“中国”和“中原”两个概念。因为,西汉时,佛教先传入西域,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到长安,“口授浮屠经”,佛教才传入中原地区。“中国”与“中原”$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6.
一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科会试,由翰林学士刘三吾(湖广茶陵人),吉府纪善白信蹈等作主考官。发傍时,取宋琮等五十二人,都是南方士子。三月廷试,擢福建闽县陈(安阝)为状元,江西泰和尹昌隆为榜眼,浙江山阴刘仕谔为探花。榜上无名的北方考生很不满,“成蜚语噪之”,“诸生言‘三吾南人,私其乡’”。于是,“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复阅”,结果仍取陈(安阝)等人。“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上益怒,信与信蹈及陈(安阝)等皆论死,三吾以老,与宋琮同戍边。”之后,朱元璋亲自赐策问,并批阅会试考卷,取任伯安(河南归德州人)等六十一  相似文献   

7.
“侯官”考     
“侯官”是福建历史上的重要县份。侯官的前身为“候官”。两汉之际,候为郡都尉的下属,“候官”指候的官府。两汉,特别是东汉,每每以候主管边郡县,实行半军事统治,有时亦有以其官府“候官”为县城地名。边境县每每地广人稀,境域十分辽阔。关于福建候官产生的时间与范围,有两说:一为王国维说,产生时间大约于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到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的45年之间,范围为现福建全境。二为《三山志》《八闽通志》等方志说,产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最初范围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之地;至三国东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立建安郡,其范围缩小至明代福州、兴化二府;至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析设晋安郡,其范围缩小到等同明代的侯官县,且与闽县、怀安县成为福州州治的三个附郭县。侯官这一地名,在文字上由“候官”演化为“侯官”;在读音上正在由[hòu guan]向[hóu guan]转化。  相似文献   

8.
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为王潮、王审知所建,首府为福州。盛时辖境为福州、建州、汀州、泉州、漳州,约为今福建省全境。光启元年(885年),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王审知兄弟在福建南安发动兵变自立,次年攻占泉州,福建观察史陈岩表王潮为泉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年)王潮卒,王审知继位。唐朝于天祐元年(904年)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开平三年(909年)后梁太祖朱晃又封审知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卒。如从898年王审知继位至925年卒,王审知共在位二十七年;如从907年到945年南唐灭闽,共三十九年;如从898年王审知任威武军节度使至945年,共四十八年;如从893年王氏兄弟占据福州至945年,共五十二年。 王审知在位是闽国的黄金时代。王审知采取保境息民的立国方针,对外称臣纳贡于中原朝廷,对内则勤修政事,致力于发展经济,在拓展水陆交通,扩大内外贸易,鼓励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中原四分五裂,而闽国却“时和年丰,家给人足”(《德政碑》)。这一时期的文学也较为兴盛,出现了不少杰出作家和佳作名篇,使闽地文学出现第一次高潮,这种兴盛局面的出现,除了当时相对安定的局面和繁荣的经济外,还在于:(一)对文教事业的重视。王审知极为重视文化教育,曾组织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解放与自由、人的利益与幸福为根本。以人为本中的“人”既可以是总体层次上的人(即人类),又可以是特殊层次上的人(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民族等),还可以是个体层次上的人(即具体的个人)。邓小平“人本”理念中的人,指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是特殊层次上的人,是群体的人。在邓小平理论语境中,其“人本”理念是以“民本”话语表达出来的,即通过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肯定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注重人民群众的解放及主体性的发挥等,表达他重视人、关怀人,把人作为根本的“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亦”在古诗文中常作“也”讲,但在不少变例中,其特指性就不可一概而论了。一、充当副词。这种用法的“亦”变化最多。主要有:1、作表频率的副词,“亦”除相当于“也”外,还有相当于古汉语中的“犹”尚“复”之义(《广释词》),可译为“还”“还是”“又”等。例如:  相似文献   

11.
史书中说到的“十三行”,指的是清代广东洋行,所以人们又常称之为“广东十三洋行”。据说,“十三行”之名沿自明代,意思是十三家商行。不过在清代,广东洋行时有倒歇增设,不一定是十三家,如在乾隆年间,有多至二十六家(二十二年,1757年),也有少至四家的(四十六年,1781年),但一般在十家左右。在“十三行”中,著名的有“同文”、“广利”和“怡和”等,尤其是“同文行”和“怡和行”,实力雄厚,势力广大,先后为“十三行”的首领。“同文行”的创始人叫潘振承,又名潘启,外商称为“潘启官”。潘氏原籍福建漳州,自幼家贫,壮年入粤,曾往吕宋贩卖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一课的注释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中原”讲作“这里指原野”。而《辞源》《辞海》也有把类似情况的“中原”解释为“原野”的。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一是未释构成成分;二是未释语法结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原”讲作“原野”,而“中”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中”放在名词之前,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故“中原”应该讲作“原中”,即“原野中”。  相似文献   

13.
人们经常把有些人办事或说话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规定称之为“胡来”或“胡说”。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说起来它的历史渊源还真够久远的。“胡来”“、胡说”始于东晋之后,史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原”。胡人是古人对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当时由于西晋王朝的腐朽,胡人打入中原,赶走了西晋统治者,主宰了西晋。由于汉族封建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以当时的汉族封建礼法为依据,而胡人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并不以汉人说话、办事的方法为依据,所以当时的汉人把胡人的礼教称之为“胡说”“,胡来”。到后来,发展到把汉人本身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给文言文断句,虽是“小”学问,但它却是文言文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前提和关键。2004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005年全国高考北京卷和辽宁卷均出现了这类试题,2006年除了上面两省市继续保留,另有广东和福建两省加入,大有“星火燎原”之势。那么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给文言文断句呢?一、要把握“一个中心”,即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字词句都是为表达内容和主题服务的,离开主题和作者思想来断句必然会误断或曲断。如: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  相似文献   

15.
将军山原名云霄山,位于漳州市云霄县城西3公里处,因陈政葬于此而易名。陈政(616-677),字一民,号素轩,陈元光之父,河南固始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率兵入闽,屯戍于云霄一带。在云霄8年,陈元光与及子陈元光及副将许天正、部将马仁等人推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兴修水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建置漳州奠定了基础。唐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故,安葬于云霄。1991年,陈政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云霄县修建将军公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众休闲场。公园依山面江望海,占地86公顷。为了提高公园建设的文化品位,云霄县计划建设一…  相似文献   

16.
虚词“而”与“则”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条:第一、“而”与“则”各自都有实词所指物。如“而”字,可表示第二人称代词,“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而”表示“你或你的”。因“而”的本义“颊毛”今已不用,所用的多是“而”的借假义,“而”通“尔”。另,“而”有时具有表能力之实义,如“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庄子·逍遥游》),这里的“而”读为néng,因古音“而”通“耐”,又能通“能”,当能力讲。整句话的意思是“道德符合一君之心,能力信于一国之人”。  相似文献   

17.
教师,人称“老师”,自古以来就是尊称,现在依然看好。君不见如今在公共场合或电视上出现的大有作为或小有建树的人,尽管从未当过教书匠,只要年纪大一些,或稍大一些,一般人也亲切地称其为“老师”。中国早有“五十而艾”、“六十日耆”之说(《札记·曲礼》),荀子有道是“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不管在“教师圈”以外被称为“老  相似文献   

18.
试论唐代福建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处鱼米之乡的东南一隅,在唐初仍是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正在开发之际,到中原应试者廖廖无几。故中唐以前,福建人在中央任职的人很少,被中原士人讥之“闽人未知学”。从唐高祖武德到唐中宗神龙二年,福建闽中长溪人薛令之始登进士第之后,较长期间未见到闽人中进士的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晋江欧阳詹描述其赴京应试途中的孤寂心情时说:“某代居  相似文献   

19.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20.
丁喜霞 《天中学刊》1998,13(1):36-38
本文试从历史地理和心理认同的角度,探讨“中原”一词含义演变的过程及原因。一、“中原”一词在历史上的诸种含义“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其含义第一是指原野或平原之中,是一般的通用名词。如《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寂,庶民采之。”第二是指今河南省地区,是狭义的作为地域名称的“中原”,与“中州”所指范围相同。如《北史·任城王澄传》:“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洛即洛水,均在今河南省境内。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原唯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