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法律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传统的儒家文明;二是来自西方思想的滋养。他的法律思想围绕着自强的目的,在宪法观、改革繁琐的律例、国际法观以及改革刑法及诉讼法方面都有创新。作为“亦新亦旧”的沿海知识分子的典型,王韬的法律思想也呈现出新与旧相互冲突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3.
民主法治是公民政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进行政治观教育必须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民主包含五个层次的含义,即民主性质,民主形式和民主运转,对青少年进行民主观教育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对依法治国方略能否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青年学生进行法治观的教育,关键是要树立他们的宪法观念和依法治国观念。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贵在实践。基于中国国情和法治的视角,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好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制度构建上的法治化;二是秩序保障上的和谐化;三是法律观念上的权利化和生态化。  相似文献   

5.
法律观是法制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从西方主要法学派别的角度看,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实证主义的法律观,缺乏对法律道德价值的追求。而法律应当有自己的道德追求。现代法律观应当是一种权利本位的法律观,因此,法律应当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合理分配社会权利的权威性规范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任何法律的适用,都必须通过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或理解)。通过河鲈科淡水小鱼案,德沃金成功地批驳了以古典解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意图论法律解释观,强调只有坚持整体性的法律解释观,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才能既保持稳定性又保持连续性,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我国加快法制建设进程的今天,合理地借鉴整体性的法律解释观无疑是促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论述极其丰富、深刻,"中道是适用一切政体的公理"、"给他人以应得,取己之应得"、"法律,正义的化身与体现"等正义思想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观、经济正义观、法律正义观的基本理念,后世正义理论的研究者都或多或少从其中吸取养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外古代法律思想家关于人性的特征、国家的起源与形式、法律的起源和制定的相关论述,同时也对古代中西方的法律观作了若干比较,认为古代中西方之间的法律观念尽管有很大的区别,却在以善恶为标准评判人性、调整人的行为、法律要惩恶扬善、法律的制定要遵循自然法则等方面存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外古代法律思想家关于人性的特征、国家的起源与形式、法律的起源和制定的相关论述,同时也对古代中西方的法律观作了若干比较,认为古代中西方之间的法律观念尽管有很大的区别,却在以善恶为标准评判人性、调整人的行为、法律要惩恶扬善、法律的制定要遵循自然法则等方面存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西方女性文学生动地再现了西方各个时期特定时代的典型女性形象,并以其独特的文艺品质和蕴涵其中的法律文化精神和伦理价值指向,为西方女权主义法律观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演绎提供了最好的伦理阐述。基于女权主义文学与法律、伦理之间内在演绎关系,以法伦理学的视角,对女权主义法律观的演变,作文学的诠释,这会有帮于人们对西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法理上的解析和说明,也将有助于我们用文学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来丰富对抽象的一般性法律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儒法治国思想的异路与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和法家政治法律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治国方略的不同路向,形成了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不同传统,并奠定了儒法互补的基本格局。儒法互补在历史上经历了汉代和唐代两次高潮,逐步实现了双向互补,自汉以来,历代统治都深谙儒法两家间会通嫁接的真谛,奉行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术。离开了儒法互补,就无从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治国模式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相似文献   

12.
追求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家明的精髓,也是现代明的主要价值目标。从哲学的角度考察儒家和谐思想的渊源和体系,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相反相成;二是多样性统一;三是朴素系统观。它们共同构成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顾玉林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2):13-14,55
以先秦诸子的生命观和哲学思想为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分析了儒家关于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相关学说,指出儒家性命学说与道教养生学形神兼养的融通性。  相似文献   

14.
人际之和思想是先秦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人际之和思想由先秦宗法社会制度中派生而来,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要求以伦理道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先秦儒家的人生理想,先秦儒家体“仁”、实践“仁”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中西文化的比较和中国文化的出路两大问题对钱穆的儒家本位文化观进行了探讨和评析。  相似文献   

16.
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浓厚的主知主义倾向,其崇尚科学认知和理性教育,忽视道德价值和情感教育。这对于人的发展是不够全面的,而儒家传统的重德意识和重视情感教育的方式则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弥补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17.
论语本文到底是多少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最重要经典之一 ,孔子学说的主要著作《论语》本文是多少字 ,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经详细的统计 ,得出《论语》全书本文是 1 5 92 6字 ,连同标题是 1 6 0 1 8字的确切数字。为澄清事实 ,杜绝以讹传讹 ,特此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8.
解读与浅论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苏轼,是如何把儒家的入世思想与释老的出世思想融会贯通合而为一,以及该思想对其散文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儒家生态观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波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45-147
生态道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地球环境危机时,中国传统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在今天仍然体现出宝贵的时代价值,为人类提供着智慧和启迪。儒家生态观的一些积极理念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儒学文献是华夏文明初始阶段的文化丰碑,其中蕴涵着对现代人有深刻启示意义的自然观和生态忧患意识。儒家主张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儒学文献中有关渔猎与森林砍伐的政令体现了先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儒家将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视为治国安邦之方略,把珍爱自然天物作为道德教育之内容。这是原始儒学馈赠给现代人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