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的佛教寺庙,除了寺院的建筑,例如山门、宝殿、藏经楼、禅房等,寺院供奉的佛像,寺院中的僧人,乃至寺院中的树栽,都是构成寺院的重要元素。僧人或是信徒通过在寺庙种植特定的树栽,来传达佛教的文化内涵,彰显其实际功效。目前学界关于佛教寺庙树栽研究鲜有涉猎。本文通过佛教寺庙树栽种植及目的、意义,说明其中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佛教寺院,作为僧侣修行的场所,历来被视为佛门圣地灵境;寺院也是佛教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寺院建设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在自然生态抑或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佛教寺院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寺院与旅游     
寺院与旅游李映辉旅游业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日益受到重视。在无数的旅游景点中,佛教寺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佛教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寺院也同时在华夏大地出现,此后历代造寺不止,数量是很可观的。虽经风吹雨打和人为的毁拆,不少寺院已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翻译佛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和佛经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而传入大理.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唐开元三年(公元714年)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赠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加上后期不断的求经、赠经和购经活动,使大理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大理古代的寺院藏书、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塔,一种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首先作为佛教传入中国时与寺院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然后佛教慢慢融入汉文化,塔就从寺院中脱颖而出,主体作用逐渐被寺院所替代。最终被乔迁出寺外,单独成为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寺院的讲经仪式时空寺院僧众的一项重要使命即学习佛教教理。在佛陀告诫信徒的八正道中,其中正见指对佛教四谛等有正确见解,正思维指对此有正确的思维,正语指不说非佛理之语,正念是明记佛教真理。大半涉及对佛教教理的理解和遵行。释迦逝世后,弟子们举行过4...  相似文献   

8.
奝然(938—1016),是北宋时期第一位访华的著名文化使者,在中国停留4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奝然是日本乎安时代中期的名僧,生于公元938年,京都人,俗姓藤原,幼时在日本著名的寺院东大寺出家,学习三论宗。后又到石山寺研修,接触了大量从中国传去的先进文化和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9.
到藏区旅行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定要去瞻仰的 ,而各处寺院里的壁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早期藏族艺术家们从不制作供人单纯观赏的图画 ,而是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 ,布置出一种与牧人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 ,充满象征与超自然力量的幻境 ,以玄想的形式反映世界 ,让子民在通过视觉的欣赏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普照的佛光。这正是佛教壁画魅力之所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是在 7世纪中叶。那时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分别从汉地和尼泊尔传入吐蕃 ,佛教美术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了藏土。当时 ,在佛教发祥地印度 ,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孔雀王朝时期 ,就把佛经绘…  相似文献   

10.
《宋高僧传》的编纂者赞宁卷入了五代不绝如缕的儒学复兴思潮而坚持回归原始儒学,其思想在宋初崇儒政治条件下有了进一步明确的发展。但赞宁的根本目的是重新定位和护持备受争议的佛教,为此他试图解答儒学内部的问题。他驳斥韩愈、孙郃等非议圣人的观点,在推崇孔子、颜回的同时相对忽视韩愈等推崇的孟子;另外他还注重道德和利益的互洽,认为善带来佛教意义上的利,又赞许高僧以廉介、恬淡态度对待为孟子等儒者贬低、却为寺院佛教弘法所必需的财富。进而言之,《宋高僧传》中的儒学因素可被视为关乎史料来源、佛教传统、思想正统、政治环境、寺院教育、个人学识等的解读方式,适合于从历史事实、叙事惯例、宗教认同、政治策略、思想融合、心理互动等多方面去认识。  相似文献   

11.
尉迟敬德为唐初名将、开国元勋,在中国民间以门神形象而为人所知。但在华北各地地方志及民间传说中,许多佛寺都云由尉迟敬德建造或监修。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广的佛教寺院都传说与尉迟敬德有关,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文化现象。它本为唐代匠人尉迟恭韬之讹传,久而久之,尉迟敬德修寺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形象的再造是与元明清时期民间对尉迟敬德的造神运动是相一致的。除此之外,尉迟敬德晚年凄凉的境遇,热衷于仙道和土木建造的史实以及他出身西域,西域人长于建造的传统,也成为了民间社会塑造故事依凭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正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王播《题惠昭寺木兰院二首》这原是在扬州惠昭寺的两首唐代题壁诗。惠昭寺,亦称木兰寺、木兰院。如今寺院已荡然无存,可是,一段与寺院有关的文坛轶事却流传至今,这就是唐代诗人王播及其"饭后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寺院的俗讲李鹭宁国良中国佛教非常重视教义的普及,它把教义世俗化当作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由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不是很高,佛经讲述大多介绍一些基本常识和仪轨。因为轮回果报为大多数信徒所信奉,高...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医疗队伍中,寺院和僧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僧医一方面学法习禅,另一方面还兼顾医学事业,他们有着僧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不仅弘扬佛法还行医救人,尤其是在古代瘟疫爆发时起很大作用。佛教慈爱怜悯的教义在僧医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僧医推动着佛教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昙华林是武昌千年古城的根脉之一,关于"昙华林"名称的由来,存在着不同解释。作者综合众说,探赜索隐,对"望文生义"、"听音生义"等附会之说进行了释疑,并从文献资料入手,正本清源,考证出昙华林本为佛教寺院,昙华林作为地名亦因寺名而来。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孙吴赤乌四年传入苏州,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所以苏州佛教传承悠久,信徒众多,在当地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明末苏州居士周永年的家族世代为官,清正廉洁,素有奉佛传统。周永年作为传统知识分子,面临明末动荡的政治局势,毅然放弃科举正途、皈依佛教、担当起保护地方文化的重任;周永年积极投身佛教事业,雕刻佛经,布施僧侣,尤以所编撰的《吴都法乘》影响深远;苏州佛教尚文尚佛的特征,在明末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寺院因得到文人的资助而缓解了经济上的困境,包括周永年在内的"四大高僧"以复兴佛教为己任,积极革除影响佛教发展的弊病。他们同门下文人居士一道,推动了明末苏州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代僧尼人数增加迅速,造成僧尼出家的非信仰因素不可忽视.总括而言,这些因素有:一、逃避赋役;二、回避政争或逃避制裁;三、遭遇祸乱;四、婚姻变故;五、谋求生计.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探讨,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非宗教功能,也可以看到,佛教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平 《华夏文化》2005,(2):29-30
隋唐时代,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随之进入黄金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隋唐佛教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南北朝佛教,是为隋唐佛教作准备;宋以后的佛教,可以看作是隋唐佛教的余绪。  相似文献   

20.
水目年华     
李雪 《大理文化》2013,(6):70-72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