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散文本是人的自然生态的从容展现,这一特点在抒情与叙事并重的散文中表现尤为突出.针对学生散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今叙事抒情散文在文章立意选材、篇章架构、表达及语言方面的写作特点,大学生的散文写作应从最基本的写"真"记"实"的叙事散文开始,体味散文写作的真正味道.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的作文中,散文是师生比较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一种文体,其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三种。  相似文献   

3.
记叙性散文即写人叙事类散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以抒情写意。这是散文中的基础文体,较适合高中生写作。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篇优美的记叙性散文?本文试从“夯、构、填”三个方面谈对记叙性散文的写作指导。  相似文献   

4.
【知识概要】 散文是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文体,常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和感受。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5.
也说散文     
最近读了一些论说散文的文章,颇受教益。有些问题,由于受到启迪,也想再说几句,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形散神不散”给某一种文体确定“特点”,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对散文尤其如此。据我所看到的多数材料,在谈散文的特点时,都提到这样几个方面:题材广阔、寓意深远,篇幅短小、形式自由,构思新颖、联想丰富等,而把努力做到“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的写作要求之一。“特点”和“要求”,涵义有所不同,前者是从许多散文中提炼出来的和其他文体不同之处,后者是应力求做到的地方。有人认为,把“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写作的“要求”并不合适,而我认为,在初学写散文时,适当注意这个问题很有好处。为什么这样说呢?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叙事散文是重点教学内容,其丰富多样的文体可培养学生写作和创新能力。本文对中学语文现代叙事散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进行简述,进而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叙事散文是常见内容,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精选细节,巧妙构思;富有个性,写出自我等方面对叙事散文的写作进行了论述,旨在为初学写作叙事散文者,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秦牧的散文是一种智力的文体,在体式上继承了“五四”闲话体散文的特点,但又对之进行改造,并吸收了抒情散文叙事如画,感情浓郁的妙处,创造出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新文体。  相似文献   

9.
一、训练目标1.了解分类,明确特点。了解分类是鉴赏评价的基础。类别不同,其内容结构、语言写法有很大差异。散文通常分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两类,抒情散文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直抒胸臆,颂斥美丑,表达爱憎;叙事散文则是以叙事写人为主,其特点是: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写人,形象不求丰满但要鲜明。记叙散文中的“俗”,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2.理清线索,抓住文服。①学会分析文章的线索。散文的线索就是结构文章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散文中有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有以空间转移…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散文和“小女人散文”是90年代出现的两个重要的散文流派。新生代散文主要由60年代后出生的作者构成,他们以其纯粹的文学追求体现出一种“雅”的风貌;“小女人散文”则由一些女性作者构成,她们主要写一些娱乐性的晚报专栏散文,体现了散文“俗”的一面。两个流派各自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现比较如下:一、在文体意义上有巨大区别;二、在写作风格上有明显不同;三、都有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提出者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他认为,学科教学应该坚持“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同时教育必须借助生活这一途径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一教学理念对我们当下的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以启迪。文章结合作者的相关教学经验以及理性学习,对“教学生活化”理念下的中职语文写作活力课堂构建谈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对相关工作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12.
《受活》在展示以“善”为内核的真实的中国乡村模糊映像的同时,也以荒诞手法展示了当下语境中乌托邦梦想的破灭,表现出作者对身处其中的现代社会所抱有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家园的寻找和对“回家”的留恋,其中既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回归,同时也意在唤醒以主流社会自居的“圆全人”世界渐趋迷失的本性.借助小说文本,作者力图唤起人们对乡村社会的关注与同情,激发起人们对素朴生活的眷恋和缅怀,在作者看来,诅咒或逃离现实都毫无意义,唯一可行的途径是在对现实的既认同又超越的张力中,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情怀,不论与现实融入还是背离,都始终不忘人性的本真,始终保持前行的激情、抗争的能力和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写作的守望     
写作的理论探究和写作的实践体验是写作教师生命形式的一种展示。写作理论的"知"最终完形于写作实践的"行",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合一"的成果是"文章",写作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写作——生命的形式,写作是精神家园的守望。  相似文献   

14.
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学生远离生活,缺乏对生活的领悟,没有自己的思想与灵魂的套路作文是时下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扭转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革新作文教学理念,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生动而深刻地领悟生活。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小说创作在情节的安排、结构的设计、形象的塑造及叙述方式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种“革命主题整合感性生活”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使其完成了特定的意识形态使命,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话语含蕴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还是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教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积累丰富素材和在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教会学生体验感情生活才能提升学生作文兴趣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昭通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坚持了为“塑造人的美好灵魂”服务的使命意识,出现了一批虽然还比较稚嫩但却有社会意识的作品;到了90年代,昭通作家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同时注意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写作手法,使作品既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又较为新颖。90年代后期至今,昭通作家在继续深入探索入的精神状态、社会心理及其自然属性的同时,更把目光投向贫困山区的贫苦农民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文化意识和社会命运,表现出积极的生命意识,在创作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曹尔堪是清初词坛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借鉴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考辨其家世、生平事迹及文学活动。重点考论"奏销案"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清初重要的三次词坛唱和活动中的作为与地位,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赏析《野性的呼唤》——感悟生命的顽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不仅仅是一条活生生的狗,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严酷生存环境中具有顽强生存意志、生存力量以及生存智慧的人。今天,对许多人生受挫的人们,巴克的成长经历是他们值得借鉴的一面镜子:适者生存!“野性”对巴克的呼唤就是“人性”对他们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李德裕是中国古代具有“政文一体”特征的一个典型。李德裕政治性应用文融骈入散,是骈体应用文的一大创新;论说文持论精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文章是李德裕政治生命的产物、见证和组成,由作者兼资文武、英伟不凡的人格胸襟所形成的“雄奇俊伟”“英雄本色”是其散文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