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婷  厍宇  张玮 《传媒》2024,(8):39-41
中医药英文期刊是传播中医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提升中医药期刊影响力,有助于加强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帮助我国争夺优秀科研成果的首发权,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学科的国际地位与形象。本文基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这一背景,通过分析研究中医药英文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提升期刊英译水平、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优化人才培养等维度,提出助推中医药英文期刊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跨国电视传播新格局及其“新式新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多元化 ,跨国电视传播格局也出现了新变化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竞争架构。其主要传播特征之一的“新式新闻”传播 ,更趋于树立大新闻观和大信息观 ,体现了世界方位的新闻 (包括文化娱乐 )节目的着眼点。“新式新闻”传播使国际传播主体赢得更多的节目覆盖、话语空间或市场占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让世界正确了解中国”已然成为国家形象工程的重要环节,新闻英语的写作与报道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新闻英语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英文文体有着独有的写作特点,了解其文体特点及相应的词汇使用规律,是做好报道的首要因素. 新闻英语的文体特点 新闻英语在文体上的特征有别于一般的英文文体.一般分为报刊即书面的新闻报道和以口头方式出现的新闻报道两类.其“硬新闻”在报道方面突出所报道故事的新闻性与即时性;“软新闻”在文体上和硬新闻的写作要求有不同的特点,它更强调故事的“趣味性”和“人情味报道”,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特写”在文体上则需兼顾新闻性与趣味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创刊于1981年,是唯一有效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被全球读者誉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英文媒体。同时中国日报传媒集团紧贴时代脉搏,坚持创新驱动,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报道中国、点评世界,不断加快海外“本土化”发展步伐,完善全球采编和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5.
新闻工作者,被称为社会的“守望者”和“良心”。这一称呼,表现了全社会对这一职业的给予的荣誉,同时也表现了公众对这一职业的更高的希望与期待,鼓励与鞭策。这是因为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而言,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闻报刊既是信息资讯产品,同时也是传播手段,是文化载体,记者、编辑在报刊上制作什么、传播什么,与社会公众荣辱观的形成、变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进步的根本力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信息学的角度观察,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依靠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文章认为人类社会在信息传播领域经过了自然物粗加工的信息传播技术时期,以自然物精加工的信息传播技术时期,以光电技术为信息传播技术时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为核心,其结果就是导致整个人类社会全新的发展与变化.对图书馆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就导致了图书馆的产生,也必然导致图书馆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从萌芽—近代博物馆—现代博物馆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发展,在前进,在不断完善,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一度被博物馆世界视为“丑小鸭”的科技馆已被公认为博物馆领域的新秀,与博物馆互补、互融,迅猛发展。科技馆的形成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发展。我国的科技馆发展也必然遵循此一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科技馆必然反映中国的时代特征,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洪海 《青年记者》2016,(33):23-23
参与式传播与参与式文化
  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多样态社会媒体的问世与发展,缔造了一个全新的草根式网络社群的汇集场所,这使传播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个改变最令人瞩目的特点之一,就是媒体受众越来越倾向于由“读”变为“写”,而传统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由单向扩散变成了双向互动,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甚至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消费者,他们变成了更为主动的信息分享者与传播者。这一系列变化在宏观意义上也促成了媒介文化的变革:传统被动的媒介文化正在逐步转向更注重创造与分享的参与式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式传播并非新媒体的专利。纸媒传统的编读往来、读者来信、问卷调查等栏目,就可以视为纸媒对参与式传播契而不舍的尝试。但是,参与式传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则显然是数字化、Web2.0等新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张涛甫 《新闻世界》2008,(10):108-109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它对社会风险的感应往往是最直接、敏感的。在如今的网络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传播和网络传播、手机传播多头并进。形成了三维一体的传播“立交桥”。在这种传播语境下,信息主体就拥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这就更增加了风险传播的变数。风险社会与新媒体的双重因素加剧了舆论的震荡,大大增加了舆论控制的难度。风险本身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往往是被舆论风险放大或者扭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至今已有335年的历史,而中国近世最早的科技期刊,也已有208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科技期刊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从科学家之间“对感兴趣课题”的交流,演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知识产品”。科技期刊不仅因为它对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科学知识、促进着学术的进步,而且更因为这些知识的广泛运用使用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推动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向前发展。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要素,而知识传播的途径也有了极大的飞跃。今天,人们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知识”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以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使用机器媒介为划分标准, 可以把“大众传播”这一概念分为广狭两义。狭义的“大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机器媒介”, 而广义的“大众传播”所使用的媒介可以是“机器媒介”, 也可以是“非机器媒介”。这就扩大了现有的大众传播一词的词义, 传播史的研究范围不再仅仅是古腾堡印刷机之后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三大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四大电子媒介, 还可以是古腾堡印刷机以前的一切面向大众的传播形式, 这就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众传播史研究的领域, 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人类大众传播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杨先顺 《现代传播》2006,(6):105-108
本文旨在从道德哲学的层面,反思网络传播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认为虚拟实在的道德是必然的和必要的,在价值多元、权威弱化的虚拟实在中更应倡导生态伦理世界观,而网络传播的自由与责任、游戏心态与社会公信、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伦理冲突需要借助“原初状态推导法”、“话语共识协商法”或“社会辩证批判法”来协调解决。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推延到电视传播领域,就出现了传播的定向化,即针对电视观众在收视习惯上的差异性而进行的分众传播,这就是电视频道专业化。“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特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学科的门类.而有“专题”之意。  相似文献   

14.
华夏传播研究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对“华夏传播研究”这一学术研究领域名称的出现进行历史回顾。接着界定了“华夏传播研究”的内涵 ,认为其内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传播活动和传播思想的发掘、整理、研究和扬弃 ,它与“传播学中国化”、“传播学本土化”不同 ,但却关系密切。最后 ,指出了“华夏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强烈的时代色彩 ,对当前世界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使这个领域能有个准确的科学的名称以促进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创意产业的提出及发展“创意”的英文为creative,也可作创新译,但还是以“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更合适,更能表达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思维的价值创造,是一种比创新更深一层次的行为与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16.
创建学习型机关,是适应新形势下新任务的必然要求。世界在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拓宽知识和视野,不断创新新的工作思路,做到与时俱进。不然,我们就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就必然落后退步,适应不了新形势下新任务的要求。美国一位名叫哈钦斯学在1968年就提出“学习型社会”的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组织就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1976年1月1日,联合国教科组织召开第19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成人教育的报告》中提出终生教育与终生学习是并列的两个概念。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生学习的时代,不学习是时代的退步。  相似文献   

17.
陈曦 《青年记者》2016,(24):77-78
如今,“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201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9.5%,多达2.16亿,预计2040年将达22.1%.①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广播通过单纯的声音传播,更会让人专注其信息和内容,更接近心灵,②老年受众对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使得情感类广播节目成为抚慰老年群体的最佳“心灵触媒”.“互联网+”时代,老年群体渴望熟练使用新媒体,与时代齐头并进.因此,情感类广播节目应适应新媒体时代老年群体的变化,融合互联网思维,在传播内容、传播介质、传播渠道三方面呈现出变革与突破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事业的使命在于对现实社会进行跟踪反映 ,将事物的运动、发展作淋漓尽致地“同构传播” ,广人之视听 ,新人之知识 ,让受众能及时了解自身生存环境的变迁———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或不好不坏的。新闻事业这种传递信息、沟通情况与联系的功能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赞为“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纽带” ① ,这也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多年来 ,在我国新闻传播实践中 ,新闻工作者能够比较忠实地履行新闻事业的这一神圣使命 ,随时为广大受众提供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信息 ,广人耳目 ,“去塞求通”增长知识 ,沟通…  相似文献   

19.
广苑随想     
陈青 《中国广播》2002,(10):52-53
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改革的深入的发展,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也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悄然变化着。面对这种嬗变,笔者有所感悟,现就新闻节目的“播”与“说”、直播与录播、听音乐与“看音乐”等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试论电视新闻频道的兴起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频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新闻本身特点的需要,是传播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以受众为主体的电视新闻传播的结果,也是优化新闻资源配置的必然之路。创办电视新闻频道,让观众随时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新闻,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传播时尚和世界电视发展的大趋势。电视新闻频道的应运而生是一种顺应潮流的历史必然。电视新闻频道的兴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电视新闻频道是美国的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泰德·特纳把在亚特兰大买下的一家小电视台改造成24小时专业新闻频道,并于1980年6月1日正式开播,这在当时被视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